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材”?美联储顾问研究报告!70年代大通胀启示录:货币政策如何左右经济命运

美联储顾问报告指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总需求过度扩张是1970年代大通胀的元凶。伯恩斯在整个任期内都认为,通胀并非货币供给引发,而是工资和价格导致的。

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意外“爆冷”,核心通胀却异常顽固,利率高企之际,“滞胀”风险正在把美联储架在火炉上猛烤。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甚至警告,美国经济可能会重蹈上世纪70年代的覆辙。

是的,我认为这种情况(70年代式滞胀)有可能再次发生。现在看起来我们的状况更像70年代,1972年的情况看起来相当乐观,但1973年的状况却急转直下。

如果戴蒙一语成谶,那么反应总是慢一拍的美联储将是最大的罪人。

美联储理事会货币事务部高级顾问Edward Nelson曾在2022年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深入分析了1970年代的英美“大通胀”事件,探讨了当时美国和英国的货币政策失误。

报告指出,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970年代的大通胀可归咎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的总需求过度扩张。而这一错误的货币政策,根源在于政策制定者对通胀成因的错误认识。

非货币通胀,70年代的英美深信不疑

Nelson认为,要理解1970年代的大通胀,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经济政策信条,即政策制定者所持有的基本经济观念和分析通胀的框架。

当时英美央行相信,通胀主要由成本(如工资和价格)因素推动而非货币供给过剩导致,这就是所谓的非货币通胀观,也被称为成本推动假说。非货币通胀观念在1970年代的滞胀时期曾风行一时。

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控制工资、利润或成本的上涨,可以控制住通胀,而不必收紧货币政策。

但主流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持续的通胀最终还是受货币供应增长决定,非货币因素只是导致了通胀的短期波动。

英国是非货币通胀观的先行者。

早在1966年,英国经济事务副部长William Rodgers就提出,需要一种更直接地针对工资增长和价格变动的政策,作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补充。

他们在1970年代也完全践行了非货币通胀观。当时,英国当局更倾向于使用收入政策而非控制总需求来应对通胀。收入政策通常包括对工资和价格的直接干预措施。

英国经验得到了美国的认可,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伯恩斯(1970年至1978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在解释导致通胀的成本因素时,引用了英国的经验。

伯恩斯在1970年年中指出,收入政策可能有助于通过限制需求来降低通胀,但到了1970年下半年,他已经赞同了非货币通胀观点。

这种观点的演变在伯恩斯当时的讲话中可以看出。

1970年7月,伯恩斯说:

我们必须记住,恢复充分就业而不引起通胀,将主要取决于货币和财政政策。

但到了1970年10月,他又说:

新的集体谈判协议中所要求的工资涨幅并没有放缓;相反,尽管失业率上升,它们却在加速……因此,我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激烈成本推动深感担忧。

1971年6月22日,伯恩斯给尼克松总统的一份备忘录写道,“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议采取“强力的工资和物价政策”控制通胀。

伯恩斯在整个任期内都持有这一观点——通胀并非货币供给引发,而是工资和价格导致的。

伯恩斯的继任者,威廉·米勒(1978年至1979年担任美联储主席)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他在1978年曾表示,美国经济受到“潜在的通胀力量”的影响,列举了众多提升成本和价格的因素,并将美联储的角色定位为不增加需求,以避免增加维持通胀的成本推动力量。

他指出,美联储“确保过度的货币和信贷供应不会增加我们经济中明显的通胀力量”。

货币——70年代滞胀的元凶

在非货币通胀观点指引下,伯恩斯上任后,美联储便开启了降息周期,并逐步增加货币供给,寄希望于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降低失业率。与此同时,尼克松政府实施了工资和价格管制,以避免通胀问题。

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美国货币供应一路飙升,价格管制非但没能控制住物价,反而导致商品短缺,推动物价进一步上行。

1973年10月石油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通胀率已经达到7.4%。

福特政府上台后货币政策有所紧缩,通胀也开始降温。然而,随着卡特赢得总统选举,非货币通胀观点卷土重来,货币供应再次加速,通胀率也飙升至10%以上。

随着石油危机再次爆发,到1980年初,美国通胀率攀升至了15%的高位。

英国的情况更加严重。

1970年代英国年均通胀率高达13.6%,远超过美国水平。1975年,英国全年通胀率更是达到历史最高的24.2%。

大通胀给美英两国经济都带来了沉重打击,直到1980年代初沃克尔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加息才开始得到控制。

非货币通胀观下加息的理由

Nelson还指出,尽管1970年代的政策制定者普遍接受了非货币通胀观,但他们仍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如加息。

报告提到,一些经济学家发现,在1970年代,每当预期通胀率增加1个百分点,联邦基金利率就会上升83个基点,这表明即使在非货币通胀观下,政策制定者对通胀的反应并非零,而是积极的。

非货币通胀观虽然认为通胀可以在没有过度需求的情况下发生,但也承认如果存在过度需求,它会成为产生通胀压力的一个因素。因此,当政策制定者认为经济中存在过度需求时,他们会通过紧缩货币政策来应对。

政策制定者还会将汇率贬值与进口价格上升联系起来,认为这会导致通胀,因此在汇率贬值时也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另外,他们认为经济快速增长时可能会导致通胀上升,会通过限制经济增长来一直通胀。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代的政策制定者将紧缩货币政策视为短期内对抗通胀的临时措施,而不是长期解决方案。他们认为,若实施了永久性的收入政策,限制需求则可以作为降低通胀的短期手段。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