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会否在两周后见高点?

江琦
从新增数据见高点至病毒消失可能需要3-4个月时间。

本文来源:李迅雷 (ID:lixunlei0722),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内齐心协力,共同抗疫,自武汉1月23日封城以来,已接近两个月时间。截至3月21日,全国累计确诊81498例(含港澳台),累计治愈72244例,累计死亡3261例,现有确诊5549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314例,当日新增确诊46例(含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5例),实现了多个省份的0新增。可以说中国境内取得了很好的抗疫效果,后续继续严防输入性病例,做好新增病例的轨迹跟踪,密切接触人群的检测和隔离,随着时间过去,期待疫情消退。

然而国外疫情呈现失控态势,新冠病毒开始在欧美国家爆发,从一开始的佛系处置政策,到目前的封城封国、检测、跟踪、隔离、治疗、国际援助,欧美国家虽然和我国体制和文化习俗不同,但到了如今,抗疫的决心是相同的。本文通过回顾国内的数据、时间点、措施,比较海外国家的数据和措施情况,看看海外每日新增人数是否有可能在两周左右见高点。

01隔离是对病毒最好的遏制手段

1.1 武汉1月23日封城后,历时19天, 2月12日全国当日新增数据见高点

■根据2019年12月30日官方通报,12月12日武汉首例肺炎患者发病,12月31日发现病例27人,1月14日开始泰国、日本先后出现病例,有武汉出行史,湖北疾控收到国家下发的试剂盒开始大规模病原学检测。广东、北京先后出现确诊病例,病毒随春运有疑似出现大规模传播迹象,1月23日,武汉封城;全国各地倡议不拜年不出门,1月27日开始全国范围内严控。

从时间点来看,从首例病人12月12日发现,到1月1日至16日两周多时间酝酿,1月23日开始采取严格管理措施,总共历时40天,湖北省内因为出现集中感染病例数较多,医疗资源挤兑,诊断、收治均需要时间。火神山、雷神山等定点医院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方舱医院起隔离作用,减少家庭内人群的交叉感染。全国4.2万医护人员的资源,大大缓解当地的压力。因为湖北省的集中爆发,因此从1月23日开始封城,历时19天,新增数据见高点,之后持续走低。

1.2 国内非湖北地区,1月27日全国严控开始,历时7天,2月3日当日新增数据见高点

■全国其他地区从1月24日开始警惕,1月27日开始严控,发现病例多数与湖北旅行史相关,治疗和隔离措施及时,因此7天见新增高点,从采取措施开始可以算10天见新增高点。考虑到病毒的平均发病期7天,最长潜伏期14天,湖北省外和湖北省数据和这个均匹配。对于人类首次发生的病毒种类,传播速度较快的病毒,隔离措施依然是最有效的遏制手段。同时,丰富的医疗资源,及时的救治,发热门诊的及时筛查,密切接触人群的隔离都是控制病毒扩散的有效手段。

02欧美疫情失控,各国措施趋严

2.1 亚洲国家最先蔓延,防控效果显著

■截至2020年3月21日,全球累计确诊307404例,当日新增确诊31441例。

韩国严控开始,8天见当日新增数据高点,疫情得到控制。2月21日,韩国政府宣布封锁大邱与庆尚北道清道郡。23日关闭学校,2月26日通过 “新冠肺炎三法”,同时大规模检测、排查、隔离。新增确诊人数持续攀升到2月29日见新增高点,之后新增数据持续回落,目前累计确诊8898人。疫情得到控制。从开始封锁到见新增数据高点,历时8天。

新加坡、日本当日新增数据出现下降,还未形成趋势。新加坡和日本没有采取严格的控制出行措施,针对发热病人诊断、治疗、排查。截至3月21日,新加坡累计确诊432人,当日新增47人;日本累计确诊1767人,当日新增39人,数据还有可能反复。但整体数据不高,可控。

2.2 欧美国家开始蔓延,均开始严控

意大利在欧洲最先爆发,3月9日开始封锁,12天过去,新增数据还在增加。1月23日前后,意大利发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2月22日,发布应对疫情的紧急措施,将北部12座城镇封锁,但因生活习惯不同且民众并不害怕,因此在城内活动还较多。3月9日开始全国封锁,且民众不能随意出入城市,封锁等级提升。从发现病例到全国封锁,经历44天,意大利已经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情况类似武汉,有存量患者有待确诊、现有患者收治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时间去化存量病人。

参考武汉经验,考虑1-2周的去存量患者过程,和一周左右的控制病毒传染时间,同时考虑意大利医疗资源的支援可能不足,我们预计意大利从严格封锁开始,需要26天左右才能见高点,比武汉多一周。因此未来的一周,每日新增人数还可能攀升,意大利可能还需两周左右见新增高点。

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流行,各国管控严格,新增数量还在增加,但增加幅度出现减小趋势。截至3月21日,西班牙累计确诊25496人,当日新增3803人,环比继续上升;德国累计确诊22426人,当日新增2578人,环比稍有放缓,数据还可能反复;法国累计确诊14459人,其中当日新增1837人,新增人数总体还在增加;英国累计确诊5060人,当日新增1045人,环比增加45.5%。目前欧洲各国措施均较为严厉。

  • 西班牙,2月1日首例确诊,3月14日全国范围内实行封闭措施,历时43天,目前封锁7天,西班牙是欧洲除意大利外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数据可能还会增加,在不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下,有可能7-10天后见新增数据高点。

  • 德国,1月份开始准备检测和诊断产品,并且医保报销。1月28日首例确诊,医疗资源的准备充分,安排专门的门诊、ICU、呼吸机、防护服等用品,防止交叉感染。3月14日开始宣布禁止50人以上聚会,关闭电影院、酒吧等场所。3月16日关闭边境。关闭后,目前6天,新增确诊数趋于平稳,参考我们湖北省外情况,考虑医疗资源丰富,很有可能一周内见高点,甚至更快,德国是目前欧洲国家控制的较好的国家,但仍不可放松。

  • 法国,首例确诊1月25日,2月29日限制公共集会,但不够严格;3月2日关闭学校;3月15日减少长途交通运输;3月17日开始,禁止居民不必要外出,关闭申根区和欧盟边境,采取严厉措施。目前封锁5天,当日新增人数趋缓,法国启用军队医疗资源,在不出现医疗资源挤兑的情况下,参考国内湖北省外情况,我们预计两周左右可见新增人数高点。

  • 英国,3月3日,首次发布英国针对新冠病毒疫情的最新国家防疫政策和措施:如果疫情继续发展,一些学校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关闭;禁止举行人员密集的大型活动;鼓励人员在家办公;公立医院将召回新近退休的医护人员以补充短缺人力;一些慢性患者可能将延迟就医。3月16日要求减少聚会;3月17日宣布财政一揽子救助方案。3月20日开始宣布关闭学校。同时未来可能实施“战争时代式”的总动员计划,新措施包括让老年人和高风险群体自我隔离长达四个月。英国刚开始封锁,在整体疫情还不严重的情况下,提早封锁,同时准备好医疗资源,预计可能在未来两周见高点。

整体来说,欧洲国家除意大利最严重外,其他国家都可控。尤其是现在全线采取了很严厉的管控措施,在未来的7-14天,可能陆续见到每日新增数据的高点。

美国开始大范围诊断,新增数据还在持续攀升,开始出现封城。美国1月21日出现第一例病例,之前检测不足,确诊数据偏低,目前下放检测权限,增加检测量和速度,新增人数持续攀升,目前显示的还是存量病人,数据还有可能攀升一段时间。

美国2月29日对伊朗实施旅行限制;3月13日暂停和欧洲国家的旅行来往;3月16日开始对英国和爱尔兰限制,学校关闭三周,旧金山宣布封城,鼓励在家办公。人群的流动大幅减少在16日开始。考虑到美国此前检测不充分,有不少存量患者需要不断的检测。美国医疗资源较丰富,且分级诊疗,考虑一周去存量,两周控制,预计可能在未来两周左右见到当日新增数据的高点。

03全球或在两周见到当日新增病例高点

3.1 比较新冠肺炎病毒和SARS、墨西哥甲流、美国流感死亡率

■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强,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死亡率可控。2003年SARS,全球感染8096人,死亡774人,死亡率9.56%;中国感染5327人,死亡349人,死亡率6.6%。2009年墨西哥甲型H1N1,2009年3月开始流行,截至7月数据统计完善,确诊94000人,死亡429人,死亡率0.46%;2014-2016,非洲流行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率39.6%。本次新冠肺炎病毒湖北省4.64%,全国非湖北省0.85%,湖北省集中感染,医疗资源挤兑,因此可能很多交叉感染病例,同时合并了其他的疾病,死亡率会高于正常值,在医疗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全国非湖北省份的数据更具有参考性。

3.2比较各国目前感染率情况,同样时间下,应对越快,感染率将越低

■本次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强,引起了亚洲、欧洲、北美等地全球爆发。通常来说,传染性很强的病毒,致死率会低一些。预计未来的一周,欧美国家的新增确诊人数还会持续攀升。如果各国可以坚持严格防控措施,力度够强,预计两周左右可以看到当日新增人数高点。

3.3从新增数据见高点至病毒消失可能需要3-4个月时间,对于经济、各行业的影响还需综合考虑

■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到目前两个月时间,多地出现零新增,疫情得到遏制。后续控制好输入病例,施行诊断、隔离、跟踪等有效措施下,当出现连续14天没有新增病例,才能确认病毒消失,因此可能还需要1-2个月,即从高点下来2-3个月时间。目前欧洲和美国还没见新增高点,假设未来两周见新增高点,到病毒消失可能还需要3个月左右,因此对经济活动和服务业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

■以上是我们的分析和推断,最终结果和各国防控力度、医疗条件等相关,防控越好,新增数据一开始增长越快,可能更容易到高点;相反,如果防控力度不足,那可能是一场大灾难。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