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點亮一盞盞照亮前程的明燈,助力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不滅的愛成為可持續的公益。
11月7日,2024“公益時光廊道參觀 回首十年——甲辰感恩會”慈善活動在上海舉行。
在活動上,上海宋慶齡基金-慈愛感恩媽媽之家專項基金宣佈啓動“如意拾遺計劃”,旨在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兒童提供藝術領域的公平教育機會,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宋慶齡基金慈愛感恩媽媽之家專項基金的副主任曾麗璇在活動中正式介紹了“如意拾遺計劃”,該計劃將專注於為少數民族兒童建設藝術教室、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的藝術課堂,以及開設非遺藝術特色課程,培養未來的小小藝術家。
“我們將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孩子們,在藝術領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的公平教育機會,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孩子們對美的感受、鑑賞、評價、創造的能力,提升孩子們的創新思維;我們將基於當地少數民族非遺藝術開發適合孩子們學習的非遺藝術特色課程,通過小小藝術家們的傳承和傳播,實現非遺項目的年輕化、藝術化和國際化。”曾麗璇在演講中表示。
上海宋慶齡基金會慈愛感恩媽媽之家專項基金成立於2014年8月11日,由“太和生技集團”創始人郭襄潁博士發起,旨在通過慈善公益活動為偏遠地區孩童籌募助學經費,推動教育公平。
基金會每年都會舉辦慈善公益活動,為偏遠地區的孩童籌募助學經費,並落實推動《如意點燈》助學項目。據瞭解,在過去的十年中,《如意點燈》助學項目已為漢藏偏遠地區的14所小學共1582個孩子提供了公平教育的資助。目前有一位完成博士、三位正在博士學習中,還有一些大學生的豐碩成果。
“如意拾遺計劃”的啓動,是對“如意點燈”項目的延伸和發展。該計劃不僅關注藝術教育的普及,還致力於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曾麗璇強調,非遺不僅是技藝或表演,更是中國故事的當代演繹,傳承着中國式的熱血和浪漫。她提到,我國42項世界級“非遺”項目中,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佔比超過1/3,但隨着傳承人的老齡化,非遺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如意拾遺計劃”將組建專家顧問庫,協助非遺傳承人將傳統非遺音樂、舞蹈、繪畫編製成適合兒童學習的課程,並組建以少數民族非遺藝術和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兒童合唱團、舞蹈隊、大師繪畫班。此外,計劃還將在寒暑假為孩子們主辦各種文化交流活動,讓他們有機會走上舞台,展現獨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曾麗璇還提到,高考改革將藝術素養納入考核指標,國家強調“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她表示,希望通過“拾遺計劃”,使藝術教育不再因地域和民族而導致到達不了的地方,為少數民族兒童開啓一扇通過藝術改變命運的窗。
作為項目基金的發起人獎品提供者,郭襄潁博士將收藏的各類古玉、點翠、珍珠、瑪瑙、彩色寶石等99件,以及1件她設計的“穿越的文化寶珠”作品古玉黃金項鍊,捐贈作為獎品。她期待以這種有趣的抽獎尋寶方式,讓更多人蔘與到愛心公益活動中。
所有認捐公益福袋的前2000名捐贈者(額滿即止),將有機會參與“感恩尋寶抽獎”活動,中獎率為5%。抽獎活動將以公開方式進行,並由律師見證,暫定於今年12月底舉行,具體時間將在2000個福袋認購完成後的一個月內確定,並對外公佈抽獎的具體時間和地點。
捐贈者可通過訪問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官網,點擊“愛心捐助”選項,選擇“上海宋慶齡基金會慈愛感恩媽媽之家專項基金”進行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