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低调的头部私募正重新“设想”着A股未来版图。
淡水泉投资,一直是证券私募圈的实力型机构,擅长逆向投资,正所谓“人多的地方一定不去”。
2018年以来,买方机构疲于应对情绪波动,或是手足无措。然而,淡水泉并未被“不确定性”所裹挟,再次抢先一步嗅到机会。
围绕市场热议的核心资产,淡水泉亦给出了自己的“计算公式”。
转换之年
淡水泉的资产管理规模50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业内以成长策略知名。
2018年成为这家私募的“转换之年”,即投资组合从白马龙头公司向优质成长类资产切换。
据了解,淡水泉 2018 年初曾作出判断:一些白马股的市场预期过高,存在业绩不达预期风险。因此,站在未来 2-3 年的时间维度,布局成长类资产是符合规律的大概率趋势。
淡水泉开始在低预期资产中布局两类股票:新兴成长股和周期成长股,这两类股票在2015年后表现一般。
逆向思维成为淡水泉定位“转换之年”的重要逻辑。
由于2018年初,围绕蓝筹白马股的交易十分拥挤,且之前的两年里价值投资是买方机构追逐的风格,追求高确定性成为主流。
但在淡水泉看来,上述思维存在认知陷阱,因为拉长历史周期看,价值投资兴起之前,追求行业成长空间是较好的策略。但经历2016-2017年的风格转换后,价值投资在短期市场的适应性优势开始减弱,市场要遵循均值回归,成长类资产在2018年相对更有优势。
然而,突如其来的外围环境变化,A股多次受到情绪波动。
当时,市场的“噪音”反复出现!
淡水泉并未受到干扰,在多个场合表示“高仓位操作,不要受噪音干扰······”
实际上,2018 年下半年以来,消费、医药领域龙头公司的持续下跌印证了该机构年初判断。
然而,做出上述“转换之年”的判断,并未完全转化成投资业绩,也导致了淡水泉再次出现三年期业绩亏损。
然而,这家顶尖私募在恐慌的2018年落幕之时,做出如下反思:“我们定义的市场周期未能如期到来,意料之外事件的发生拉长了市场周期的演进,对策略执行形成冲击。站在未来 2-3 年的时间角度,布局成长类资产是符合规律的大概率趋势。”
“以大为美的策略终究会失效”
短期风险一度是搅动A股的重要因素,情绪波动成为市场特点。成长策略则成为屡受质疑的投资策略,资金更愿意寻找安全资产。
淡水泉看来,“应该以中性眼光寻找逆向的机会,继续在被市场冷落的板块中寻找优质企业。”
告别今年一季度的凌厉上涨后,市场走势反复纠结。淡水泉创始人赵军曾发声,现在不是寻找“避风港”的时候,而是要敢于承担市场短期波动,积极布局具备长期确定性的公司。
淡水泉远离“避风港”,背后逻辑是短期事件可能极大地影响股价。股票价格最终是要体现企业价值,当前市场股票价格与价值出现偏离的状况,要加大力度挖掘未来3年内基本面有上个台阶潜力的企业。
因此,2019年以来,淡水泉挖掘新兴成长与周期成长资产的策略并未改变。
具体来说:新兴成长股存在于沪深300之外,以中小市值为主,特点是所属行业处于高速增长;周期成长股沪深300中股价表现落后,成长性被低估的周期性行业公司,以中大市值为主。
上述策略与主流“格格不入”——资金更偏好蓝筹白马股,形成了强烈的价值投资风气。
但淡水泉认为,这本质是市场风格炒作的表现,亦是对价值投资的一种误读。“价值投资不是买好公司,而是买未来会持续好或者能更好的公司。‘以大为美’的投资策略终究会失效,而在这种极端风格中被错杀的具有成长性的小公司正展现出投资价值。”
重新定义“核心资产”
二季度以来,核心资产成为市场的重点话题。
核心资产的定义繁多,比如具备核心竞争力、具备和全球同业龙头对标的能力的上市公司,另有类似“漂亮50”的优质蓝筹白马股之说。
核心资产的出现,背后原因是随着各行业集中度提高,“头部效应”凸显,细分领域龙头公司迎来盈利能力和盈利稳定性提升。因此,资金出现追逐。
淡水泉认为,核心资产的基本属性是基本面的成长,在这一基础上叠加了情绪推升的估值变化。核心资产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变化而动态调整。当前科技创新的背景将催生更多新兴成长类机会进入核心资产。
可以看出,淡水泉对核心资产的定义中,加入了新兴成长类资产,有三大线索:各行各业都在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升级;新技术的突破和新业态应用会催生新需求;自主可控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可控是一大关键线索,这是在不确定性中挖掘的“确定性机会”。
具体来说,受到去年以来风险事件影响,企业拥有自主可控技术、构建自主产业链的趋势将是全行业的重要主题,因此,核心技术企业将受到市场重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