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氣候變化與人口增長的雙重壓力下,傳統農業模式亟待轉型。
近日,新加坡斑馬魚資本在上海主辦了“智者無疆,耕新共生”國際峯會,聚焦全球糧食安全與可持續農業發展。此次峯會由上海海洋大學技術轉移平台等協辦,吸引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亞太數字創新與產業合作中心(AICC)、國泰君安等國際機構及企業代表參與,共同探討農業科技、替代蛋白、水產養殖與數字農業等前沿議題。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一直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14130億斤,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台階。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持續增強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同時,國務院也在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中提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建設國際一流的國家農業種質資源保存、鑑定、創制和基因挖掘重大設施,推進種質資源交流共享。
在峯會上,斑馬魚資本首席執行官沈榮大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斑馬魚資本將充分發揮“跨洲橋樑”作用,整合全球資源、技術與先進管理經驗,促進農業創新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協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農業新範式。
斑馬魚資本還與亞太數字創新與產業合作中心(AICC)、上海海洋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旨在打破地域壁壘,通過跨機構合作整合資源,構建“知識—產業—生態”創新系統。
上海海洋大學張瑋院長表示,當前“一帶一路”倡議與生態文明建設協同推進,中國農業期待與全球智慧碰撞,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之路。
多元視角賦能農業創新
峯會圍繞“跨國合作、技術賦能、可持續未來”三大主線,設置了9場專題演講及4場圓桌討論。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上海海洋大學、Blue Aqua International、國泰君安研究所等機構的資深專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他們的經驗和見解。
非洲農業與氣候智能顧問James Ndiritu指出,非洲憑藉廣袤的耕地、年輕的人口和自貿區潛力,亟待通過中國技術賦能農業機械化與資源開發。
國泰君安研究所聯合首席分析師林逸丹則表示,肉禽養殖、動物保健與寵物市場共同勾勒出中國產業升級的新圖景。她強調,農業正成為資本市場關注的新焦點,應聚焦食品安全、替代蛋白等可持續方向,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共贏。
Innovate 360 創始人 John Cheng 分享了新加坡孵化器生態的經驗,包括豆腐副產酒、細胞養殖蝦、植物基蛋白等產品如何在多學科環境中加速迭代。
Blue Aqua International CEO Dr. Farshad提出水產養殖應注重可持續性,Open Food Chain創始人Marieke則強調數字信任機制對全球食品價值鏈重構的關鍵作用,認為“數據應屬於農民”。
上海海洋大學吳文惠教授指出,科技賦能海洋資源高值化利用是中國糧食安全的新突破口,而巴斯夫陸悦健博士認為生物、化學與數字技術融合的“混合動力模型”是行業趨勢。
作為主辦方,斑馬魚資本提出以“跨國協作、跨界孵化、跨週期投資”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CEO沈榮大表示,中國農業正從技術引進轉向全球共創,斑馬魚將扮演“產業組織者”,連接資本、技術與場景,構建可持續生態。
峯會期間,斑馬魚與AICC、上海海洋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整合資源打造“知識—產業—生態”創新系統。
從國際對話到田間實踐
次日,與會代表赴上海崇明生態島考察“長三角農業硅谷”,參訪數字化生態養殖基地及中荷現代農業創新園等項目,並圍繞原料協同、數據系統、供應鏈適配等議題展開交流。
新加坡 World Food Chain CEO Jeremy 表示:“我們過去幾年在看歐美和以色列,但真正能承載產業驗證的土壤,很可能在中國。”
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農業科技的未來,不再是某一個國家、某一家企業的獨奏,而是全球共享挑戰下的共創工程。
崇明區農業農村委主任龔霞詳解當地生態資源與政策支持,凸顯了區域在農業創新中的戰略地位。
斑馬魚資本稱,將持續推動多邊協作機制,與高校、科研平台、地方政府及全球農業科技企業共建試驗場景,探索適應性驗證、孵化機制與資產管理體系的本土化路徑。
沈榮大強調,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階段變化正從“引進”走向“共創”,斑馬魚資本希望成為理解國際語言、熟悉本土土壤、具備系統孵化能力的產業鏈接平台,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在中國的落地、成長和轉化。
農業科技的未來依賴全球協作,而中國正成為重要“實踐場”與“組織者”。斑馬魚資本表示,將持續推動跨國試驗場景共建,探索適應性驗證與本土化孵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