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门槛降至40万?明星基金下沉揽客?错,错,错!“淡水泉们”要如何搅动万亿市场格局

这中间或许有一点“误会”。

今年9月以来,平安银行、招商银行陆续向私行客户推出“私募定投”服务,其中招行客户购买定投产品门槛降至40万元。

一时间,“40万可买私募”、“百万购买门槛”正式打破、私行下沉揽客等说法甚嚣尘上。

然而,仔细研究相关规则不难看出,招行私募定投首先是面向私行客户,而要成为招行的私行客户,需满足同一证件下在申请开户分行管理客户总资产上月日均人民币≥1000万元。

购买私募产品的“100万元准入”门槛并未降低。

与此同时,招行此次推出的私募定投实为混合类“信托理财”,而根据资管新规,购买此类产品门槛最低正是40万元。

目前参与的私募机构有淡水泉、拾贝、兴聚等,但与此同时,景林、高毅、凯丰、星石等大牌机构仍在“旁观”。

“私募定投”新风潮兴起,会由此重构万亿私募市场格局吗?这里面还有哪些不寻常现象?

“私募定投”走红

 定投指在固定的时间以一定金额(定额/不定额),投资到对应的基金产品中,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模式。

上述模式,可以有利于投资者以积少成多的模式,不断买入基金,并抹平基金净值的高峰和低谷,有利于克服市场波定性。相比一次性买入,有利于避免投资者主观择时买入。

今年9月,平安银行率先首发私募定投,面向私人银行客户。宣传中强调“分散选时风险,平滑收益波动”、“降低追购门槛,5000元起即可追购私募”。

平安银行的定投机制中,高净值客户通过智能定投系统,授权代销银行按约定的时间、周期、扣款方式、金额等,进行私募基金定投。

平安银行的首发定投产品是百亿私募淡水泉的一只基金。

10月末,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也推出了私募定投,参与的机构颇多,包括淡水泉、重阳、拾贝、远策、泓澄等百亿私募,还有中泰资管、银杏全球、兴聚、中欧瑞博等机构。

然而,产品宣传中特别强调,上述私募产品的首次购买下限为40万元,之后每次购买下限为1万元起。

“弹性门槛”现身

如上文所述,招商新推的定投计划中,首次购买下限为40万,这相当于客户的购买门槛。

对此,市场出现解读称,100万私募门槛正式打破!

实则不然。

以平安银行为例,私募定投是针对“追加认购”的私人银行客户,所规定的5000元“门槛”是追购门槛。

具体来说,参与定投需满足三大条件:1、平安私行客户;2、合格投资者;3、已完成购买私募基金(百万元的起购门槛)

资料显示该行标准为:客户近三月任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 600 万元。

再以招商银行为例,私募定投首先是面向私人银行客户。资料显示,客户标准为同一证件下在申请开户分行管理客户总资产上月日均人民币≥1000万元。

此次与招行合作的十家私募产品,均成立了单独的信托计划,私募作为投顾方,招商角色为代销渠道。

比如,淡水泉、中泰资管在外贸信托成立产品;远策投资、重阳投资、朱雀投资、银杏全球与华润信托合作;拾贝投资、兴聚投资、中欧瑞博、泓澄投资在中信信托成立产品。

市场宣传中,客户对上述十家合作私募的定投基金,首次购买门槛“降”至40万元。

翻查产品合同发现,招行推广的私募定投产品均为“信托理财”,产品类型标注为“混合类”。

《资管新规》指出:“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可见,所谓门槛降低背后,属于产品类型的改变,这与上述多头私募过往销售的权益类产品有明显差别。

换言之,百万门槛并未打破,一切要符合《资管新规》,而是门槛出现了“弹性”,一切要根据产品类型而定!

头部私募“望而却步”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私募定投的头部私募并不多,比如星石投资、景林资产、源乐晟资产、高毅资产、凯丰投资均未参与合作。

另有多家百亿量化对冲私募、价值型中小私募,均与招行有产品发行合作,也未出现在私募定投合作中。

有头部私募明确表示,私募定投与自身机构定位“不契合”。

具体逻辑是:招行私募定投的产品策略为混合类,合同规定:现金类资产的比例为0-100%,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为0-80%,权益类资产比例不能高于80%等。

因此,对于专注权益投资的私募来说,股票仓位比例最高八成则给基金经理的发挥造成一定“限制”。此外,若私募旗下没有成熟的固定收益团队,则无法做到真正意义的混合型产品。

另有头部私募主打1-3年封闭期的产品,且为了控制规模,开放申购的次数也有限,因此,定投模式与产品定位将产生冲突。

实际上,多数私募采取单一产品线,策略直接复制到不同基金产品,只有综合型私募能够单设私募定投的产品线。

比如,淡水泉就是一例。2018年,这家百亿私募推出了“平衡型基金”,与该机构一直擅长的成长策略截然不同,突出一年期的业绩表现,可承担短期风险,追求波动率较低,预期收益也相应降低。

可见,旗下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及其收益表现,是头部私募决定参与私募定投的关键因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