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全球更要投资自己
我的订阅

公司——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将彻底颠覆?

article.author.display_name 邹凌
字数 4,535
阅读需 12分钟

00:00
00:00

这期我们还是来讲一下麦格理的“亮瞎我的眼”系列的最新一期,题目是传统企业之死,题目挺吓人的,但是从整个报告的演进来说是蛮有意思的。

去中心化的挑战

首先,报告讲到了1937年,有一个非常年轻的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有公司呢?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提出问题的年轻人叫罗纳德·科斯,逐渐地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不断的开拓,得出了结论——企业会降低交易成本,如果没有企业存在,我们去谈生意,包括执行一个交易文件,做一些市场交易,或者进行一些复杂的产成品制造工作,都会显得非常麻烦。但是企业也有自身问题,就是说企业其实是集中了一部分资源,集中这部分资源能够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但是集中资源是有成本的。如果我们把国家视为一种企业模式,其实苏联就是高度集中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最终并没有成功,这也说明其实一个高度集中化的体系里面还是会有很大的内耗。

科斯在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巧合的是,从1990年开始,传统企业开始逐渐进入了黄昏,尤其是现在进入了日落的态势。随着1990年第一轮IT革命,互联网,当时的PC伴随着全世界劳工市场的去规则化,大量企业的生产环节到了发展中国家,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总成本,也创造了新兴市场的概念,但同时也使得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或者是劳动阶级空心化非常严重。

第二轮IT革命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在麦格里看来,这一轮革命直到现在还没有停息,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去中介化的模式。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其实把主要的交易的权利,从中介(其实是企业本身)转化到了生产者以及消费者,就是说最终这个世界的模式非常简单,就是生产对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算法、网络、云服务以及硬件的基础设施,使得中间商受到了最大的打击。

去中心化趋势下的赢家

那么,传统的企业是怎么样应对这种挑战呢?很有意思,他们应对这个挑战是通过兼并重组,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新闻头条当中看到越来越多一些传统的豪强抱团取暖。这里就有个问题,什么样的企业最终会成为赢家呢?事实上是,这个企业能够培育新的技术和新的消费者。这个乍听起来有一点废话,但是且听我说来。

这些企业还有一个不同的组织结构,首先他们肯定不是资本密集型,同时他们的组织结构是非常地去中心化,某种程度上是有一个合伙人的制度,同时依赖于贡献者——能够freelance的一些贡献者,以及相当于遍布全球的一些消费者信息。可以说,这些企业有点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优步、Airbnb、滴滴这些企业,相对来说他们的组织结构的形式非常灵活,也不像过去的企业的组织形式非常地笨重。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二十世纪的初叶会出现一个企业的春天呢?其实我们要稍微讲一下当时的历史。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是汽车行业,无论是福特的大规模的组装线,还是本田的垂直的、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同时因为世界整体的繁荣以及二十世纪下半叶,我们看到很多的大型企业确实是崛起。大型企业实际上是中产阶级的一个黄金时代,因为他们会雇佣很多人做非常专业化的事情,这样也养活了,甚至是培育了大量的中产阶级,让他们获得财务的回报以及他们的幸福生活,这也是过去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走到现在的一个经济基础。

但这种中产阶级的美梦,实际上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受到了一定挑战。大家很熟悉的这个词——ERP。其实这种ERP结束了很多企业把所有的东西都要在企业内来解决,他们可以用大量的外包功能,这种外包功能更少的使用人力,他们拥有的要么是软件,要么是一些比较强大的功能来取代人类或者说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也不可避免地使得企业减少人力成本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

企业存在的理论基础被撼动

但是这种革命要深入世界的方方面面,还需要两个附加的条件:一个就是更大的带宽,不仅包括贷款,也包括了硬件的迭代、传感器技术以及处理器技术的发展。第二点是从企业层面的革新转到更广泛地在消费者和社会层面的革新。在一些学者看来,这一种革命可以概括为DANCE,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着数据、算法、网络、云服务以及智能硬件。其中就包括了一些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共享经济公司、电商公司、机器人公司,自动驾驶、3D打印还有增强现实等等。在过去的10到15年当中,这些技术越来越成熟,那他们成熟的结果就是交易成本极度下降。

我们平时学到的经济学的101,会提到一个边际成本的概念,这些技术会使得边际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任何经济体或者任何传统的生意,对于这种边际成本为零的技术革新是毫无抵抗力。同时,从企业的架构角度,更伟大的互联网企业从公司治理来说,还是整体的公司组织形式来说更加扁平化。这里可以概括为是一种新的封建主义,就是大家都有一块自耕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也不听命于他人。其实这种有些复古的概括也是非常恰如其分。

以上就不可避免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还需不需要企业?那么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交易成本无限趋近于零了,我们需要企业的理论基础其实就不再成立。当然了,如果是个人的话,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交易风险,或者说企业总是可以说他们将大量的资源集中在一块,还是有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但是这些辩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种延缓企业死亡的方法。

去中心化如何影响投资?

这个时候,报告笔锋一转开始说到投资。大家过去的印象当中,尤其是在GDP当中,投资其实都是比较固定资产。但是,随着九十年代初这个变化之后,越来越多的投资开始转向知识、互联网以及一些基础技术的投资,这些所谓的无形资产开始真正驱动生产力,比起传统的机械或者是工程,都是有极大的变化。

这里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家都知道一开始美国搜索的龙头是Yahoo,但当大家都知道Google的这套搜索体系更加健全、更加有效的时候,有什么样的人,尤其在美国,会使用Yahoo呢?同样地,如果Uber所提供的服务更加方便,我用Uber打车两分钟车就到了,那我何必还要打电话给出租车公司去叫车呢?

但是政府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这种大型的平台或者说是有垄断属性的技术企业是存在着非常大的恐惧。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这种去中介化使得其他传统企业的就业大幅缩减,这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政府也不断地限制这些新型平台企业的一些权力,我们看到欧洲对Google的官司,美国也在对Amazon和FB有一些相应的限制,这些都是会影响这些企业未来的发展,但这些影响可能是暂时性的,未来历史的车轮不会被这种暂时的阻碍所阻挡。这里更有意思的一个统计就是说现如今S&P,标普500里面的企业当中,13%的总资产价值是跟固定资产相关,1995年的这个比例是33%,在1975年比例更高达到83%。这种比例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

其实投资者心态也要发生一个很大的变化,如果是一个非平台性企业,他们未来的价值会不断地出现折损,与之相对的这些平台性企业,并不会出现所谓的均值回归的概念。但很可惜的是,很多投资者依然有这种固定思维,他们认为总是会回到一个平均值的,或者说我们拉一条线看一下公司总是要回到一个平均的估值,他们没有完全认识到平台的价值和他的毁灭性的影响力。

邹凌点评:寻找下一个平台企业

那么我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看呢?我一直认为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无论是最近非常热火朝天的比特币也好,还是在广泛应用的各种技术公司,取代传统产业的一些新的潮流来说都体现得非常明显。

从我的角度,我更是觉得比如说像知识付费,其实也是一种去中心化,某种程度上只要有一定见地的人愿意去进行知识的普及,他就可以寻找一个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和阅读的心得分享给大家。这种模式其实也是一种producer to消费者的这么一个生产到消费的直接模式。他们去中心化的是电视台、广播,或者是传统媒体、报纸等等。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媒体并不存在价值,他们毕竟有制作节目的能力,各个方面都是比较成熟的,但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也的确看到传统媒体其实生活得非常艰辛,这也就说明了整体趋势其实是不可阻挡的。

那么在其他行业,甚至是在工业层面都有类似的趋势,因此传统工业企业是越来越紧张的。因此我们如果投资,如果没有理想的话就投资腾讯、阿里,如果大家有一点理想就寻找下一个旗舰型的平台企业,我相信他所能够给大家带来的回报是指数性质的回报。

更多香港市场见识加入邹凌老师的见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