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三评“移动互联网”

央视网评
该如何让这一伟大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9月16日以来,《央视网评》陆续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困惑”系列的三篇文章。

以下是央视网评移动互联网系列的原文,来源:央视网评。

原文编者按:

移动互联网已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当我们享受着它带来的无限便捷时,也不得不面对由此而来的纷繁复杂的困扰。“信息茧房”正在筑起共识壁垒,社会焦虑也在被传播放大,网络“泡沫”逐渐被现实社会挤破,该如何认识和破解这些难题,让这一伟大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篇1:移动互联网正在筑起一道“不公平”的墙?

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一部手机走遍天下已经不是稀罕事。

手机打车,手机扫码骑共享单车,手机买高铁票、飞机票、景点门票,住店、吃饭手机买单,手机快没电的时候还可以扫一个共享充电宝给自己充电。可以说,手机之内自有乾坤,人类长出了“新器官”。

出于原来的习惯,每次出门之前一部分人还会带些现金,但基本都是原封不动带回来。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之余,也会在颠覆传统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带来冲击。

比如很多博物馆都开始实行网络预约制,有些博物馆一步到位非网络预约不能参观,但那些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怎么办?网上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但却遭到其他网友的怒怼,“老人不会弄,没有孩子吗?”

可是这种回答实在有些冷血。没有孩子或者孩子不在身边的老人就没有权利参观博物馆吗?

移动互联网高歌猛进,网络上活跃的自然都是娴熟的玩家,这是有幸存者偏差的。列车上都是买到票的乘客,没来的人不会课堂上举手。我们不能忽略那些沉默的声音,不能让移动互联网在社会之中筑起一道“不公平”的墙。不管居住在墙另一侧的人口究竟有多少,他们都是我们中的一员,“一个都不能少”是社会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如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总数也不多,但在每个城市都必不可少。建设数字社会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无障碍思维。多数人在享受移动互联网便捷的时候,也要给少数人留下适合他们的窗口。

当然,从总体上来看,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缩减城乡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数字差距。现在很多农村老人也可以娴熟地视频聊天、发朋友圈、刷快手乃至在小卖部使用手机支付。但同样在农村,也有先进群体与落后群体之分,孤寡老人、贫困户是落在最后的一群人。社会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帮助他们赶上大部队。

另外,还有一种反向的数字鸿沟应该引起重视。研究显示,乡镇农村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明显高于城市儿童。在农村,经常会看到孩子三五成群抱着手机打游戏。这绝不是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发展的成就,而是城乡差距的体现。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农村生活单调枯燥,城市父母对电子产品有警惕性,有些农村父母却过早地把手机丢给孩子玩,还误以为孩子会玩手机是聪明的表现。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现象是最严重的。这需要各方携手努力,把农村孩子从手机的致命诱惑里解救出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些盲区和阴影都说明,技术的发展不必然等于美好与进步。技术只有在人的监督之下,才有可能对社会发挥最好的作用。有时候,慢一点才是真正的进步。

(系列文章第一篇作者为“特约评论员西坡”)

篇2:信息洪流里,没有思维的人只会退化成芦苇

移动互联时代,人人都是媒体。新闻资讯、奇闻异事、高清大片、美女萌宠、娱乐八卦、搞笑视频层出不穷。信息如洪流一样扑面而来,除了影响着我们外在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内在的思维模式:不求真相求刺激,耸动新闻铺天盖地;不求有用求有乐,泛娱乐化暴风席卷;不求深度求干货,懒人思维盛极一时;不求客观求“站队”,“信息茧房”割裂共识……

人们的好奇心越来越高,耐心却越来越差,乐于沉浸感官刺激,有图不看字,有视频不看图。为了吸引人们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自己身上,各类媒体大显神通。严肃媒体娱乐化、完整内容碎片化;断章取义的标题党层出不穷,只可意会的“擦边球”目不暇接。

可笑的是,人们自以为一切资讯尽在掌握,却不知这铺天盖地的信息潮,已经是一种变相的蒙蔽:我们看似获取了大量信息,实则已经丧失了判断和吸纳有效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弱化的,还有分辨真假消息的能力。

互联网是假新闻滋生最暖的温床。有道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真假“两掺”的新闻混在一起,假新闻犹如沾了血的馒头一样博人眼球,“相形见绌”的真新闻反而无人问津。

媒体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到如今,你看到的并非你想看到的,而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不少人也都发觉,APP琳琅满目,常用的只有那么几个。而从这几个常用软件中看到的,也大多是同质化的内容。这一方面是用户自己的审美取向使然,另一方面,媒体的导流“功不可没”。

商业媒体通过后台各类算法,推送大量同质化的内容给目标用户,以期待提升老用户的“黏性”,方便精准推送广告;而为了招徕新用户,有时候甚至在色情、暴力内容的边缘反复试探。在商言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广告收入面前,这样的做法似乎“顺理成章”。而严肃媒体若也为争夺话语权自降身段,则未免有点斯文扫地。这不仅将媒体陷于信任危机,更是为社会埋下了一颗大大的祸根。

一味追求点击量,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由理性、秩序、深刻,逐渐退化成感性、失序和肤浅,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俨然已是这个时代的传媒霸权。人类这颗“思想的芦苇”又该何去何从?

尼尔·波兹曼在他的代表作《娱乐至死》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娱乐已经溢出屏幕,弥散到整个社会之中。如果我们真的将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贬为娱乐的附庸,那人类就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布热津斯基则更是直言不讳“奶头乐”,试图用色情、暴力、口水战等发泄性娱乐和八卦、烂剧、真人秀等满足性游戏,把底层人们的时间占用堆满,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在等着我们:互联网作为最新的媒体形态,表面上连接了受众,暗地里却在撕裂着社会。

传统的媒体、不论书报杂志抑或广播电视,不论你何时何地接触,都是一样的内容:经典文稿可以流芳百世,同步直播让人“天涯共此时”。这些让人同频共振的媒体,有助于提升人的集体感和同理心。

可不论是由于客观因素造成的“知识沟”,还是由主观原因造成的认知差异;不论是新媒体用户根据兴趣作茧自缚造就的“信息茧房”,还是各类媒体基于大数据算法形成的“个性推荐”,往往会滋生狭隘偏激的观点和脆弱离散的人际关系。

没有了同频共振的媒体,纵使我们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接触同一个新闻事件,也极有可能看到完全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人们在精神上不再是共同体,而成为一个个极端独立的个体。于是,社会的疏离感提升了,包容度降低了;冲突越来越多,理解越来越少。

历史上,任何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都是一柄双刃剑,正如互联网方便人们生活,提供便捷信息的同时,也同样会出现固化人们思维、削弱人们判断、争夺思想高地的问题。

如果互联网任由泛娱乐化肆虐、低级趣味蔓延,“信息茧房”构筑、社会撕裂加剧,那么信息革命就是在革人类自己的前途命运。没有思维的人类会退化成脆弱的芦苇,溺毙在信息洪流里。只有永远清醒,保持理智,才能远离精神的荒漠,重拾思维的高原。

(系列文章第二篇作者为“此木”)

篇3:互联网泡沫吹得越大,破灭得越快

“风口上,猪都会飞”“让我们一起,为梦想窒息”“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这些耳熟能详的互联网名言,曾经让我们心潮澎湃,怀疑一切;说这些话的吹鼓手们,口口声声要颠覆传统行业,“互联网思维”一下子成了市场中的显学甚至“圣经”,但梳理总结过往这些年来所谓的互联网“风口”,很多最终都成了陷阱。

高利贷者触网了,打着P2P的名义,美其名曰“让金融更加普惠”,实则放大了诈骗的规模和效率;租自行车的触网了,打着共享经济的名义,美其名曰“随时随地有车骑”,实则是缴押金的租赁行当罢了;有些资讯公司触网了,打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名义,将相似的内容反复推送,不断强化读者的偏见。

当我们撕掉伪装的互联网外衣,发现互联网的价值其实被扭曲了、被过分夸大了。曾经集齐“赤橙黄绿青蓝紫”彩虹色的共享单车,如今七零八落、一地鸡毛,卷走数以万计用户的押金。曾经高息、无门槛的互联网理财,不少在无法兑付和金融整顿中,要么跑路,要么准备跑路,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曾经要颠覆传统电视、新能源造车行业,要生态化反的贾布斯,从“下周回国”,已经是“离别不问归期”。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政策春风送暖,“互联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传统行业纷纷转型触网,陷入到“本领恐慌”和“自我否定”的焦虑。更有学者、企业家站台高谈阔论“风口论”,在资本加持下“弯道超车”,一股股鼓吹之势,助推了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

要记住,风过去了,猪都摔死了。从荷兰郁金香泡沫、日本楼市泡沫到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每一次泡沫之前,故事和价格齐飞,买啥啥涨;等到击鼓传花的游戏戛然而止,泡沫刺破,一泻千里,结局都是伴随着人财两空、公司倒闭、萧条漫漫的惨状。殷鉴在前,泡沫终将破灭,我们应该给过热的互联网思维打一针清醒剂。

互联网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互联网让地下产业、黑色产业搬到了台面上,外卖、短租之类的“移动经济”中,就频频发生食品中毒、隐私安全等问题。

历史拉长了看,会愈发清晰。简简单单“+互联网”不代表转型成功,不代表凤凰涅槃。有些行业,本质并没有改变。以传媒行业为例,从报纸、电信、网络到智能手机,变化的只是传播的媒介和效率,而媒体的根本价值在于信息和内容,过度的传播只会加剧垃圾信息的泛滥,新闻则沦为争分夺秒的技术竞争,准确和真实这样的新闻基本准则却被置于了次要的位置。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产业为体,互联网为器的关系。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反观国际上,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的移动支付、电商购物、交通出行还停留在现金交易、线下门店、招手停车的“落后状态”。但仍有源源不断的国内游客出国购物旅游,买回大包小包,为何?关键的吸引力在于人家产品过硬。这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而是深思和反省我们在产业尤其是实体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差距。

互联网往泡沫化方向发展,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打一枪换一炮,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唯有从思维上、从机制上、从文化上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根本上为产业服务,回归工匠精神,方能起到培本浚源的功效。

 (系列文章第三篇作者为“央视网评论员”)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