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
星期三 2025

從巴塞爾到香港:十三年淬鍊,亞洲藝術盛會的崛起之路

陳勄如
專欄作家: 陳勄如

龍矚傳承有限公司總裁,畢業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 清華大學MPA及香港城市大學EMBA。曾就職於香港頂級當代藝術畫廊及國際藝術拍賣機構,熱愛藝術文化及旅遊。

當世界藝術的目光逐漸轉向亞洲,一場來自歐洲的藝術盛典,悄然在東方植根、發芽、茁壯。從瑞士巴塞爾到香港,Art Basel 在十三年間完成了一次橫跨大洲的文化遷徙,也見證了一座城市如何透過藝術,重塑自身的文化身份與國際地位。

歐洲起源:從瑞士出發的藝術標準

Art Basel 的故事始於 1970 年,那一年,三位充滿遠見的畫商——Ernst Beyeler、Trudi Bruckner 與 Balz Hilt——在瑞士巴塞爾創辦了一場旨在串聯藝術家、畫廊與收藏家的博覽會。Art Basel 憑藉對藝術品質的堅持與對國際視野的擁抱,迅速躍升為全球頂尖當代藝術展會的代名詞,其嚴謹的審查制度與策展水準,為國際藝術市場立下標竿。

全球擴張的文化佈局

隨着全球化浪潮席捲藝術產業,Art Basel 於 2002 年將觸角伸向美洲,在邁阿密設立 Art Basel Miami Beach,成功打開北美市場。這場熱情奔放的展會,不僅重塑了美洲藝術版圖,也為品牌進軍亞洲鋪墊了文化與市場基礎。2011 年,Art Basel 母公司 MCH Group 收購了當時在香港舉辦的「亞洲藝術博覽會」(ART HK),並於兩年後正式更名為 Art Basel Hong Kong,自此,亞洲舞台正式納入其全球版圖。

香港:東西交匯的藝術樞紐

選擇香港,既是一項市場策略,更是一種文化判斷。作為亞洲的金融中樞與自由貿易港,香港長年吸引國際資本與文化資源的聚集。同時,其對藝術品進出口的寬鬆政策、完善的法律制度與中西交融的歷史背景,使其成為鏈接亞洲與世界的重要橋樑。Art Basel Hong Kong 的誕生,正是在這樣的土壤中應運而生,並迅速成為亞洲藝術界的年度盛事。

展會的演進與策展語彙的更新

自 2013 年首屆展會以來,Art Basel Hong Kong 年年精進,展區架構日益完整,策展語彙不斷深化。展會分為數個主要板塊,包括主展區 Galleries、新興藝術平台 Discoveries、聚焦亞洲歷史文化的 Insights,以及展示大型設備藝術的 Encounters。這些策展單元不僅呈現全球藝術生態的多樣性,也回應亞洲觀眾與藏家的文化脈絡。

每年三月,來自全球的頂尖畫廊、策展人、藏家與藝術愛好者齊聚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展場內外更串聯起畫廊周、藝術講座、社區活動與品牌合作,形成一場跨越藝術、設計、時尚與科技的城市文化盛宴。

藝術如何轉化城市能量

Art Basel Hong Kong 的影響不僅止於展覽本身,更深遠地改寫了香港的文化景觀與城市敍事。它帶動了文化基礎設施的升級,例如西九文化區的發展、M+博物館的落成,以及藝術教育與評論生態的興起。更重要的是,它吸引了亞洲新一代藏家與創作者的目光,使香港成為亞洲藝術市場與思想交流的重要節點。

亞洲視角與全球對話的交織

Art Basel Hong Kong 的成功,也讓全球藝術界重新思考亞洲在當代藝術生態中的角色。這不僅是西方藝術機制對亞洲的輸出,更是一場深層次的文化對話與視角交鋒。在這裏,東方美學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成為主體、參與者與建構者。

越來越多亞洲藝術家、策展人與機構透過這個平台走向世界,也讓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亞洲的複雜性、多樣性與當代性。

一場藝術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從瑞士的河畔小城到香港的維港之畔,Art Basel 的這段旅程,不僅是一場博覽會的全球擴張,更是一個文化品牌如何在全球脈絡中與在地城市共舞、共生的故事。十三年來,Art Basel Hong Kong 已不僅是亞洲藝術市場的風向標,更是一場藝術與城市、傳統與當代、在地與國際之間的雙向奔赴。

而這段旅程,仍在繼續。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聯繫人:莉薇 livy@wallstreet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