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講明去玩》遊記提及到早前有幸受到西安旅行社邀請,以「小包團」模式遊歷了十三朝古都。這次體驗讓擁有多年旅行團策劃經驗的筆者產生了好奇及反思,這種由專車接送、司機兼任導遊的點到點服務,將自由行的靈活與跟團遊的便利巧妙融合的「小包團」,是否已經取代傳統旅行團成為市場的新寵?
從「標準化」到「個性化」的鴻溝
要討論這個問題,先要讓讀者們瞭解兩種旅遊模式的分別。筆者認為的傳統旅行團是由數十名互不相識的遊客共享一輛大巴,遵循由旅行社策劃員精心安排的固定線路,其核心是「標準化」—— 標準的行程、標準的團餐、標準的講解,當然也有些不可避免的標準化購物環節。遊客會被高效地引導着去完成已規劃好的線路。看似負面、但卻能令旅遊品質統一化,亦有專業人員替客人篩選了哪裏是值得去的地方,避免有過多「踩雷」的情況。而小包團則是旅遊內容數字化與自媒體經濟時代共同「孕育」出來的產物。它徹底顛覆了「標準化」的邏輯,將核心轉向了「個性化」。例如:行程可隨時微調,滿足臨時起意,真正做到「我的旅程由我做主」;在餐飲的自由度亦較傳統旅行團高,不餓時可以隨便在街邊吃個肉夾饃,也不用怕團餐味道不合胃口。
為何旅客願為「微服出巡」買單?
現代旅客(尤其是家庭和情侶),往往追求品質與私密,不再將「低價」作為首要目標。他們願意為舒適、私密和高
品質的服務支付溢價。正如我在西安旅程所感受到的,小包團的確有那種「不用自己太操心,但一切又盡在掌握」的尊貴感。而網絡平台及自媒體的興起令旅遊內容比往昔普及得多的情況下,很多旅客已經有足夠能力去掌控自己的行程、而不是被動地跟隨大流,讓「去哪兒、玩多久、吃什麼」這些問題的決定權回到了旅客自己手中。最後是小包團的場景,能讓家人或朋友能更專注於彼此的交互,創造共同的美好回憶。就像筆者在《講明去玩》不斷提醒各位男士應該如何持續讓女伴開心,從分享一個肉夾饃到果斷為漢服照的精修買單,這些細膩的交互在旅行團中是比較罕見的。
小包團帶來的影響與挑戰
小包團的崛起對傳統旅遊行業無疑是一個衝擊,它對傳統旅行團來説是嚴峻的挑戰,但也可以是一個機遇。首當其衝是習慣了設計「大而全」標準化線路的策劃員,面對小包團「小而精」、高度客製化的需求,可能會顯得力不從心。傳統旅行團的組織架構和固化的操作流程,難以靈活應對碎片化、個性化的訂單。其次是隨着越來越多的優質導遊和司機轉向經營自己的小包團業務,傳統旅行社不僅流失了核心服務人才,也失去了對高端客户的吸引力。但筆者認為這正是傳統旅行社能夠以最低成本達到業務轉型的機會。正因為小包團崛起,為旅遊業界催生了一批專才。他們不再是單一功能的普通僱員,而是集導遊、司機、行程規劃師、攝影師於一身的「旅遊超級英雄」。這對旅遊從業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也給了他們更高的收入回報和職業尊嚴。但與此同時,因為這批班從業員不再受傳統旅行社品牌的規管,甚至有無牌經營的情況,很大機會令初次為小包團買單的旅客遇上不愉快的體驗。如果傳統旅行社能夠跟不同的小包團工作室合作,以公司品牌負責規管(監管)旅客的小包團體驗、配合較低成本的旅遊資源,相信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雙贏情況。
筆者始終認為,好的旅遊並不是去了多少景點吃了多少美食,而是在旅途中經歷了多少美好的片段和回憶。未來的旅遊業,誰能更好地講述故事、更能提供情感與體驗,誰就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