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已经戒不掉珍珠奶茶了,珍珠进口量达18年来最高

界面新闻
名古屋的鹿角巷一度排队超过5小时,还陆续出现了珍珠刨冰、咸口珍珠拉面和珍珠味增汤等商品。

关于最近一年里日本人对珍珠奶茶的狂热,你可以从日本鹿角巷、Coco奶茶门口动辄3小时的长队,社交媒体上关键词“珍珠(タピオカ)”的发帖数量,以及各大品牌的珍珠奶茶灵感商品——比如珍珠奶茶味的唇膏中窥知一二。

不过最近在现象之外有了更权威的数据。据大阪海关19日发布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1至6月)日本木薯珍珠的进口量达到4471吨,是去年同期的4.3倍;进口额达到15亿日元,是去年同期的5.7倍。木薯珍珠的进口量和进口额都达到史上最高。在进口的木薯珍珠中,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珍珠占比85.8%,此外还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珍珠。

“除了奶茶店,刨冰冷饮、蔬菜色拉等各种饮料以外的产品都开始加入珍珠了,今年7到12月的珍珠进口数据预计也很可观”,大阪海关的负责人表示。

名古屋的鹿角巷一度排队超过5小时

珍珠拉面

珍珠奶茶热在日本并不是第一次,事实上,这已经是日本的第三次“珍珠浪潮”了。曾有一位80后日本推特用户发推谈及“为什么最近日本又开始流行珍珠奶茶”,答案是“因为上一次珍珠在日本流行的时候,这批年轻人还没有出生”。

在1990年代初和2008年前后,日本都曾有过一波珍珠甜品热。最早的珍珠为白色(类似西米露和小芋圆),主要出现在中华料理和台湾甜品店中,一度深受当时的日本年轻人喜爱;到了2008年随着一些台湾奶茶店开到日本并进口黑色的木薯珍珠,又掀起了一波珍珠奶茶的热度。

但这第三次珍珠奶茶热却来得格外凶猛。我们曾报道过日本消费者对于木薯珍珠的狂热,让他们早就不满足于珍珠配奶茶的常规操作——珍珠刨冰、咸口珍珠拉面、珍珠味增汤都陆续出现。

在东京的原宿最近还新开了一家珍珠奶茶主题乐园,里面有供人们拍照的巨大珍珠和几家有名的珍珠奶茶设置的摊位,和中国那些针对年轻人开的主题网红展配置很像,只是主角换成了珍珠。

原宿的珍珠奶茶主题乐园

从日本相对依赖淀粉的饮食习惯来说,珍珠奶茶等甜品的流行并不无道理——在亚洲饮食圈,几乎没人能对淀粉加糖的搭配保持冷静,更何况还搭配了日本消费者习惯的茶饮;而珍珠奶茶这一甜品,由于携带和食用都相对方便,在包装设计上也能做文章,因此往往能在以年轻女性为代表的消费者中走红。去年起在日本首都圈流行的珍珠奶茶中,一类是加入了大量黑糖的珍珠奶茶,另一类则是在店面装修或是饮料外观上走网红路线的。

在日本流行的珍珠奶茶口味以黑糖珍珠为主

此外,东京的原宿等年轻人聚集区带火的“边走边吃”的小门店开始流行,这也促成了珍珠奶茶热。

过去日本原本没有“边走路边饮食”的习惯,除了日本一些旅游景区的商业街,在大部分区域边走边吃被认为是不够礼貌、会给他人带来麻烦的行为;而日本街头公共垃圾桶的投放,往往集中在自动贩卖机、便利店和饮食店周围,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店铺附近站着吃完,否则会带来街道垃圾。

不过从2015年起,东京的原宿和表参道这类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逐步开出了冰淇淋、可丽饼等街边店,这些区域的高中生越来越多地边吃零食边逛街;“边走路边吃(食べ歩き)”这一习惯才开始扩张到其他商业区,并逐步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

在日本逐步流行起来的食べ歩き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是社交媒体的崛起。尽管社交媒体和数字化传播对珍珠奶茶并无直接关联,但日本的第三次珍珠热之所以规模达到史上最大——与珍珠奶茶本身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有关。

当下最红的门店、流行的珍珠奶茶口味、好看的饮料杯……人们如今习惯了更快捷地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当珍珠奶茶逐步成为社交媒体的新宠,便有更多年轻人抱着“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态购买珍珠奶茶、并上传至社交媒体。这在心理学中也被称为“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即从众效应)”,意味着珍珠奶茶如今已经成为日本的年轻文化符号——如果你不买,你就过时了。

本文作者:刘雨静,来源:界面新闻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