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ID:gjzq_yj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第十二课
控费背景下的日本医药行业:医保、 医疗、 医药、 流通四大板块发展轨迹之医药、流通篇
前言:前些课的日本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逻辑思维,本堂课我们侧重于具有实操意义的路径指引;上堂课我们着重介绍了日本医药行业中医保、医疗两大板块的发展轨迹,本堂课将重点阐述医药、 流通板块的发展轨迹,为后续分析影响路径做基础。
1、医药板块发展历程:定价机制控制药品价差,控制药品加成率解决以药养医
1.1 通过有效的定价机制控制了药品价差
日本药价:通过起始价格与医保补偿价定价机制,有效降价
1.2 控制药品加成率解决以药养医,引导处方外流
早期的医药政策没有切断医生和医疗机构对药品利润的依赖:1974年大幅提高医生处方费,收效甚微,超过25%的药品差价仍是诊所医生和医院重要的利益来源;而医生在外面开药房或指定药方取药也屡见不鲜,导致1982年MHLW规定药房必须独立于医疗机构, 以及1996年规定如果药方超过70%的处方来自于同一个医院或诊所,则调剂费(Dispensing Fee)只有200日元。
新的医保补偿价定价机制中,加成率逐年递减,医院和诊所医生需要权衡药房的运营和收益(差价+处方费),处方外流开始。
对药房而言, 毛利来自于药品差价和医保补贴(调剂费和咨询费),补贴的政策成为当前药房仿制药政策的重要手段。
2、流通板块发展历程:药品终端市场变化导致流通角色发生改变
2.1 处方外流改变了药品终端结构
1992年政府开始逐渐缩小批零差价和院外处方的股利政策, 使得医院处方处方不断流到药局(只卖处方药)和药店(综合)。
由于终端市场变得分散,使得流通企业承担更多的营销职能,企业的销售代表主要从事重点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监管。
对仿制药企业而言,对流通企业的依赖更大,以Sawai为例,499个销售代表,实现近81亿人民币的销售;仿制药企业的重心放到生产和研发。
2.2日本流通企业角色的转变
由于60年代,日本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垂直整合,使得流通企业更多是跟随生产企业成长; 和其他行业一样,日本分销体系长期以来是由制造商主导,即所谓“建值制“,在这一制度下,生产企业决定预期的终端销售价格,通过让利、退货、回扣的方式掌控经销商体系,以维持价格体系和垄断市场。
80年代药价政策恶化,流通企业开始体系内整合,如1983年第一次跨县合并,武田批发商铃彦(宫城县)、朝日药品(山形县)和村研药品(岩手县)合并成为San-Esu,分享市场和产品。
1992年后,建值制被“禁止”,制造企业只能决定经销商的价格,流通企业被赋予了议价职责, 再加上医药分离导致终端变得分散, 流通企业在中小医院、 诊所和药店开始承担推广职责,因此会配备大量的销售专员(Alfresa近1万员工, 工资成本占SG&A的60%)。
但是在现实的操作中, 生产企业扔开高票给流通企业, 随着加价率的下调, 04年开始出现流通企业供货价低于生产开票价(如下图)。
附:流通企业发展历程
2.3 日本药局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1)日本药局特征
日本药局和药房的区别:药局销售处方药,并且医保报销,个人只需付30%,以院边点为主,集中度低;药店销售OTC、 保健品、 药妆甚至食品,日本OTC也分成3种类型监管,医保不覆盖, 以便利地点为主,集中度高
日本药局的毛利中,药品价差小于30%,主要靠医保支付的调剂费和各种有条件的额外奖励,处方药即使流到药房依旧受医保控制。
日本药局股东类别
2)日本药局的发展趋势
药局类型对于处方外流, 院边店早期确实占优势, 以日本最大的药局Ain Pharmaciez为例, 单店每年能处理超过2万张处方; 非院边药房, 如Sugi单店2011年只能处理3,000张, 但是Sugi通过销售保健品、 药妆来弥补, 最终两者坪效比相似, 约4万人民币/m2/年。
但近年Sugi便利的药局单店处方量不断增长。
由于药局毛利受政策影响较大, 处方药销售只占Sugi收入的20%, 因此Sugi走势更平稳, 门店稳步扩张。
(以上结论仍节选自国金医药团队2016年研究成果,原味呈现,仅代表当时时点判断)
荐读一《中国医药产业趋势研究篇》-国金医药出品
荐读二《日本医药产业历史研究篇》-国金医药出品
往课回顾
(点击跳转链接)
原标题《日本医药四大板块发展轨迹:医药、流通篇 | 国金证券医药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