央媒刊评:经济有企稳迹象,短期内不会出台更大力度宽松举措

经参刊文称,由于近期中微观数据均指向经济有向好企稳迹象,这意味着短期内不会出台更大力度的宽松举措,但中国政策一贯强调相机抉择,因此各项宽松政策很大可能还会执行,比如后续降准仍会是政策可选项。

4月15日周一,《经济参考报》刊登文章表示,年初以来金融数据向好,表明中国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货币传导机制也有望进一步得到疏通。

从信贷方面来看,中国央行上周五公布数据显示,中国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900亿元,高于预期,较前值回升,且当月社融规模增量28600亿,同样超出预期,较前值大幅反弹。一季度,人民币贷款更是共增加5.81万亿元,同比多增9526亿元

《经济参考报》认为,分结构看,无论是3月当月还是一季度累计,新增企业贷款都好于去年同期,也好于近5年平均水平,同时,3月票据融资规模也显著收窄。数据表明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开始增强。

社会融资方面的数据则显示,新口径下1-3月社融存量增速分别为10.4%、10.1%、10.7%,连续三个月高于2018年四季度水平。对此,《经济参考报》认为是喜忧并存但喜大于忧,其中“喜”在3月投入实体经济的贷款有所增加,企业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增幅较高;忧在表外融资仍未显著企稳,表内贷款仍担当绝对主力。

此外,央行数据还显示,3月末,M2增速同比反弹至13个月高位,M1增速环比则出现翻倍。

广义货币(M2)余额188.94万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4个百分点;

狭义货币(M1)余额54.76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高2.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5个百分点;

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9万亿元,同比增长3.1%。一季度净投放现金1733亿元。

其中“M1-M2剪刀差”虽然已经连续14个月为负,但缺口连续2个月收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投资活力也有所改善。《经济参考报》预计,M1-M2剪刀差缺口有可能继续缩窄,“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将进一步疏通。

一直以来,金融数据是经济数据的前瞻指标,《经济参考报》认为,3月数据的向好,这也就预示中国经济也将企稳:

统计发现,社融存量增速领先实际GDP约半年,领先名义GDP约1-3个季度;M1-M2剪刀差领先名义GDP增速3-8个月。由此看,社融已经连续三个月走稳,我国经济在二、三季度企稳的概率很大。

不过《经济参考报》也强调,由于近期包括社融、制造业PMI以及发电耗煤等中微观数据,均指向经济有向好企稳迹象,于是担心政策有可能收紧的预期开始升温。但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站在当前时点来看,对经济面的确可以乐观一些,经济基本面尚不足以让政策宽松的总基调“踩刹车”。

一是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比如,3月中国制造业PMI指数虽然时隔三个月再次站上荣枯线,各分项指数环比也均有不同程度回升,但PMI新订单指数等需求端指标仍弱。同时,3月出口大反弹,但更多是春节因素和低基数效应,进口增速依旧延续下滑,表明内需较为疲软。

二是要看到,中国政策一贯以来都是强调相机抉择,会适时微调预调。因此,鉴于经济有企稳迹象,意味着短期内不会出台更大力度的宽松举措,但年初以来已经制定的各项宽松政策很大可能还是会执行:

比如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提出“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再叠加二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还是较大,后续降准依然会是货币当局的政策可选项。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