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生活家
星期五 2025

藝術還是破壞?從蔡國強喜馬拉雅煙花秀談藝術行動的生態後果

陳勄如
專欄作家: 陳勄如

龍矚傳承有限公司總裁,畢業於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藝術史學, 清華大學MPA及香港城市大學EMBA。曾就職於香港頂級當代藝術畫廊及國際藝術拍賣機構,熱愛藝術文化及旅遊。

在高聳入雲的雪域高原上,蔡國強以其標誌性的火藥藝術,在喜馬拉雅山脈舉辦了一場令人震撼的煙花秀。這場藝術行動猶如流星劃過夜空,引發全球矚目。然而,在絢爛煙火的背後,環保爭議卻如影隨形,激起了公眾對於「藝術」與「環境」兩難抉擇的深層討論。

煙花作為人類慶典的象徵,長久以來被視為激情與創意的釋放。但當這種人造光影進駐到世界屋脊,問題隨之浮現。蔡國強煙花秀的支持者認為,這場藝術盛事展現了人類對自然的致敬,也促進了全球對高原生態的關注。然而,批評者則指出,煙花燃放會釋放大量煙塵與重金屬微粒,不僅對稀薄的大氣造成污染,更可能危及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高原地區動植物本就適應極端條件,任何額外的人為干擾,都有可能造成無法逆轉的後果。

在這場爭議之中,「藝術還是破壞?」成為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真正有影響力的藝術應該引發社會對話,喚起人們對環境的關注;然而,藝術的責任也不應僅止於表達與美學,更應該體現對環境的尊重與守護。「在逐漸消融的冰川前,每一次煙花的綻放,是否也是對自然的再次傷害?」這樣的追問,讓人無法輕易忽視。

事實上,評估蔡國強喜馬拉雅煙花秀這類藝術行動的生態後果,必須從多個層面審視:

1. 資源消耗與碳足跡

- 材料來源:煙花與相關設備所用材料是否可再生?是否涉及大量開採、運輸與加工?

- 能源使用:活動過程中所需的電力、燃料等,是否造成顯著碳排放?

- 交通運輸:藝術家、觀眾、器材的長距離運輸,累積的碳足跡不容小覷。

2. 污染與排放

- 廢棄物產生:煙花表演後是否遺留大量垃圾、不可分解或有害廢棄物?

- 空氣污染:火藥爆破會釋放有害氣體、顆粒物、重金屬,對高原空氣品質產生直接衝擊。

- 水土影響:殘留化學品或煙花碎片,是否可能污染當地水源與土壤?

3. 生態系統衝擊

- 野生動植物干擾:煙花聲響與光害,是否影響當地動植物棲息,甚至造成遷徙、繁殖障礙?

- 生態敏感區域:喜馬拉雅屬於生態脆弱地帶,稍有擾動即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 外來物種入侵:行動中是否可能帶入非原生物種或病原體,破壞當地生態平衡?

4. 長遠與累積影響

- 不可逆變化:活動是否會造成永久性地貌、生態結構、景觀或文化價值的損失?

- 累積效應:若類似藝術行動持續舉辦,是否會對環境帶來漸進式、難以察覺的負面影響?

5. 社會與倫理層面

- 在地社區參與:是否尊重並諮詢當地居民、原住民或環保團體的意見?

- 教育與倡議效果:活動是否真正提升公眾環保意識,抑或僅停留在短暫話題?

- 責任與補償:若有不良後果,藝術家與主辦方是否有修復、補償與改善的措施?

蔡國強喜馬拉雅煙花秀無疑是一場創意的冒險,也是一個環境倫理的考驗。面對科技、藝術與生態之間的拉鋸,我們必須反思:真正可持續的藝術,是否可以在不傷害自然的前提下,尋找新的表達方式?在絢爛與消逝之間,藝術與環境的平衡,才是人類文明最值得追尋的目標。而這一切,都有賴於我們對每一次藝術行動生態後果的嚴謹評估與自覺守望。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户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户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