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ISSB准则: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新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提出了更严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但挑战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推动行业洗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ISSB首批可持续披露准则即将生效,企业可持续发展治理将迈上新台阶,挑战与机遇并存。

2024年1月1日,《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将正式生效。

这两份ISSB准则或许将为企业未来ESG报告的编制带来挑战,但同时也意味着机遇。那些率先布局并优化可持续管理的企业将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示自身的长期价值,还将推动整个商业社会向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在此背景下,华尔街见闻第二届「0碳未来 · ESG创新实践榜」颁奖典礼10月20日在上海浦东新区未来资产大厦顺利举行。

活动期间,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ESG中心主任、国家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首席科学家施涵,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以及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经理戴睿,在题为《洞见ISSB准则:企业的机遇与挑战》的圆桌论坛上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讨论。

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ESG中心主任、国家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首席科学家施涵认为,ESG的根本目的是使企业内部化自身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这是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改革。

随着ESG概念的兴起,企业自身产生的环境和社会成本占比必然会提高。这些成本在过去被忽视,但现在迫切需要企业加以重视和消化。ESG是一个重要的洗牌工具,可以推动行业和企业内部实现优胜劣汰,提高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使用效率。

施涵呼吁企业从积极角度看待ESG,把它视为新的发展机遇,而不仅仅是成本支出。企业通过提高自身环境和社会绩效,可以在新一轮的绿色低碳转型所催生的行业洗牌和产业升级中抓住机遇,保持优势。

施涵强调,企业不能仅仅将ESG视为一种风险,也要正视ESG为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ESG的实践中,公司治理是最关键的部分,没有开展好公司治理的企业,将很难将ESG理念落到实处。

施涵进一步指出,许多中国企业ESG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明显的焦虑和知识盲区,这反映出企业内部没有充分理解ESG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性。中国企业需要提高ESG信息披露质量,使用国际通行的语汇进行沟通,在吸收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与ESG相一致的底蕴和格局。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青在分享自己观点时认为,企业需要在经营发展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可持续增长。政府和社会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进行激励和支持,比如提供经济补贴、给予精神鼓励、开发金融创新工具等,以帮助企业承担ESG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压力,不能单方面把所有责任压在企业身上。金融创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打通资金周转来助力ESG实践,解决企业面临的时间成本问题。

李志青还指出,ESG标准中既存在普适性的部分,也有与某个国家发展阶段和文化传统相关的特殊要求。发达国家制定的部分ESG标准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中国可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发掘本土可持续发展智慧。可持续发展核心理念是共同的,但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不同实践形式。

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经理戴睿提到,新版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提出了更严格的ESG信息披露要求,这使中国企业面临一定挑战。例如企业需要加强ESG数据披露和风险管理,并进一步把ESG理念融入公司治理和业务战略。

戴睿指出,建立科学的ESG风险管理体系和量化指标披露也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实现ESG工作落地,企业需要从高层做起,将ESG理念贯穿公司治理和战略当中。尽管中国企业与国际ESG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积极行动,这一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为确保ESG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企业需要建立系统的ESG绩效跟踪机制,开发适合本企业的量化指标体系,并与高管薪酬挂钩,从而推动各项ESG工作取得进展。

戴睿表示,挑战也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提高国际标准认可度和本土可持续发展实践,中国企业有机会在ESG领域占据更重要的位置。绿色金融工具被证明可有效推动企业ESG和绿色转型。中国金融机构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推动ESG实践取得新的进展。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