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转型70天:热度和难度都超出了想象

从支付宝宣布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至今的70天里,支付宝经历了什么?

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阅读更多请登陆www.awtmt.com或"见闻VIP" APP。

作者| 张吉龙 编辑|罗丽娟

“数字生活新服务将是下一个十年最大的互联网红利”。

5月20日,在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上,蚂蚁集团CEO胡晓明提出了这样的说法。这距离3月10日,支付宝宣布升级成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已经70多天。

在互联网领域,竞争是随时变化的,即便是巨头也时常如履薄冰。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对于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为了应对更强大的对手、更复杂的竞争维度,其业务形态也常常发生巨变。

以支付宝为例,作为一个金融工具平台,它正在与生活服务产生越来越多地关联。支付宝宣布升级成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这一度被外界视为支付宝亲自杀入本地生活战场的信号。

但从蚂蚁金服内部来看,这种解读“狭窄”了。他们更希望将之标榜为支付宝在数字生活时代的一次“抢跑”,并认为,在这新十年赛道中,支付宝抢先拿到了第一张入场券。
“当别人还在关注移动支付之争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讲,支付宝开辟了新赛道,并通过健康码和消费券赢得了先机。”
那么,“数字生活平台”支付宝在过去的70天里开放平台的进展如何?在小程序的竞争中,支付宝会怎么打?疫情期间走红的健康码和消费券到底能不能长久持续?其与饿了么、口碑打通有怎样的效果?

围绕诸多疑问,5月20日,在支付宝合作伙伴大会期间,蚂蚁集团CEO胡晓明等支付宝高管与媒体进行了对话,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以下是对话对话实录,经全天候科技整理:

流量开放是核心

问:两个月之前,支付宝宣布要做数字生活开放平台,现在其开放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支付宝的开放边界在哪里?

胡晓明:其实过去这两个多月,我和我的同事持续围绕开放做了一系列工作,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第一,支付宝首页中心化流量持续开放。我们把流量开放给这些小程序,这次会增加优秀小程序进入首页,可以分享我们的中心化流量。

第二,支付宝的生态体系持续开放。我们通过相应的评分机制,推出了扶优计划,越来越多的小程序在支付宝平台上成长起来,除了阿里巴巴自身的小程序以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第三方小程序进入支付宝首页。

第三,服务商生态也持续开放,我们把越来越多的阿里巴巴集团的能力、支付宝能力能够分享给服务商,并且持续激励服务商,目前已经有3000多家服务商进行转型升级。

第四,我们面向各个行业的商家开放,开放了产品能力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比如数字化城市,我们在未来三年希望把杭州、福州以及其他城市的所有服务搬到支付宝上来。我们跟全国一千多个景区开展数字化合作,推动我们的平台预定门票、预定服务。

通过这四个方面持续推动我们的开放,最核心是我们流量开放。

关于开放的边界,我们在平台技术流量和产品上不设限,我们也在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个人开发者,生活服务提供者到支付宝上来。

接下来,支付宝会保持每一个月一座城市、每一个月一家银行的节奏持续签署合作伙伴共同去开放,希望中国未来2300多个县都能够把市民中心搬到支付宝,也希望中国将近一两千家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搬到支付宝上来,大家共同享受流量,共同为消费者带来开放,这是我们整体开放的态度。

问:支付宝从3月份疫情期间开始转型做数字生活服务平台,期间做了哪些特色产品调整?

胡晓明:从3月10日以后支付宝的客户端做了持续的升级,我跟团队的要求是除了金融服务以外,支付宝需要把线下生活往线上搬,所以我们在首页新增了财富生活,便利好生活等生活类板块,强化生活服务。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还是强调开放,所以我们3月份应用中心改版,我们扩充了位置,我们最新版全面开放,引入第三方小程序,同时第三方小程序也能够在支付宝宫格里拥有自己的流量池。

第三方面,我们强调了服务便利更高效,所以我们在民生日常服务首页当中做了一些改版,大家也会看到我们对于整个支付宝首页上的四大金刚,把它变成了另外四个,扫一扫和卡包不变,第二个位置是收付款合并,第三个位置是出行,出行服务第一次进入四大金刚,可以直接通过这个入口打网约车、扫码成做公交车、地铁等等,让市民出行更方便,同时把市民中心固定在首页的五大罗汉位,这些都是用户需求。所以我们改版以后,我们做了相应的服务的集成,方便用户的各种使用体验。
同时我们在页面上也强调了以人工智能推动相应服务,原来通过搜索框找服务,现在变成服务找人,把消费者经常使用的服务集成到首页。我们持续推动更多生活类服务特别是跟地理位置相关的,我们现在做了很多研究,无非是两大类,第一类跟办公相关的服务,第二类跟生活场所相关的服务,所以我们根据地理位置信息,我把办公场所附近一公里范围服务以及生活居所一公里的附近都会做相应内容的推送和内容的优化,来让支付宝会员寻找服务更加方便和快捷。

同时我们未来会越来越多会把教育、医疗等等这些服务业会集中到支付宝平台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生活服务集成。

问:政务方面的开放是什么样的前景,在营收和业绩方面会有什么体现?

胡晓明:今天我们看到老百姓跟支付宝的连接是通过市民中心连接的,很多原来业务通过派出所、市民中心、政府窗口在办理。
对政府来讲,办公效率也产生越来越多变化。健康码是特别典型的政务互联网的方法,为城市的防疫工作提供很大帮助,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方法帮助社会来进行疫情有效防控。现在正在二次创新,从健康码慢慢变成跟社区、医疗服务挂钩,从政府端角度来看,政府希望通过互联网角度再来推动对市民的服务。

支付宝做城市服务已经多年,所以这次支付宝的改版就是希望能够成立一个掌上办事中心,可以提供一些更加便利化服务,我们认为数字化是一个常态趋势,未来我们看到所有一切相应服务都可以数字化,包括未来港澳通行证、身份证这些由于消费者生活改变全部在线,城市也全部在线,城市服务效率会提升3%到5%,这是我们看到一个未来。

问:小程序在支付宝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但是微信也在推进小程序战略,支付宝小程序靠什么吸引商家和服务商?

管仲(支付宝开放生态事业部总经理):支付宝立足于自己的支付宝平台定位,走出了一个自己特色道路,因为支付宝本身的发展方向始终沿着基于商业,基于便民和数字化方式发展,所以也打出自己的特点。

在商业模式上,我们也走出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并存模式,通过这个模式优势可以让我们商家进行引流,同时支付宝自身优势联合商家拉动运营能力。举个例子,去年双11、双12,很多商家都得到了我们的激励,我们把流量奖励给它,通过这个方式持续拉动他们的运营,在支付宝生态里面的运营这是一个特点。

支付宝本身也是离服务最近的,支付宝一半用户都是来找服务的,支付宝一直在强化离服务最近,我们今天整个应用中心、首页也可以通过用户自主选择方式,好服务也可以通过支付宝的特有商业模式设计可以得到更好的流量支持。

另外一个方面,支付宝其实从前年开始一直在拓展,到去年我们打通了多端联动,很多商家最根本的是需要提高数字化经营能力,而阿里体系在整个商业的十几年积累的商业基础能力,就可以利用支付宝这个重要入口输出给我们的商家和服务商,所以我想象数字化基础能力的空间想象力是非常大的。

问:支付宝小程序这段时间有哪些调整,对于整个阿里体系助推作用是什么样?

管仲:小程序本身是一个技术载体,其实它赋予我们整个商业可能会产生很大不同,跟集团打通这块我们跟钉钉会进一步合作,去年我们跟天猫旗舰店2.0合作推出轻店小程序。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在车载上打通多端,整个小鹏汽车的车载端号称真正的载人购物车,他里面所有的应用服务都是由支付宝小程序去承载。

未来IoT端天猫精灵服务标准我们也在打通当中,未来可能天猫精灵是一个很大的服务(工具),通过支付宝端的服务直接可以渗透过去,这个都是我们前期做的一些工作。

健康码和消费券不是“限时活动”

问:传统商家在开启数字化过程中,码和券起到了什么样的助推效应?

处端(支付宝平台运营事业部总经理):码和券都是跟支付宝发展史渊源非常深的两个重要产品,健康码对于支付宝的生活服务,政务服务,民生服务跟用户的连接,我认为在心智上和数据效果上都非常好。健康码每天用户活跃度提升,也为我们带来很多中老年用户。我们未来政务数字化、民生数字化,码是一个关键载体,我们会在上面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创新去发展。

其实券主要一个产品载体,我们在接下来的产品计划上会做更加重大的投入,我们希望将来消费者在整个过程中,支付宝中的卡包能够提供一些优惠,也将成为商家在这里跟消费者接触一个追求连接点,所以券这个地方也是接下来运营一个重点。

从我们开始做消费券发布以来,消费券对于我们用户的支付有拉动作用,消费券现在还在进行过程当中。目前有不少城市陆续在发送消费券,所以这个数据还值得期待,我们后续会发布关于消费券这些数据。

问:消费券这种形式(政府+商业平台出资)如何保持并形成持续的拉动作用?作为政务服务,如果只通过支付宝发券是否影响公平性?

胡晓明:今天对于支付宝来说,尽管我们投入很多但是我们乐意,因为只有整体消费起来平台才能收益,中国消费者能够走出家门去线下消费,制造业、服务业才会起来。我们也是有收益的,通过消费券拉动消费,我们提升客户黏性,客户通过我们的平台享受更多的智慧服务、理财服务,所以我们共同联动一起来拉升消费。

冠华(支付宝商家成长事业部总经理):这次消费券其实给我们一个很大启发,我们刚开始跟政府合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前实体券效率很低,这两年很多人装了支付宝的APP,通过支付宝中心化流量,发放消费券是极其契合的。我们发送效率和核销效率都是非常高的,最终反馈出来的数据也显示对消费提升是有明显效果,而且整个杠杆拉升比很高。

在这种情况下,纯政府出资形式只是开了一个头,其实现在很多商家已经联系我们,通过支付宝我们一起来联合发券。我们也希望在疫情后阶段能够尽快帮助这些商家,尤其中小商家把自己的经营状态提升起来,这次我们看消费券的数据,90%的券是核销在中小商家。

在发券平台选择过程,现在支付宝有这样用户规模和商家规模,我们有能力做这个事情,我们希望把我们能量贡献出来联合政府一起做这个事,当然政府也可以选择更多平台一起参与进来,很多城市消费券不只是在支付宝发,包括在银联、云闪付都在发,而且也不仅仅支持支付宝核销,在很多地方当地的一些APP也可以核销这些消费券,我们是完全开放的。

饿了么、口碑、支付宝的协同

问:支付宝要做生活服务平台,在首页引入了饿了么和口碑入口,进行资源打通和整合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

胡晓明:我们通过轻店小程序,把整个阿里巴巴体系和支付宝彻底打通,也就是说,商品服务在天猫发布,是在支付宝同时呈现的。按照不同的端统一的架构来给消费者同样的体验。

从3月10日以后,口碑饿了么在支付宝的表现是非常好的,对客户的转化、订单的转化、包括客户服务的能力提升都带来了积极的效应,饿了么和口碑的业务恢复非常快。

饿了么、口碑和支付宝的整体合作我是非常满意的,而且我们还为未来的转换带来了很多的流量空间,包括我们在线下会跟饿了么口碑,对餐饮生活类服务共同联动运营和联动营销,来满足线下店铺数字化转型,我们希望能够把支付宝和饿了么口碑共同聚合起来,能够为这些商家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带来更好的保障。

但在这次的体系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困难,就是由于饿了么和口碑,原来跟支付宝体系是两套体系,如何把搜索能力、用户体验打通上,我们在积极的优化,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一些优化红利,我们需要去推进。

支付宝原来是金融工具平台,我们也看到背后还有非常大的优化空间,支付宝也在积极推进能力的开放,为数字生活能力进一步的聚合带来我们的红利,无论是飞猪也好、饿了么也好,口碑也好,哈罗单车,从而为我们的会员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问:很多观点说支付宝在亲自做本地生活,你怎么看待本地生活领域的竞争?

胡晓明:中国服务业市场足够大,中国服务业整个GDP超过50万亿,今天饿了么口碑加上其他的数字生活平台,加起来总量不到一万亿,占到整个服务业2%,所以谁有能力把这些线下的餐饮、医疗、教育等等进行转化成为数字化服务的平台提供者、服务提供者,留下了很多空间。

现在线下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成本过高,线下服务店对于服务业的成本是不堪其负的,支付宝和饿了么口碑如何在开放我们流量的同时要降低餐饮业成本,降低线下类似于超市医疗教育行业的负担,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支付宝在转型过程当中,我们拥有支付工具、拥有流量能力,同时阿里巴巴拥有店铺能力,饿了么口碑拥有地面的快速配置网,这些能力聚合一定会对市场效率带来积极变化。

所以我认为竞争是一种乐趣,竞争不是你死我亡,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对推动服务业的数字化升级能够真正创造红利,路还远的很,所以我们积极拥抱这样的变化,用技术带来这样的创新。

开放难度比想象的要大

问:这次疫情对支付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从310战略调整之后,支付宝在团队、业务中心这些方面有哪些调整?

胡晓明:这次疫情其实是对于整个支付宝来说,我们坚定了持续开放,我们会持续的会把我们的流量、产品、技术、能力持续开放。

疫情也进一步刺激推动了支付宝持续创新,原来我们认为支付的创新已经差不多了,今天我们来看支付的创新才刚刚开始。原来我们也认为金融科技创新也到了一个瓶颈期了,但是这次我们又迅速突破,无论是健康码还是消费券等等这些都在持续推动我们创新。

接下来支付宝还会做更多的创新,疫情以后无论是消费券还是健康码,我们会迅速组织经营国际化,我们会输送给全球的,特别是受影响最大的亚洲国家。我们会把这些产品输出出去,帮助其他国家的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的升级能够带来贡献。

问:这70天发展有什么这段时间要特别克服的,未来还有什么要调整?

胡晓明:这次开放的难度,比我们想象当中要难度更大,在我们开放过程当中,如何分配我们的流量,分配我们的开放策略,我们今天在商业化怎么来进行平衡,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像支付宝颜色的蓝,我们产生了很大的市场互动,我们也没有想到。

用户对希望支付宝能优化的最大的几个点,第一是我们的红点未读消息太多,第二是期望支付宝页面更简洁,第三希望支付宝不要太臃肿,这些都是对我们支付宝提出的一些要求,这些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特别克服的。我们希望能够更加轻量化,能够更加以数据为驱动,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来跟消费者能够贴的更近。同时特别克服跟我们的生态产生联动的利益分配,原来单纯是支付宝以中心化,我们必须中心化+非中心化,支付宝的利益共同去权衡,这是我们接下来要共同去权衡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