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400多天后,滴滴顺风车终于回归。然而,回归剧情在一开始就出现了戏剧般的转折。顺风车运营规则一出,立即引发舆论轩然大波,随后不到48小时内,滴滴迅速调整了规则。
11月6日上午,滴滴出行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顺风车服务试运营。其中,夜间服务时间段为05:00~23:00,但针对女性的服务时间为05:00~20:00。也就是说,晚上八点之后,不会为女性顾客提供顺风车服务。
这样一条规则迅速引发全国热议。有人认为这是为了确保女乘客的安全,也有人质疑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一位微博用户写道:“滴滴的逻辑是,如果女性夜间使用顺风车不安全,就禁止女性使用。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女性在夜间出行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出行,如果女性出入娱乐场所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娱乐。”
当日中午,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在微博上出面解释,称此举是“竭尽所能的让出行更安全”。
到了晚间,柳青再次发微博予以解释并道歉,称她也觉得现在的顺风车产品功能对女同学不太好用,致歉称“给朋友们心里添堵”了。
巨大舆论压力之下,11月7日晚间,滴滴出行宣布调整顺风车服务规则,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同时强调,试运行期间不收信息服务费,且“产品服务规则可能还会不断迭代优化,使用上会有各种不便,请大家谅解并给我们建议”。
同时,滴滴出行还宣布了顺风车服务旨在确保安全性的新措施:
在这次试运营方案中,顺风车永久下线了个性化头像、性别、长文评价等涉及到用户隐私的一切敏感信息;合乘前车主需要经过人脸识别,司乘双方上车前均需进行信息核验。长距离出行场景下,会增加车主人脸识别次数、提醒用户设置紧急联系人、自动对行程进行录音等。顺风车用户准入环节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实名,顺风车车主和快车专车司机一样要进行三证验真、背景筛查和人脸识别,失信被执行人将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为何要回归?
值得注意的是,滴滴似乎在顺风车服务上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顺风车是私家车合乘,车主和乘客是互助合乘关系,车内属于车主私人空间,无法像快车专车一样强制安装摄像设备以及对车主定期进行线下安全培训,提升夜间安全的可行举措有限。
既然如此,为何滴滴并未彻底取消顺风车服务,反而努力促成其再度运行呢?
有分析称,顺风车业务对于滴滴而言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关键时刻。
第一、在竞争对手迅速群起攻之、瓜分市场份额和争抢司机的背景下,滴滴急需通过顺风车来进行数据协同,不仅可以留住司乘两端的用户、成本增量引擎,还可以应对不同玩家的挑战,做战略防守。
第二、顺风车是出行市场里的“绩优股”。界面新闻曾独家报道,滴滴顺风车GMV每年环比增长50%,2017年其GMV接近200亿元左右,收入是20亿元,净利润接近9亿元。同年,滴滴整体的净利润达到10亿元,剩下的一个亿来自代驾。2018年顺风车GMV的目标是400亿人民币,净利润20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顺风车净利润曾占据滴滴净利润的九成之多,且每年环比50%的增长,承担了滴滴的主利润来源。2017年,虽然顺风车的日订单量只有快车的十分之一,维持在200万单左右,但其GMV占据了滴滴总GMV的15%。
因此,对于宣称持续亏损的滴滴而言,顺风车的回归无疑是一个必然选择。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此前公开表示:“坦率说,不管采取多少措施,都很难完全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但最终促使我们下决定的,还是用户的需求。”
而柳青在昨日晚间的致歉微博中称,在安全问题上,滴滴顺风车“真是有点如履薄冰地在试运行。”
以下为滴滴出行调整顺风车规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