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周三,A股全天震荡调整,三大股指集体收跌,无人驾驶、黄金珠宝、大消费等板块活跃,医药、汽车等板块调整。港股午后延续跌势,恒指跌幅扩大,小米勉强收红,快手涨5%。蜜雪集团、泡泡玛特均跌超5%。商品方面,国内商品期货多数下跌,集运指数、橡胶跌超4%。债市方面,国债期货多数走低。
A股:截至收盘,沪指跌0.02%,深成指跌0.26%,创业板指跌0.31%。
盘面上,个股跌多涨少,全市场超34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成交重回1万亿。板块方面,无人驾驶、黄金珠宝、CPO、饮料制造、核电等板块涨幅居前,医药、汽车、化学原料等板块领跌。
具体来看,黄金珠宝午后拉升,明牌珠宝、周大生、老凤祥涨停,饮料制造板块活跃,欢乐家20CM涨停,会稽山涨停,核电股一度冲高,融发核电等涨停。下跌方面,医药股展开调整,海辰药业跌超10%。
港股:截至收盘,恒指跌0.53%,恒科指跌0.15%。
科技股涨跌不一,快手财报后涨近6%,网易涨近3%,小米勉强收红,汽车股跌势不止,比亚迪股份、理想汽车跌超2.5%,半导体股低迷,中芯国际跌2.5%,生物医药股回调。茶饮股回调,蜜雪集团、古茗跌超5%。泡泡玛特收跌超7%。
债市:国债期货多数走低,截至收盘,30年期主力合约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5年期主力合约跌%,2年期主力合约跌%。
商品:国内商品期货收盘,多数下跌。NR、橡胶等跌超4%,BR橡胶、沪锡跌超3%,焦煤、红枣等跌逾2%,尿素、玻璃等跌超1%,PX、热卷等小幅下跌;苹果涨超1%,花生、棉纱等小幅上涨。
螺纹钢期货今天延续跌势,日内收跌近1%,日内最低跌至2950元/吨,刷新去年9月以来的低位。
广发期货表示,近期螺纹钢价格持续下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市场需求面临季节性下滑风险,目前已经处于5月底,螺纹钢需求旺季结束,供应压力将逐步回升,累库风险也在增加。
新消费概念持续走强
新消费概念走强,黄酒、饮料制造、黄金珠宝等方向走高。明牌珠宝、周大生、老凤祥等涨停,饮料等方向领涨,欢乐家、新乳业、均瑶健康封板,李子园、东鹏饮料等多股涨超5%。
消息面,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国餐饮收入4167亿元,同比增长5.2%;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30亿元,同比增长3.7%。餐饮市场的持续回暖,为消费市场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东海证券表示,在消费券等政策刺激下,餐饮场景有望回暖,餐饮供应链为核心受益板块。
汽车股持续调整
汽车板块再度调整,比亚迪A股收跌2.56%。江淮汽车、雪龙集团、赛力斯等领跌。
消息面,据券商中国,近期,关于“比亚迪山东经销商爆雷”的消息持续刷屏。今天,比亚迪亦对封面新闻回应表示,网传信息不属实!过去几年,比亚迪对经销商的政策连续且稳定。据了解,该经销商集团由于盲目急速扩张并加杠杆运营,导致资金链出现问题。
同时整个汽车行业的利润问题确实已经成为行业挑战。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3月汽车行业利润为947亿元,同比下降6%;汽车行业利润率3.9%,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6%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当比亚迪宣布如此大力促销后,市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促销活动——这是一场可能重新定义行业格局的价格战信号弹。高盛分析师表态看跌。花旗分析师预计,国内其他车企将跟进。中金则认为,本次降价已有一定的预期,且实际力度并没有比亚迪官宣的那么大。
光模块大涨
CPO板块涨幅居前,德科立涨7.58%,新易盛、博创科技涨超6%。
消息面上,据商务部网站,5月27日,中欧半导体上下游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企业提供公平、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支持中欧半导体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互补优势,依法合规深化经贸合作,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努力维护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安全与稳定。
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据报道,日美关税谈判中提出了采购数十亿美元美国半导体产品的方案。日本政府计划通过补贴的方式,支持国内企业从英伟达等美国芯片巨头采购产品,潜在进口额最高可达1万亿日元(约合69.4亿美元)。
山西证券发布研报称,芯片出口限制趋严叠加国产芯片性能提升,两大下游互联网和智算中心的国产AI算力需求将持续高景气。在芯片端,看好新一代产品性能有望大幅提升的第一梯队厂商;在服务器端,看好H20放量对传统服务器领军的业绩拉动,同时看好昇腾芯片份额提升带来的投资机会。
无人驾驶概念爆发
无人物流车概念继续活跃,通达电气、云内动力、劲旅环境等涨停。
消息面上,近日,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解读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时表示,将培育一批数智供应链领军企业和供应链中心城市;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专项行动。
长江证券指出,随着无人物流车技术迭代与路权政策开放,无人物流车市场规模有望加速增长,2025年头部无人物流车公司总交付量规模或达万辆级别,渗透率不足可替代市场的1%,经测算若无人车在末端配送市场渗透率达17%以上,对应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