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長隆集團盛情邀請,得以參加其年度重頭戲——「長隆歡樂玩聖節」的開幕活動,並從中窺見了當下文旅產業發展的一些新趨勢與可能性。
活動開幕禮由一個熟悉的身影點燃了現場氣氛——香港視帝黎耀祥先生。從《西遊記》裏憨厚又帶狡猾的天蓬元帥,到《巾幗梟雄》中那句「人生有多少個十年」、威風八面的柴九哥,黎耀祥的出現不僅是簡單的明星站台,更像是一條情感的紐帶,瞬間拉近了粵港兩地民眾的集體回憶。這份巧妙的安排,為整場活動奠定了温暖而親切的基調。
步入園區,長隆的「誠意」幾乎是撲面而來。今年的玩聖節,他們做了一個極具魄力的嘗試:一次性打包了五個在年輕世代中極具號召力的動漫遊戲IP,包括《天官賜福》、《時光代理人》、《牧神記》、《陰陽師》和《明日之後》。這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以驚嚇為單一賣點的萬聖節活動,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主題式沉浸體驗」。從古色古香的「中式幻境」,到充滿金屬與霓虹的「朋克詭城」;從童話般的「南瓜王國」,到帶有獨特年代感的「民國冥界」,再到頹敗而充滿生存張力的「末日基地」,長隆幾乎是為每一個IP量身打造了一個微縮世界。這種以主題劃分區域的做法,不僅讓不同喜好的遊客都能找到歸屬感,更將一個大型樂園,解構成數個可以深度探索的「副本」,大大提升了遊玩的豐富度與層次感。
然而,真正讓我感到驚喜,並認為值得香港文旅界借鏡的,是他們對「交互」的深刻理解。在園區內,隨處可見的專業NPC(非玩家角色)成為了流動的風景線。他們不僅僅是穿着特色服裝的演員,更是整個沉浸體驗的一部份。他們會主動與遊客對話、交託任務,甚至上演即興的街頭短劇。配合長隆首創的「玩票」交互玩法,遊客不再是被動的觀光者,而是成為了故事的參與者。這種高度的參與感,完美契合了當下熱衷於打卡、熱愛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二次創作的「Z世代」的心理需求。我看到無數年輕人興奮地與NPC交互,拍攝短片,他們臉上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投入與快樂。這不僅僅是一次遊玩,更是一場大型的線下社交與內容創作派對。
從一個遊樂園的萬聖節活動,我看到的是對市場脈搏的精準把握,是對年輕消費羣體的深刻洞察,更是將文化IP與實體娛樂成功融合的絕佳範例。它證明了,一個成功的主題活動,絕非簡單的場景堆砌,而是需要從情感共鳴、文化內核、交互體驗等多維度進行的系統性構建。這對正在全力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打造「盛事經濟」的香港而言,無疑提供了一個極具價值的參考藍本。作為香港文體旅發展研究中心的一員,我時常思考,如何將香港的「軟實力」轉化為可持續的經濟與文化雙重動力。長隆的案例恰好説明,「盛事」的成功,不僅在於「量」的堆砌,更在於「質」的深化。
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化記憶,經由TVB翻拍而深入人心的金庸武俠世界劇集;我們有八、九十年代由譚詠麟先生、張國榮先生、四大天王等不能盡錄的香港巨星帶起來,屬於粵語流行曲的輝煌歲月;我們更有由香港電影業界及明星為我們築成的光影美學。這些都是讓香港邁向世界級的文化瑰寶。我們是否可以借鏡長隆的思路,不再僅僅是舉辦展覽或音樂會,而是創造出能讓全球旅客「走進來、玩起來、帶得走」的沉浸式體驗? 想像一下游客可以在一個精心重構的空間裏,親身走進《九龍城寨》那龍蛇混雜、充滿江湖氣息的傳奇世界。這些植根於我們城市肌理的文化符號,本身就是最好的劇本。
長隆的模式,本質上是一種「IP策展」的勝利。它將無形的文化內容,轉化為有形的、可消費的、可傳播的體驗產品。這需要跨界別的協作——文化創作者、旅遊營運商、科技企業、市場推廣專才必須緊密合作。這正是文體旅發展研究中心所倡導的理念:打破行業壁壘,讓文化、體育與旅遊三大領域產生真正的化學反應。 香港要鞏固其「國際文化體育及旅遊交流中心」的地位,除了繼續引入國際級盛事之外,更需要向內挖掘,將我們獨有的文化IP進行系統性、體驗式的開發。這不僅能吸引追求深度體驗的新世代旅客,更能讓我們自身的文化故事,在新時代的語境下,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