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了近4500宗IPO之后 高盛得出了决定上市成功的五个关键因素

总结下来,销售增速不俗、能赚钱、估值符合基本面且较为年轻的科技企业上市后股价更有跑赢大盘的可能性。

IPO市场没有新鲜事。硅谷宠儿前赴后继,费尽心思竭力募资,只希望入场后能换来一步登天的成功。可惜的是,近年来上市的知名企业却有很多事与愿违,在美国股市举步维艰。

名噪一时的超级独角兽如Lyft、Uber先后敲钟,但股价很快破发,商业模式更是饱受投资者质疑。正在准备上市的又一“新星”WeWork也在日前被曝出其IPO目标估值已遭腰斩至200-300亿美元左右,市场热情也不高涨。

新股如何定成败?高盛在分析了过去25年中4481宗IPO案例后终于得出结论,想要判断一次IPO在股市上成功与否,关键还要看以下五个因素。

  • 行业:本质上还是科技吃香

首先,高盛注意到,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科技股IPO热潮之中,近一半新股都是科技股、媒体股或是电信股。但自那以来,IPO的行业分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具体来看,2010年迄今,科技、媒体和电信企业仅占新上市公司的19%,但生物技术相关的医疗企业IPO数量则飙升至34%。

尽管如此,但高盛也指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数量激增的同时,医疗行业IPO在此期间的表现在所有行业之中垫底。

  • 企业年龄:越小越好

高盛看到,虽说企业年龄并非衡量新股IPO后三年表现的重要指标,但更年轻的公司通常会看到更快的销售增长。

在IPO前0-5年成立的公司在上市后5个季度的销售额增长了近50%,5-15岁的公司营收增长了30%,15岁以上的公司收入则仅增长19%。

  • 关注估值:不要虚高

近来,估值已经成为了投资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他们很担心相对于公司的基本面而言,新股股价过于昂贵。

高盛承认,这一担忧有理有据,毕竟在2000年初科网泡沫最严重时期,IPO估值飙升,甚至超过了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估值中值。

  • 盈利能力:赚钱强过“烧钱”

以“烧钱”发展业务支撑公司的新股不在少数,“企业究竟何时才能实现盈利”也成了投资者颇为常见的疑虑。因此,在当前的IPO周期内,能在两三年内盈利的公司股价表现将会较为出色。

高盛指出,自2010年以来,在IPO第一年和第三年期间年销售额增速超过40%、在第二年实现净收入的企业已经实现了超额回报,且股价跑赢大盘的可能性最高。

  • 销售增速:20%是相对基准

在高盛看来,销售额增速一直都是IPO表现优异程度的最有力决定因素。简单来说,“2010年迄今,年销售额增速超过20%的上市公司,在未来三年的股价表现更有可能超过罗素3000指数”。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