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去年三月起擔任香港文化推廣大使,他首個委約藝術項目以其代表作《英文方塊字書法》為主題正在香港藝術館展覽。展覽空間化身成教室,並加入香港獨特的語言特色,為觀眾帶來「香港特別版」英文方塊字。另外,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合作,在上環、金鐘、會展和灣仔四個港鐵車站展示徐冰最新創作的書法作品。
徐冰公共藝術實踐的背景與特點
徐冰是國際公認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藝術創作以文本與符號為核心,強調語言可視化、跨文化溝通與社會參與。徐冰善於在公共空間中透過藝術介入,引發觀眾對城市文化、歷史及身份認同的反思。「英文方塊字書法」是他自一九九三年起創造的形似中文,實為英文的新書寫形式。徐冰通過設備藝術的形式將「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在世界各地展出,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參與英文方塊字書法的學習和書寫,享受中華傳統藝術的樂趣,同時在語言的轉換間開拓思維。這種融合中西文化的特殊書寫方式,突顯了東西兼容的多元文化面貌,亦與香港中西薈萃的城市特質相契合。
徐冰將香港形容為一座標準的“在全球當代文明成果教育下形成”的城市,擁有西方教育的框架,卻同樣深深紮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取其精華破土茁壯。“香港是一個把‘藝術為人民’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各種藝術都有,歌劇、交響樂、美術館、民間藝術等隨處可見,並滲透在普通市民的生活中。”這與徐冰堅守多年的理念不謀而合——消除藝術與普通觀眾之間的隔閡。在香港這一特殊的國際都市環境中,他的文本藝術實踐尤具意義,因為香港本身即是一個多元文化交匯點,語言與文本的使用更鏈接着豐富的歷史記憶和身份建構。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藝術典型案例分析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藝術作品中,有幾個特別值得注意的案例:
(一)《地書》展覽與公共介入
徐冰多年前曾在香港藝術館舉辦《地書》展覽,將中國傳統書法筆觸與香港的地形地貌相結合,將山川河流輪廓轉化為書法筆勢,形成新的視覺語言。透過此藝術介入:
視覺融合:城市地景與書法藝術的交融,讓觀眾從新的視角認知香港獨特的自然與文化地理。
身份與場所感:藝術作品以香港本土地貌為基礎,強調城市居民對自身土地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喚起觀眾對環境與歷史的深刻反思。
(二)公共空間中的「英文方塊字」系列設備
徐冰在上環、金鐘、會展和灣仔四個港鐵車站公共區域展示其經典的「英文方塊字」,將英文詞彙以漢字書法形式展現,形成視覺上的錯置感與趣味性有兩大特性:
跨文化對話:透過視覺藝術,徐冰建構了香港獨特的跨文化溝通平台,讓不同語言背景的居民與旅客產生交流對話。
都市交互性:設備位於公共空間,增加民眾的參與感和交互性,促進藝術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彰顯藝術在公共生活中的意義與價值。
徐冰公共藝術對香港都市文化的意義
徐冰的文本藝術在香港公共空間的實踐,不僅僅是視覺美學的呈現,更深入探討都市文化的多層次意涵:
語言與身份: 在多語言環境中,徐冰的作品呈現語言與身份認同之間的張力與融合,反映香港作為全球化城市的文化多樣性與包容性。
歷史與記憶:透過藝術對都市地貌與文化符號的再詮釋,喚起市民對城市歷史、變遷與未來發展的反思與討論。
公共藝術的民主性與參與性:徐冰作品在公共場所呈現,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鼓勵市民積極參與文化對話,推動公共藝術成為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徐冰藝術實踐對城市規劃與公共藝術發展的啓示
徐冰在香港的公共藝術實踐,為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啓示:
藝術融入日常生活:公共藝術不僅應作為裝飾,更應與城市生活緊密結合,促進居民與城市的情感鏈接。
文化多元與包容:公共藝術應反映並尊重城市的文化多元性,增強不同社區間的理解與對話,促進社會和諧共融。
藝術作為城市記憶與身份建構工具:藝術能夠有效保存和傳承城市獨特的歷史記憶,並在城市發展中培養新的身份認同與歸屬感。
綜合而言,徐冰在香港公共空間中的文本藝術實踐,不僅展現其藝術創作的獨特視覺語言,也深刻影響着城市居民對文化、身份與歷史的認知。這種藝術實踐對都市空間的再詮釋與再創作,凸顯了公共藝術在當代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