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
星期三 2025

文化重視:從M+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看全球化視野下的畢加索定位

陳勄如
專欄作家: 陳勄如

龍矚傳承有限公司總裁,畢業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 清華大學MPA及香港城市大學EMBA。曾就職於香港頂級當代藝術畫廊及國際藝術拍賣機構,熱愛藝術文化及旅遊。

《見聞生活家》是由華爾街見聞出品的人文類電子雜誌,編輯團隊坐落於上海、香港及海外地區,內容聚焦泛財經、科技、文化、生活方式與藝術等主題。

2025年3月15日至7月13日, 香港M+博物館聯合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在M+舉辦一場名為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的特別展覽,將西方藝術巨擘巴勃羅·畢加索的六十餘件傑作與亞洲及海外亞洲藝術家創作的八十件作品同場展出。在全球化視野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這次展覽無疑為重新審視畢加索在藝術史中的定位提供了嶄新的契機。

從西方中心到全球語境:畢加索的藝術重新解讀

過去,巴勃羅·畢加索的名字幾乎成為現代西方藝術的代名詞。他的創作,包括立體主義的開創性實驗、超現實主義中的探索,深刻影響了二十世紀西方藝術的發展。然而,過於強調西方視角的解讀,往往忽略了畢加索作品在更廣泛文化背景中的價值與影響力。

此次展覽首次將畢加索的作品置於亞洲當代藝術的脈絡中,通過與林飛龍、曾梵志、嚴培明、陳福善、顧德新、芥川(間所)紗織等亞洲藝術家的作品對話,探索東西方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這一策展方式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史敍事,挑戰了以西方為中心的藝術史觀。

跨文化對話:藝術的共鳴與反思

展覽中,畢加索的代表作品如 《台座上的靜物》(1931)和 《朵拉·瑪爾肖像》(1937), 將與M+館藏的亞洲藝術佳作一起展示,形成跨文化的視覺對話。這種對話不僅是形式上的拼接,更是對藝術本質的深層探討。

例如,畢加索作品中的形態解構與陳福善的抽象語言之間,是否存在着某種不言而喻的共鳴?顧德新的設備作品是否能與畢加索對物質性的探索形成呼應?這些問題將促使觀眾重新思考藝術創作背後的文化背景與時代特徵,進而理解藝術如何突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

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史新書寫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展示,更是對全球化語境下藝術史書寫方法的探索。策展人鄭道煉提到,展覽旨在回答幾個核心問題:為何畢加索能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家?為何他的藝術在他去世50多年後依然具有吸引力?這些問題的答案無法僅靠西方視角解釋,而需要放置於全球化的框架下來理解。

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館長Cécile Debray 也強調,這次展覽的開創性在於用亞洲的視角重新審視畢加索的創作,擺脱傳統的西方藝術史敍事框架。這種全球化的視角,不僅豐富了對畢加索的理解,也為世界藝術史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M+的角色:亞洲視野下的文化對話

作為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在本次展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博物館館長華安雅表示,M+致力於創建跨文化的對話,這次展覽正是該使命的具體體現。通過策展團隊的精心設計,展覽不僅展現了畢加索的藝術成就,更彰顯了亞洲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是一個重寫藝術史的契機。它通過西方與非西方文化的對話,重新審視了畢加索的藝術定位,併為全球化語境中的藝術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這不僅是對畢加索的致敬,也是一場關於藝術如何跨越時間和空間,鏈接不同文化與世代的深刻思考。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