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
星期四 2025

東西合璧的藝術饗宴: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150件珍寶首度同台

陳勄如
專欄作家: 陳勄如

龍矚傳承有限公司總裁,畢業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 清華大學MPA及香港城市大學EMBA。曾就職於香港頂級當代藝術畫廊及國際藝術拍賣機構,熱愛藝術文化及旅遊。

《見聞生活家》是由華爾街見聞出品的人文類電子雜誌,編輯團隊坐落於上海、香港及海外地區,內容聚焦泛財經、科技、文化、生活方式與藝術等主題。

當東方的瑰麗與西方的華美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藝術火花?紫禁城與凡爾賽宮,這兩座代表東西方文明的政治及藝術文化中心地標,首度攜手合作,在香港展覽的「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是慶祝中法建交60週年的活動之一。策展團隊繼早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成功展出後轉戰香港,展覽的另一個亮點,多媒體設備重現歷史宮殿,館內設有8個多媒體設備,入口處以全景影片展示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壯麗建築,配以香港中樂團演奏的音樂《冬之藏引》,令觀眾領略兩座宮殿在歷史上寫下的厚重篇章, 透過新的視角、新的反思和新的方式,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中西文化的交融與輝煌,探討中法文化幾個世紀以來的淵源。

展覽亮點: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對話

此次展覽是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首次合作,展出的150件珍寶涵蓋了清代宮廷藝術與法國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時期的藝術珍品,從瓷器、織物到傢俱與油畫,皆代表着兩座宮殿在各自文明中的巔峯地位。

展品中的其中兩個亮點是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乾隆款畫琺瑯菊花紋壺》(1783年)及凡爾賽宮近年收藏的《花鳥紋銀壺》(約1680年)。《乾隆款畫琺瑯菊花紋壺》的花紋因極具中式風格,因而過去一直被以為是廣東進貢清宮的器物。最新研究因發現壺底有法國知名工匠「coteau」署名而證實原為法國製作,從而顯示中法工藝交流之盛。《花鳥紋銀壺》(則為中國廣東為海外市場製作,後為暹羅(現為泰國)使節進獻給路易十四的外交禮物。這件保存完好的珍貴外銷銀器展示了中法兩國當時相互引進及收藏來自對方文化珍品的事蹟。

東西合璧的藝術交融:從紫禁城到凡爾賽宮

紫禁城與凡爾賽宮的本次合作展覽展出近15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收藏的珍貴文物,展現十七至十八世紀中法在科學技術、工藝、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領域的交流和互鑑。中法兩國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產生了新的技術、知識和藝術形式,共同書寫了兩國文化交流互鑑的精彩篇章。

(1)中國風(Chinoiserie)在法國宮廷的流行

18世紀的法國貴族對中國藝術和文化充滿迷戀,「中國風」成為宮廷時尚的重要元素。例如,凡爾賽宮的「中國小亭」和「中國房間」以中國瓷器、漆器及繪畫裝飾,並模仿中國建築風格。展覽中特別展出了路易十五時期的中國風瓷器和漆器,反映了法國對東方藝術的熱愛。

(2)中國宮廷的西方影響

清代宮廷也因18世紀的中法交流而出現了西方藝術的影響。乾隆皇帝對西方的繪畫技法、鐘錶及建築設計興趣濃厚,他在圓明園內置造了模仿歐洲建築的「西洋樓」。展覽體現了中西藝術技法的融合。

展覽背後的文化意義

此次展覽不僅是藝術品的展示,更是對中西文化交流歷史的回顧與反思。紫禁城和凡爾賽宮分別作為東西方的文化與權力象徵,兩者在18世紀的藝術交流中既是對話者,也是見證者。

文化啓示:

- 藝術無國界:此次展出的珍寶不僅體現了兩座宮殿的藝術巔峯,更展示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學習與影響。策展團隊強調,藝術是溝通與理解的語言,跨越了地域與時代的限制。

- 多元與包容:無論是中國對西方技法的融入,還是法國對中國風的迷戀,都表明了文化交流的多元性與包容性,為現代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對話提供了啓發。

凡爾賽宮館長在開幕致辭中提到,此次合作為未來更多東西方文化交流打下了基礎。展覽結束後,部分展品將前往法國展出,讓歐洲觀眾也能感受紫禁城的藝術魅力。

一次跨越時空的藝術旅程

「東西合璧的藝術饗宴」是一次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紫禁城與凡爾賽宮這兩座偉大的宮殿,在展覽中跨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以藝術為橋樑,展現了中法兩國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厚底藴。這場展覽不僅是一次視覺盛宴,更是一個啓發人們思考文化交流的深刻契機,無論是對歷史的愛好者還是藝術的追求者,這都將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藝術旅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聯繫人:莉薇 livy@wallstree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