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元注册的公司能申购80亿可转债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近日,某投资论坛多位投资者发帖指出,注册资本为1万元的公司使用“机构户”,每家公司可开设6个账户,网下申购可转债额度可达数十亿元,而个人投资者网上申购顶格不足1亿元。该帖认为这一现象对积极参与可转债网上打新的个人投资者很不公平。
不仅此轮中信银行可转债的网下申购有类似现象。此前完成的几桩可转债申购也不乏其例。注册资本仅1万元、经营范围与金融毫无瓜葛的“个体户”公司频频闪现网下申购转债的身影。
此外还有券商自营动用几百个账户参与网下打新的案例。在这两股力量的挤压下,原本主流的公募基金和个人投资者在转债的网下发行中,获配份额越来越小。
这样的制度安排合理么?会潜伏什么风险么?
转债打新陡现个人公司扎堆
由于近期市场火热,兼具债性和股性的新发转债,成为资金竞相申购的焦点。
最新完成发行的400亿中信银行转债,网上网下合计吸引了近60万亿的申购意向,创下A股市场迄今可转债发行的最火爆案例。
中信银行此轮的可转债网下配售公告结果显示“个体户”打新确实积极。不仅有明显同一实控人的公司一同顶格打新,还有一家注册资本仅1万元的公司,通过6个账户合计申购了480亿元转债。
部分打新账户,明显属于同一实控人,公司名字相似或是取名套路雷同,投资范围各行各业,这些账户都向中信可转债发出了巨额申购意向。如有22家公司名称中同样包含“金百”,公司名称显示,从果蔬加工到家电维修、房产中介一应俱全。
这22家公司每个都选择了顶格打新,80亿元申购需求,然而经查询可知,它们都与秦某某存在关联。经核查,其中21家公司的注册资本均仅为1万元,秦某某为法人,其余1家注册资本为5000万人民币,秦某某为经理职位。
这些公司是否是正常运营的公司暂时无法查证,但详查工商信息可发现,这些公司法定代表人几乎均为同一人之外,联系电话、邮箱、地址甚至成立日期都是同样的。
凭借22家注册资本不高的公司机构户,公司的所有者(们)最终下单合计1760亿元可转债,申购金额令人咋舌。
极限申购令人担忧
但这并不是这些“个体户”公司的极限。
中信银行可转债打新中,有一家名为浙江迅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个体户”,注册资本亦为1万元,单家公司就申购了480亿元。
这并非顶格额度有变,而是该公司用足政策,使用了3个B字头账户(一般证券机构户),和3个F字头账户(证券投资基金账户)。
如果单家公司的账户开立数可以达到6个的话,那么上面那批可敬称一句“招远金百系”的22家公司,并没有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如果按1760亿元为一家公司申购的极限来看。这一批公司,若能开足账户,理论上可以下达上万亿的转债申购意向。如此巨额申购意向,究竟会把转债网下申购引向哪里,令人担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上述巨额申购得以运转的前提——是网下转债打新的”不败神话”,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极低中签率。如果哪一天转债中签率陡然上升,巨额申购的个人机构是否还有能力履行申购意愿?主承销商是否需要巨额垫资?这些风险该如何管理也无法预料。
而在当下市场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上述22家公司的所有者,成为了让人感慨的人生赢家。
绝非孤例
然而,如此厉害的操作,绝非中信银行可转债打新中的孤例。
如1月末创下可转债年内火爆开局的平安银行可转债,其中网下中签一例证券账户名为青州市景林瓜子,申购1亿元,获配450张。
该公司注册资本1万元,经营范围是“瓜子、干果、花生、大枣、山楂……”
按规则,网上和网下投资者中签率趋于一致。但是平安银行可转债,网上投资者信用申购上限为1千手,即100万上限。而网下的机构投资者申购的上限为500万手,即50亿上限,一个机构投资者的信用额度,即一个投资者申购金额的5000倍。
网下打新的机构户拥有超高信用额度,然而这些申报出数十亿额度的机构,有如此多注册资本十万元以内,经营范围“大枣花生”的企业,他们真的与自身的信用额度匹配吗?
维护可转债打新壳并不容易
相关券商营业部人士表示,成立壳公司专门用于网下打新可转债可行性不高。券商对网下打新开机构户的公司有成立年限等硬性要求,此外,还会每隔半年对是否符合要求进行复查。
相关人士表示,为申购可转债而专门成立“壳公司”,有一定可行性,但成本较高。
在创业氛围浓厚的情况下,各地方对各行业小规模初创公司的保证金要求不一,存在部分地方、部分行业的公司保证金成本较低的情况。但运营公司,尤其如果公司打新可转债产生收入,要付出税务成本和一定的财会成本,这并非所有公司都能承受的。
虽然这样做可行性并不高,但可转债网上打新的低中签率,让部分投资者对成立壳公司打新可转债跃跃欲试,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