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聞生活家》是由華爾街見聞出品的人文類電子雜誌,編輯團隊坐落於上海、香港及海外地區,內容聚焦泛財經、科技、文化、生活方式與藝術等主題。
2024/25年度香港賽馬會馬季已於9月8日在沙田馬場開鑼,當日馬埸上人山人海, 入場人次逾4.7萬人, 較上季開鑼日多逾萬人次,創新冠疫情後開鑼日的新高,但仍未回覆疫情前達六七萬人次水平;內地遊客人數則破歷來賽馬日紀錄,有逾7100人。10場賽事投注額接近13.3億元,按年升8.6%。
對於現今國人對各類馬匹競賽活動的熱愛, 使得新時代的馬產業例如養育馬匹, 國際賽馬, 奧運馬術運動得以在中國及香港蓬勃發展。
千百年來,馬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象徵自由奔放, 忠誠勇敢,生命力強,繁榮富貴 ,瀟灑熱情。 引申可以象徵着昌盛發達, 勇敢征服。馬又是能力、聖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徵。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鬥不止、自強不息的進取、勇往直前的一個典型物象。
中華馬文化經久不衰,歷代也出現了許多畫馬名家,如唐代的韓幹、宋代李公麟、元代的趙孟俯、清代郎世寧,現代則有徐悲鴻。我們嘗試列舉歷史上最經典以及影響後世深遠的中國藝術家及其代表作品, 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瑰寶以及馬與藝術的魅力…
韓幹(約706年—783年)
他是唐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畫馬大家,影響後世深遠。韓幹畫馬的特色, 被人形容為”筋骨行步,久而方全,調習之能,逸異並至,骨力追風,毛彩照地,不可名狀”的“木槽馬”,饒具一種肥壯高駿的相貌和富貴閒適氣息,就成了他畫的馬獨有的特質。
韓幹《牧馬圖》
此畫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畫為冊頁,絹本,高27.5釐米,寬34.1釐米,淺設色畫法。圖中繪畫黑白二匹馬,並轡比鞍,一頭戴幞頭的虯髯奚官,手執繮鞭,騎在白馬上,緩緩而行。人馬畫法筆線纖細遒勁,勾畫出馬的健壯體形,黑馬墨染精微烘托的身影,更顯得神采生動;人物衣紋疏密有致,結構嚴謹,用筆沉着有力,使得人物呈現雄赳赳的氣概,整個畫面也充溢着力道的美感, 展現著大唐盛世的子民在強大國威下,所涵育出的自信和自在。畫幅有北宋徽宗題署“韓幹真跡,丁亥御筆”,鈐蓋“御書”“睿思東閣”等印;另外有“南唐御府藏”“集賢院御書印”“九齡圖籍”“柬室珍玩”“韓世能印”“項元汴印”等官私收藏璽印,説明是件自南唐以降歷代內府、民間收藏過的名跡。
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
意大利米蘭人. 青年時期受到系統的繪畫訓練,後來加入了歐洲基督教下屬的宗教組織耶穌會,並於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以傳教士的身份來到東方,次年抵達澳門,起漢名郎世寧,繼而北上京師,隨即於康熙末期進入宮廷供職,歷康、雍、幹三朝,從事長達數十年的中國宮廷藝術家的生涯. 他以馬的畫作而聞名。朗世寧的畫作融合了西方的透視法和中國的傳統審美,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種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在視覺上既有西方的生動又不失東方的韻味。他將透視法、光影處理等西方繪畫技巧引入中國,並協助中國學者年希堯完成了敍述這一畫法的著作《視學》,成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對後來的中國畫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繪畫技法的多元化發展。
郎世寧《百駿圖》
郎世寧1728年完成的長卷《百駿圖》是一幅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幅畫的具體尺寸為 長約 7.76 米,寬約 9.45 米是一幅大型的卷軸畫, 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百駿圖》故而思意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謂曲盡駿馬之態, 展現了馬的多樣性。畫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數人,控制着整個馬羣,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間的和諧關係, 亦生動地展現了馬的活力與力量。作品完美融合了西方的繪畫技法與中國的傳統審美,構建了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反映了清代宮廷藝術的多元化。馬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着力量、自由和忠誠,朗世寧通過這幅作品傳達了對馬的敬畏與讚美。這些背景因素共同塑造了《百駿圖》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使其成為清代宮廷藝術的經典之作,對後來的中國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徐悲鴻 (1895 - 1953)
到了20世紀,畫馬的藝術家首推徐悲鴻。徐悲鴻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他下筆時能做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乎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徵和標誌。
徐悲鴻《奔馬圖》
徐悲鴻最具影響力的畫作應該算是《奔馬圖》,此畫作於1941年。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乾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如同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面。監於當時抗日戰爭時期,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中華馬文化,恰似一股奔騰不息的洪流,貫穿歷史,連接古今,是民族血脈中的重要構成。在未來的征程中,我們應當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文化,讓中華馬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為絢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