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
星期二 2025

香港“高才通”醖釀優化調整

財經雜誌

針對近日部分移民中介提及“高才通”計劃或終止的消息,8月15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下稱“勞福局”)局長孫玉菡強調指出,相關計劃會繼續推行,只是會因應香港實際情況而進行優化或調整細節,但計劃並不會終止。

孫玉菡是在透露該項政策具體執行情況時給出的上述表示。被簡稱為高才通的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從2022年起實施,高收入及指定高校畢業生可在無須受僱情況下申請簽證來港,推出後相關方反應被認為較為踴躍。

從2024年底至今,隨着部分高才獲發的簽證(首次簽證為期兩年或三年)陸續到期,續簽意願及獲批率高低、哪些人才到港、是否融入香港生活以及居住和子女教育等一系列相關方面,成為近期當地輿論關注的焦點話題。

按照8月15日香港勞福局公佈的數據,截至2025年7月底,該項計劃共收到近14萬宗申請,其中約11萬宗獲批,已有超過九萬名高才抵港,約1.4萬名高才逗留期限屆滿。按照規則,高才一般要經過兩次續簽考驗,證明對香港經濟有貢獻,才可居滿七年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因此,高才在續簽時須證明已獲得穩定收入,或已在港開辦或參與業務。

在此背景下,香港入境處共接獲其中7394名高才按計劃提交的續簽申請,續簽申請率約為54%。連同簽證即將在三個月內到期並提前申請續簽的2305名高才,香港入境處在期內共接獲9699份續簽申請。在已處理的9044份申請當中,有8511份獲批,獲批率約94%。

細分來看,高才通所設立的三類別續簽申請率略有不同,A類(過去一年全年收入達250萬港元以上)申請續簽率為77%、B類(畢業於百強名校、過去五年至少有三年工作經驗)為50%,C類(最近五年本科畢業於百強名校)則為40%;此外,約95%申請續簽的高才來自中國內地、5%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與計劃整體比例相同。

事實上,據《財經》近期的相關報道,高才通政策正在進行多輪政策細化。例如,按照香港入境處於5月8日更新的政策框架,針對以公司業務收入申報A類相關申請人,新政策對其全面收入提出了多點新增的細化要求,例如申請人需要“在遞交申請前的整個評税年度持續持有相關公司股份,以計算申請人從其擁有的公司的利潤中獲得的年度收入”。一系列相關調整的針對性被認為較強。

而對於部分高才無法獲批續簽的原因,香港入境處助理處長(簽證及政策)翁榮楨則解釋,並無分類列明拒絕原因,但大多為資料不完整,以及申請人未能應要求補交文件,“亦有從事保險等佣金制行業的高才,由於無法證明自己在港工作期間有穩定收入,申請因而被拒。如從事佣金制工作但有穩定收入,同樣可成功續簽”。

“高才通中五成四的人申請續簽,續簽率符合預期,即每兩人中便有一人選擇留港發展。”孫玉菡指出,“估計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每年約340億港元的直接經濟貢獻,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約1.2%。高才已逐漸成為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生力軍,有效填補人口及人力資源的缺口,併為經濟增長提供源源不絕的動能。香港冇蝕底(不算吃虧)。”

一系列微觀細節被認為可支撐此番表態。從續簽的高才就業情況來看,其中有23%從事商業及貿易、19%從事金融服務業、17%在創科領域就業。此外,11%為保險經紀行業,部分人是精算師或管理層;從事建築測量、教學科研、公關等行業的,則各介於2%至4%之間。他們被認為可為香港的核心產業注入生力軍,亦促進知識轉移與創新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及創科中心地位。

從收入情況來看,獲批續簽高才的月薪中位數約為4萬港元。最高的1%則達30萬港元或以上,約一成達12萬港元或以上,約四分之一月薪達8萬港元,約四成月薪為2至3萬港元。

作為國際性金融中心,中國香港因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獨特優勢,可為相關申請人提供接觸海外工作機會的窗口,其薪資水平亦有一定吸引力且税負偏低。具體而言,中國香港的個税累計税率最高為17%,低於美國税改後的37%,亦遠低於英國、德國等的最高檔45%。

但亦有5%左右的高才在赴港工作後的薪資收入低於2萬港元。可資對比的數據是,根據香港特區政府人口普查及統計處於2025年3月24日發佈的《2024年年薪及工時調查報告》,香港員工的中位數月薪為2.05萬港元。

66%受訪高才已以香港為慣常居住地,其中70%居於租住單位,13%居於自置單位,其餘17%居於酒店或由僱主提供的住所等。當地房地產市場期待相關居住需求轉化為購買力。攝/焦建

據當地一位人力資源人士則對《財經》解析稱,月收入低於2萬港元的高才大多剛畢業,起薪點較低,只能從事如會計、研究助理等工作。“但與本地畢業生相比,他們的劣勢則包括因語言等造成的求職困難及生活成本高,可能是部分年輕高才不續簽的原因。”

這些高才落户香港,除為當地帶來消費力及税收貢獻,也被認為可有效填補當地人口及人力資源的缺口。例如,53%獲批續簽的高才年齡為40歲或以下,具備長遠發展潛力。近一半的續簽高才有為其配偶及/或18歲以下未婚受養子女申請受養人簽證,平均每位申請人攜同約1.7名子女來港。

隨着高才通進入續簽高峯期,該項政策執行效果及如何調整亦在當地引發相關討論,包括高才是否給當地樓市帶來了可持續的購買力、是否擠佔教育及醫療資源,以及是否滿足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等一系列方面。

以高才帶來的居住需求為例,按照香港特區政府對續簽高才的跟進調查結果顯示,66%受訪高才以香港為慣常居住地,其中70%居於租住單位,13%居於自置單位,其餘17%居於酒店或由僱主提供的住所等。置業數字高低,則被認為受到尚在熟悉環境、資金如何到港等多個方面的影響。

再以當地社會高度關注的高才子女來港讀書等教育話題為例,根據勞福局提供的網上問卷結果顯示,37%高才受養子女正在香港就讀,其中18%接受學前教育、38%就讀小學、32%就讀中學、12%正在接受專上教育。

孫玉菡對此指出,來港讀書的高才子女只佔少數。當高才肯定以香港為家,才會安排子女來港入學。關鍵是要跟足規矩,正正當當地做。因當地學童人口下跌,這些高才子女入學不會增加公帑開支;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的一位人士則指出,預測部分未申請續簽者存在“羊羣心態”,但也有高才因子女未能入讀心儀的學校而選擇離港。

整體而言,高才通只是香港自2022年底開始的各項“搶人才”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截至2025年6月底,當地的各項人才計劃共計獲得50萬份申請,其中有33萬宗獲批、已有22萬名人才攜同家屬來港。

在此背景下,包括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等在內的多位官員,近日已在不同場合中指出,約22萬人已經抵達香港,遠超出特區政府三年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其中“遠超”被當地普遍解讀為人才政策將迎來調整的信號,如何及怎樣調整的討論亦日漸升温。

在此方面,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近日則在社交平台接連發文指出,香港和內地的融合發展肯定有需要,關鍵是“閥門”要設計好。在這一過程中,“香港永久居民身份不能打折促銷,人才計劃須嚴格審批”。

香港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洪雯則在此前一輪相關討論升温時對《財經》指出,高才通計劃初期門檻寬鬆,是疫情後補充香港人才缺口的合理安排。目前需要“精挑細琢,針對性找人才”,不僅要限制申請人及受養人年齡,還要有專業限制。並提議特區政府設立專業資格委員會、社會團體幫助對接人才與就業市場。“第一批、第二批吸納的高才集中在金融行業,但香港並不太缺乏金融人才,這也是部分高才發現在港難找工作的原因。高才會與香港有一個互相挑選的過程。”

香港立法會勞動界別的一些相關議員近日亦指出,目前續簽的一些高才大多任職商貿和金融業,與本地人才重疊。建議相關計劃聚焦吸納特定行業人才及高層人員,如AI應用、低空經濟等。此外建議特區政府在審批續簽時劃線,拒絕收入過低者申請。

對此,孫玉菡已在8月15日明確指出,高才通是互相選擇的過程,希望高才(從事的職業)可以更加多元化。特區政府將持續密切關注各項人才入境計劃的續簽申請情況,同時持續優化計劃的細節,並考慮對香港社會的影響,務求招攬合適的人才落户香港。

來源:財經雜誌,原文標題:《香港“高才通”醖釀優化調整》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