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快递今早公告称,控股股东德殷投资拟新设新公司A,持有上市公司29.90%股份,阿里巴巴将获得新A公司49%的股权,支付对价为人民币46.6亿元。
申通表示,在《框架协议》签署之后,交易各方将尽快根据协议约定的条款和条件起草并协商入股及融资相关的协议并签署正式的交易文件,同时将启动新公司A和新公司B的设立工作,逐步完成本次交易项下的所有步骤。
本次交易完成后,德殷投资在股东结构变更前持有的公司合计53.76%的股份仍由实际控制人通过德殷投资和新公司控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仍为陈德军先生和陈小英女士。而申通将与阿里巴巴在物流科技、快递末端、新零售物流等领域进一步探索合作。
彭博分析指出,阿里巴巴此次动作将使其距离“中国24小时达”的目标更近一步,并有助于缩小京东在订单履行和客户体验方面的市场优势。
据国家邮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4日至10日,整个春节假期,全行业共完成邮件快件业务量6887万件,京东物流、中国邮政、顺丰、EMS、品骏等5家企业承担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京东物流市场份额占比最大。人们除了惊讶于京东物流的发展之快,同时也对行业老大顺丰的处境感到担忧。
蓝科技此前分析指出,此次京东物流拿下整个春节档份额之冠,打败“专业”选手取得阶段性逆袭,绝不仅仅是京东与顺丰两家企业之间的单纯较量,透过这次短暂交锋,一个行业级现象开始浮出水面。换句话说,在当今新零售异常活跃的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密集程度趋于重叠,边界线越来越模糊。
彭博对此也深表认同,虽然阿里巴巴积极的线下投资将缩小其中期利润率,但(从长期来看)应会扩大其客户群为增长奠定基础,并抵御腾讯支持的美团等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增长。要知道,长期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将受益于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投资,以及对其广泛用户数据的分析,从而才能将金融、物流、云、媒体和娱乐等较新的业务领域货币化。
此前披露的消息显示,阿里巴巴、菜鸟智能物流网络已经吸引了全球3000多家物流企业参与其中,与中国邮政、俄罗斯邮政、西班牙邮政等全球主要国家的邮政网络达成战略合作,与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空桥航空等全球主流航空公司建立空运网络深度合作,与中欧班列、东南亚和澳洲海运专线网络形成了常态化运输合作。
去年5月,阿里巴巴、菜鸟网络就已和中通快递宣布达成战略投资协议——阿里巴巴、菜鸟等向中通快递投资13.8亿美元,持股约10%。而更早在2015年,阿里便入股了业务量最大的圆通快递,但接受阿里“金源”的圆通近年表现却不佳。有分析指出,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看,圆通去年似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拓展海外市场。
申通的逆袭之路
2014-2017年,申通快递量增速持续落后于同行,市占率从 17%下滑至10%。但2018年,公司收购加盟中转资产,全面实现中转直营化变革,内部利益再平衡推动业务量增速重回 40%高位,市占率持续回升。配合后续产能升级的全面铺开,公司运营效率正得到充分优化,规模效应正持续增强。
广发物流行业研报指出,2014年以前,三通一达都没有大规模融资,主要依靠自有资本扩张。快递作为重资产业务,仅凭自我扩张难以跟上行业粗放式增长,此时的快递市场壁垒不高,新进入者仍有利可图,2009-2014年,CR4持续下滑。从快递绝对增量来看,申通2011-2014年的增长并不逊于同层次的快递,快递累计增量为15.5亿件,在三通一达中最高。尤其是2014年(图5红色柱),公司为鼓励拓展市场,对有偿派送实行包干制,派送毛利大幅下降,变相补贴末端,从而赢得了高于行业的增速。
2016年,申通提出中转布局“一盘棋”战略,提出了对全网的中转统一实行大中转小集散布局,采用枢纽功能分级管理、三级枢纽统一布局。大中转小集散是指进、出港快件由地、县网点直接对接转运中心调整为转运中心对接小集散,小集散对接地、县网点。小集散实际上是增加了一个网络层级,一方面能将支线精简,鼓励末端直跑,增加全网效率,而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干线的负荷量,提升了总部的盈利质量。
广发认为,申通具备成本管控基因,随着公司本轮产能调整完成,自营车辆管理改善将使单件运输成本下落回原来的低位。
此外,申通强劲的财报表现也成为阿里对其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反观申通快递与韵达股份公布的2018年业绩快报,一个净利润为20.45亿元同比增长37.46%,另外一个净利润分别为26.60亿元同比增长67.34%。而顺丰控股披露的2019年1月简报显示,业务量为4.09亿票同比增长27.41%,这个增速低于韵达股份的35.60%、圆通速递的36.13%和申通快递的42.96%。
在未来的战略上,申通计划以快递为基础把公司发展成为集团制管理下的申通快递、申通快运、申通国际、申通金融、申通数据、申通供应链六大业务板块。目前,公司已经推出快运、冷链、国际快递等产品。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微信ID:wallstreetcn)。开通华尔街见闻金卡会员,马上领取2019全球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