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回港的姨姨Ada,終於要展開她在香港和其他地方的悠長假期。當她説想與我同遊歐洲,我毫不猶豫地開始規劃——這將是我們姨甥倆專屬的首次之旅。最終我們選擇了雅典作為起點,然後登上只允許18歲以上旅客的Virgin Voyages郵輪,展開一場穿越土耳其與希臘羣島的文明探索。能夠與從美國回來的姨姨一同探索歐洲,尤其是雅典、愛琴海小島和伊斯坦堡這樣的歷史文化寶庫,絕對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站在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537)。它確實是一座承載了1500年東西方文明交匯、衝突與融合的「活化石」。從基督教的巔峯,到伊斯蘭的榮耀,再到現代社會的世俗化象徵,最後又迴歸宗教場所,它的每一次轉變都緊扣着時代的脈搏。
近千年來,它是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教堂之一,與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列。一個在東,一個在西,見證基督教的輝煌。
537年,由東羅馬皇帝 查士丁尼一世 下令建造,原為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的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巔峯之作.
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是東正教的宗主座,見證了拜占庭帝國的輝煌。
1453年,奧斯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後,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將其改為清真寺。
1935年,土耳其共和國創立後,凱末爾 將其改為博物館。
2020年又再度改回清真寺。現在,內部大廳四周懸掛的 八個巨大圓形木製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名牌(calligraphic medallions),是奧斯曼時期增設的,這八個名牌,內容是伊斯蘭世界最尊崇人物的名字。
內部的馬賽克壁畫保存了許多聖經人物(基督、耶穌的母親、使徒)的藝術形象,是拜占庭聖像藝術的經典。
土耳其是一個較開明(世俗)的伊斯蘭國家。所以原本在這教堂內有關耶穌及他的母親瑪利亞的鑲嵌畫,仍然保留着,只是用幾條白布條蓋着。
當進行穆斯林禮拜時,會用燈光或簾幕巧妙地遮蓋基督教壁畫,而非破壞它們。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在信仰與歷史、保守與開明之間尋求的動態平衡。
當您親身站在那個宏偉的空間裏,看到金色的基督聖像透過覆蓋物的縫隙顯露,與懸掛着的、寫有安拉、穆罕默德等名字的阿拉伯文圓盤共存時,那種視覺和心靈的衝擊力會更加強烈。這不僅是兩種宗教的對話,更是人類文明層層疊加的證明。
後記周邊探索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對面就是藍色清真寺,不遠處還有宏偉的地下水宮殿。將它們放在一起遊覽,能讓我對伊斯坦堡作為羅馬、拜占庭、奧斯曼三大帝國首都的歷史有更立體的認識。
我們還去了綿花堡、Rhodes、Mykonos、Santorini 、Crete 等。
這15天的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當郵輪航行在蔚藍海域,我看着姨姨被海風輕拂的側臉,忽然明白:有些旅程,註定會成為生命中的永恆座標。2025年的這個秋天,我們不僅見證了文明的交匯,更編織了屬於我倆之間,永不褪色的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