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新加坡到澳大利亚,亚洲楼市普遍降温

感受一下当前的亚洲楼市现状:香港12月住宅销售再度腰斩!新加坡房价六个季度以来首次下跌!悉尼房价较2017年峰值时大跌超10%!虽然各地区“跌点”不同,但仍有共性——借贷成本上升、政府监管力度加大、股市动荡。

终于,亚洲楼市也正式加入了全球楼市降温的大潮,而由此造成的经济后果可能很严重。

全球评级机构标准公司在上个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较低的房价和较高的抵押贷款利率不仅会削弱消费者信心,还会影响可支配收入。

彭博分析指出,尽管该地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下跌特点,但仍有几个共同点:借贷成本上升、政府监管力度加大以及股市动荡。还有一点不容忽视,中国买家——这股力量如此强大的群体需求也在下降。

香港12月住宅销售额再度腰斩!

在经历了将近15年的牛市之后,香港——这座全球最令人负担不起的房地产市场,房价遭受了重挫。

昨日,香港特区政府土地注册处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香港楼市自11月住宅销售遭遇腰斩之后,12月销售量再度暴跌,住宅成交额也腰斩。

追踪香港房价最权威的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enta-City Leading Index)显示,截至12月28日,香港12月房价指数降至174.37,环比上月跌幅达1.70%;而11月的跌幅为3.43%。这已是该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下跌,为201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下跌。

2018817日的峰值188.64对比来看,香港房价指数已经下跌了约7.56%

与此同时,毁约退房事件不断增多。据香港房地产信息网站Data elements数据显示,2018年前10个月,香港已经出现36起购房违约案例,而去年全年仅出现9起。

全球房产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资本市场高级总监Henry Mok表示,房价态势的这种转变可以用大陆经济放缓来解释,加之外部贸易摩擦升级,政府已经采取措施限制资本外流的措施,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开发商在海外投资的难度。

新加坡房价出现六个季度以来首次下跌

作为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地方之一,新加坡的房价在去年四季度出现了六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跌,而黄金地段房价更是下降了1.5%。

彭博把新加坡房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归为政府的政策。

高纬环球(Cushman & Wakefield)新加坡研究主管Christine Li也指出,新加坡当局为控制房价上涨而实施的“降温措施”,以及全球贸易摩擦和股票市场的波动,打击了高端住宅市场,此外,黄金地段缺乏新式住宅也是房价下跌的原因之一。

为抑制房价,今年7月5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国家发展部和财政部曾发布联合公告表示,从7月6日起,新加坡将上调额外买家印花税(Additional Buyer Stamp Duty)税率5–15个百分点,并收紧贷款限额。

新加坡政府称,该举措旨在使房地产市场降温,维持房价涨势与经济基本面一致。公告称,在利率上升和住房供应面强劲的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控制,房产价格一味上涨可能会导致市场出现不稳定的回调。

一直以来,新加坡政府都坚持认为其需要干预以防止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 该国国家发展部部长Lawrence Wong曾表示,若当局没有采取行动,今年私人住宅价格涨幅可能高达15%。

其实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联储实施QE政策,导致大量资金涌入新加坡楼市。外资和外国人的涌入,推动了新加坡房价持续飙升,一跃成为亚洲房价第二高的城市。

2009年新加坡开市实施楼市管控,而直到2017年,新加坡对房地产市场的管控措施才有所松动。但随后,新加坡房价在当年第二季度迎来上涨。

悉尼房价较2017年峰值大跌超10%

全球房价下跌的恐慌让悉尼这座城市开始沉思:当前这个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最严重的房价下跌造成的财富缩水,会带来什么样的经济影响?

据分析公司CoreLogic本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悉尼的平均房价自2017年达到峰值以来已下跌11.1%,房地产市场处于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最疲软的状态。而在之前1989-1991年的衰退周期中,从峰值到谷底的跌幅也仅为9.6%。

澳大利亚房价在过去的55年中涨了65倍,由于近年来海外买家的大规模涌入,房价更是快速飙升,至2017年达到了一个顶峰。

(来源:澳洲统计局、英国卫报)

而压倒悉尼楼市信心的还不止是这些闻者伤心听者落泪的数字。在短短一年之内,澳大利亚房价的下跌程度就已经惊动了中央银行。

据彭博报道称,澳大利亚央行担心,房价暴跌造成的经济长期低迷将拖累消费,且主要反对党工党(Labor party)承诺,如果该党赢得5月份的大选,将限制对房地产投资者的税收优惠,这使得楼市信心可能进一步受到打击。

此前华尔街见闻曾提到,从长期来看,每当房价暴跌的阶段,悉尼的房价需要数年的时间来恢复到之前的周期峰值,因此,当地房价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继续下跌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VIP会员,即刻获取金融市场体系化服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