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娜娜带红的Vlog,会是下一个视频风口吗?

苏宁金融研究院
当下的Vlog,大有跟抖音、快手等平台争雄的气势。

本文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ID:SuningWealthInsight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2018年9月,18岁的欧阳娜娜迈进了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大门。

喜欢她的网友们松了一口气,这个因大提琴年少成名的孩子,终于舍得放下让自己一再被群嘲的演艺事业,回归校园去寻求最初的梦想了。

不过,即便重新做回学生,欧阳娜娜也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她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镜头记录下来,并以Vlog的形式呈现于网络之上。

想不到无心插柳,此举不仅帮助她收割了一大波粉丝,还让Vlog在华夏大地上迅速走红,俨然有成为下一个“风口”之势。

Vlog是啥?

你可能会好奇:Vlog是啥玩意?

Vlog,英文Video-blog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视频博客”。它于2012年在YouTube网站上兴起,其内容多为记录博主(即Vlogger)个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涵盖主题非常广泛,既可以是参加各种活动的记录,又可以是日常生活琐事的集合。

那么,Vlog与传统意义上的短视频有何不同呢?

根据国信证券的研究报告,主要差异有以下三点:

其一,相比于传统短视频,Vlog的拍摄门槛更高。

传统短视频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各类视频模板、拍摄工具的出现,使得短视频的拍摄门槛被降到足够低,只需一部手机即可解决所有问题。

相比之下,Vlog呈现的内容与形式更为精致,这不仅需要制作者熟悉镜头语言、配乐、剪辑等多项技能,还对硬件设备有着较高的要求,直接例证便是当前主流的Vlog拍摄装置包括索尼A7II、GoPro级别的相机,并需要配备稳定器,旅途内容的拍摄还需要无人机等升级装备。

其二,传统短视频更具普适性,而Vlog的格调更高。

抖音、快手等平台上的短视频,通常时长在一分钟以内,花样多、节奏快,并带有较为明显的表演成分,格外注重主播颜值的突出与对观众眼球的吸引。

相比之下,Vlog的节奏更平缓,剪辑更精致,且更加注重叙事性,视频长度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真实性、叙述者、完整的故事性与鲜明的个人特色,是Vlog创作的共识之处。简言之,如果抖音、快手记录的是有趣的生活,那么Vlog记录的就是平实的生活。

其三,Vlog用户更依赖Vlogger的个人魅力。

在传统短视频行业中,内容是平台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平台根据内容标签将视频推送给相应的受众群体,并通过不断推出新的爆款视频来刺激用户,进而维持用户粘性。此时,用户与内容的关联度更高,与短视频主播之间的粘性则相对较弱。

而Vlog是利用粉丝对Vlogger生活方式的认同、好奇或关注来保持用户留存,Vlogger与粉丝之间保持稳定的互动关系,此时Vlogger是平台与粉丝之间的纽带。

Vlog为什么会火?

作为短视频赛道上的后起之秀,短短几个月时间,Vlog就被头部平台们推上了炙手可热的位置:先是B站在首页上发起了30天Vlog挑战,并在频道页上给了Vlog一个和“广场”版块并立的单独分区;随后是微博的“V影响力峰会”继续为之加码,宣布于2019年将在流量、培训、商业化等方面予以Vlog更大力度的倾斜。再加上自带流量的欧阳娜娜、李易峰等明星相继成为Vlogger,一时间,Vlog风头无两,大有跟抖音、快手等平台争雄的气势。

可是,倘若追根溯源,Vlog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火遍海外,为什么直到2018年底,才在我国呈现出井喷发展态势呢?

这固然有欧阳娜娜们的影响与推广,不过深究下去,原因绝不止这一个。

我们知道,在Vlog刚刚问世的2012年前后,我国正值图文内容大行其道的时期,彼时的微博如日中天,微信也在强势崛起,广大用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样的平台上,视频直播形式的内容输出还不温不火。

到了2016年,自诩“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papi酱忽然在网络蹿红,这让人们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短视频的魅力所在。

至此,短视频行业正式踏上发展的快车道。凭借着丰富活泼的内容、与生俱来的社交属性以及对用户碎片化时间的掌控,短视频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且积累了超过5亿人次的流量,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换句话说,短视频成为了相当一部分人群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资本追捧、巨头扶持与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短视频开始进入野蛮增长期,各种负面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比如,不少平台为了追求快速的产出而相互模仿,却在视频内容的创新上愈渐乏力,从而导致整个行业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再如,一些平台为了博取流量与眼球,不惜推出一些低俗的内容,对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造成了破坏。

如此一来,难免有用户开始对单纯高效、表演浮夸的短视频产生审美疲劳,而有内涵有深度的视频内容也就显得更加稀缺与珍贵。

后面的事情如你所知,Vlog这一国内尚属新物种的视频业态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Vlog比短视频拥有更强烈的个人色彩、更充分的内容展示以及更优质的作品生产,这些差异化特点刚好弥补了短视频的短板。

于是,很多用户在不改变使用视频平台现有习惯的前提下,很自然地完成了由短视频向Vlog的转换,哪怕是多花一点时间在上面也心甘情愿。再加上微博、腾讯、哔哩哔哩等头部视频平台的大力扶持,Vlog开始呈现井喷态势。

所以,Vlog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用户心智与品位的进一步成熟,以及他们对于优质、深度内容的渴求。

Vlog会是下一个风口吗?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将Vlog视为继短视频之后的下一个风口,不仅巨头纷纷抢占赛道,资本方也开始蠢蠢欲动。

客观地说,真实感更强、剪辑更用心、素材更丰富、制作更精良等优势,的确会使得Vlog在某些方面胜过同质化严重、表演成分更多与博人眼球的短视频。然而,在我看来,Vlog的商业化前景可能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美好。

对于短视频来说,当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推广与变现模式,其内容也是可以由专业团队运作来实现量产的。但Vlog不同,想要制作出真实而自然的视频内容,需要拍摄者提前准备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视频素材,然后在后期配上音乐、剪辑等多项技能,这就注定了Vlog的内容是不能够快速批量生产的,从而制约了其商业变现的效率。

与此同时,从用户角度看,他们之所以愿意去关注Vlogger,是出于对其生活方式充满兴趣或是对这位博主本人的高度认可。

而Vlog这种浓烈的个人色彩,决定了它是很难被批量复制、跟风模仿的,即便模仿了拍摄形式,也很难复刻Vlogger人格化的作品精髓。因此,倘若在其中融入商业元素,难免会对真实自然的内容造成伤害,而这种“铜臭味破坏气氛”的低俗化趋势,很可能会导致粉丝大面积流失。

所以,Vlog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不过这并不妨碍行业可期的发展前景。就目前来看,Vlog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其受众面积还远不及短视频那般广泛。要想推动Vlog的普及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发力:

一是要降低Vlog拍摄门槛,加大产出。目前,Vlog的拍摄门槛过高,不仅需要专业的设备,还需要专业的制作团队,这就导致行业呈现出“头部红火,腰部乏力”的状况。若想推动Vlog的普及,需要从硬件设备、剪辑软件、推出视频模板等方面降低拍摄门槛,同时辅以平台的强分发与强运营,激发普通人的拍摄动力。

二是要想办法培养广大用户的拍摄习惯。

不同于美国,中国文化特质偏向保守与内敛,鲜有人主动将真实的生活在公开平台上分享表达。因此,Vlog若想快速发展,首先就需要广大用户养成拍摄习惯,而不是仅仅寄希望于几个明星Vlogger的影响力。如果Vlog能够触达到越来越多的普罗大众,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那么行业的前景会更加光明。

精选阅读

- 公众号改版 -

编辑:陈霞、刘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