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人事“地震“,传奇总裁李小加宣布离职,“开挂人生”下一站往哪里?

从钻井工人到港交所行政总裁的传奇故事

“你认为自己为什么能够胜任港交所的行政总裁?”

这是当年时任港交所主席史美伦给李小加的面试题。

而当时李小加的回答是,“我不能胜任港交所的行政总裁。”

眨眼,这一幕过去十年,李小加5月7日正式官宣即将离开。

据港交所公告,李小加将于2021年10月离任。在今日举行的一季度业绩简报会上,他表示若新任行政总裁提前到任,他将提早离开。

2021年时,李小加将60岁,这个中国国内通常的退休年龄,也成了李小加给自己划下的线。

于他而言,此前就任的十年足够精彩。港交所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完成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推出极富意义的“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改革、开启同股不同权的大门、进行生物医药板块IPO新政......

十年之内,李小加重塑港交所,将其强化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地点,海外进军国内金融市场的桥头堡,公司股价也累计上涨139%。

但同时,李小加任期内的港交所争议很大、非议也很大。包括对普通投资者利益侵害极大的“供股”政策仍在实施,港交所高层涉IPO贪腐案,轰动全球的要约伦交所失败等。

权利很大、争议也很大、挑战很大,压力更大,这会是李小加早早宣布离任港交所总裁的原因么?

官宣离职时间

5月7日午间,香港交易所(简称“港交所”)发布公告称,行政总裁李小加今天通知董事会,其拟于合约2021年10月底届满时不再重续合约。李小加承诺继续领导集团直至该日期或之前(至继任者任命之时)。

香港交易所表示,目前公司已成立了一个由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伦及香港交易所董事阿博巴格瑞、洪丕正及席伯伦组成的遴选委员会,进行下任行政总裁的遴选程序。 

去年“减持”已是信号

事实上,对于李小加突然宣布卸任行政总裁这一消息,外界表现的并不过于吃惊。

因为在2019年底,李小加就曾进行了他上任十年以来的首次减持,这一罕见举动曾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当时港交所披露,李小加于12月18日减持香港交易所65万股,合计减持总金额约1.67亿港元。这是李小加上任以来首次减持。

关于减持,李小加在一个月后有过一次公开的谈论。

李小加当时说,他去年12月的减持是因为其妻子提议他这么做,“我家中有另一位主席”。

他还表示,港交所之后又上涨了近 20 港元,证明外界对港交所都充满信心。

回头来看,当时李小加的解释其实有不少调侃的成分在内,作为一个年薪酬超过2500万港元的金融机构高管,李小加手头大概率十分宽裕。

港交所年报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李小加的年度酬金分别为2552.75万元、2896.88万元和2684.34万元。

有媒体做过统计,十年时间李小加在港交所共获得的报酬超过3.5亿港元。 

“开了外挂”的传奇经历

李小加本人的经历,在同时代的人中堪称“传奇”,或者说“开了外挂”一样。

一些媒体报道称,李小加在20岁前,曾经是一名钻井工人,参加过中国最早的海上石油钻探工作,还在一个钻塔上工作了好几年。这期间他顶住各种压力自学英语。

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李小加顺利进入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专业就读,1984年毕业后任《中国日报》社记者。

1986年,李小加在25岁上下赴美留学,成为当时非常罕见的国外留学生。在海外他先后获得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新闻系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博士学位。

其后,李小加继续“开挂”的经历。他曾先后服务于华尔街著名的达维(Davis Polk & Wardwell)与布朗伍德(Brown & Wood)律师事务所,并专攻金融证券与兼并收购工作。

1990年代,他参与了中国最早一批国企跨境上市的交易,成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最早实践者之一。

1994年,李小加加入美林证券,1999年,任美林证券中国区总裁,负责中国业务的决策与发展。在美林期间,李小加牵头进行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一系列资本市场的重大交易与发行。

2003年,李小加出任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牵头进行业内多项重大交易,包括中海油196亿美元竞购美国尤尼科等。

2009年10月,李小加入职港交所,2010年1月,正式出任港交所行政总裁一职。 

大刀阔斧改革港交所

李小加在港交所的时代,可能是他个人职业生涯至今最“高光”的一个阶段。

任期内,他创造了多个第一,推动港交所的业务创新范围大幅拓展,几乎重塑了港交所的对外形象。

同时亦不可否认,在面对港交所既有的人事框架和政策框架时,他又多有承袭,以至于港股市场一些早年被诟病的“问题”,在他任期内并未有明显改善。

2009年6月3日,香港交易所宣布,委任李小加接替周文耀出任集团行政总裁。由2010年1月16日起生效。

此项任命打破港交所历史上由香港本地人担任CEO的惯例,成为香港交易所历史上第一位非香港本土人士,也是有内地背景的掌门人。

客观的说,以“打破惯例”姿态进入港交所工作的李小加,身上是带着强烈的信号和色彩符号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李小加充分的利用了这层背景,而且创造性的开展了工作。

他自己在既往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分享过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些工作。

第一,将港交所从一个简单的股票交易所变成一个全资产类别交易所。即收购全球最大的基础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这一次收购,让港交所走上了国际舞台,成为一家全球化交易所。

第二,“三通”(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的改革,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更加有效地连接在了一起。

第三,对上市规则进行较大改革。即打破传统的上市规则,开启同股不同权的大门。李小加认为,这场改革将彻底改变香港股票市场的整体面貌和“DNA”,让港交所成为亚洲地区新经济企业上市的聚集地。这是香港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

此外, 2018年4月24日,港交所宣布了一项重大改革,上市新规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在内地A股市场尚在犹豫是否要放开企业上市的盈利要求之际,港交所大胆改革引起很大的震动。日后,国内市场也陆续在一些市场板块放松了盈利要求。

日后看,放松了规则的港交所,随即迎来了一批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潮,歌礼制药、百济神州、华领医药、信达生物、康希诺等国内领先生物药企陆续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不过,这些公司上市后表现差异较为巨大。

附图:相关医药生物公司上市以来股价表现  


全球最大IPO市场

另外,在天时地利的配合下,李小加的一系列改革也推动了是港交所近年不断扩张的新股IPO规模。

大量新公司的成功上市,及金融创新地带来了港交所业绩的发展。

附图:李小加上任以来港交所业绩表现

  

港交所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底港股总市值约为38.2万亿港元,较2018年底的29.9万亿港元,约净增28%(新股计算在内)。当年共计183家新股公司上市,首次公开发行筹资额达3129亿港元,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

近两年挑战重重

作为港交所历史上首位“非本地人”的行政总裁,李小加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并不少,尤其是这两年。

其中,最为轰动的事情有两项。

其一,要约并购伦交所失败。

去年9月,港交所公告称,计划以2045便士加2.495股新股,换取1股伦交所股票,作价296亿英镑(2600亿人民币)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

当日,李小加当日发表题为《踏上“连接全球”的新征途》的文章称,该收购是一千载难逢的“伦港世纪联姻”。

然而,李小加迎来的却是伦交的“拒绝信”。

其二,港交所爆出贿赂丑闻。

去年6月,香港本地媒体报道,负责新股(IPO)审批的港交所前高层,联手保荐人及律师行在IPO过程中涉“不当审批”及向个别上市申请人“放水”,协助不完全符合上市要求的公司通过新股审批。包括已上市的建筑股及餐饮股,涉及超过30宗上市申请。

随着今年3月,香港廉政公署的“官宣”,相关传闻被坐实。

香港廉政公署公告称,港交所上市部首次公开招股审查组前联席主管杨金隆,与上市顾问林楚华违反《防止贿赂条例》,已经被控公职人员接受利益等罪名。

相关的细节更是触目惊心:这场贪污行贿过程,持续整整两年,受贿金额超过900万港元,上市顾问还给前联席主管妻子“转账......值得一提的是,廉署曝光的公司仅有1家。若真相真的如报道所言涉及30宗,那随着更多案情细节的披露,港交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另外,今年业绩下滑、IPO募资金额不再是第一,也是摆在李小加面前的现实问题。

2020年一季度,港交所净利润下滑13%至22.62亿港元,EBITDA为29.84亿港元,同比减少10%。

根据报告显示,投资组合估值大幅下滑影响了公司投资收益,该公司当季度投资净亏损为4700万港元。今年一季度共有39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募资144亿港元,位于全球交易所募资金额排名第四。

上述的挑战很快会成为下一任行政总裁的头疼事,对于李小加而言,他的港交所生涯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