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根据历史五轮洪灾冲击影响,以及本轮汛情的发展判断,汛情对基建以及通胀仅构成短期影响,基建投资单季或受损0.5个点,CPI近月短期冲高,但全年基建投资11%增速以及CPI后续回落趋势均不会受到实质影响。
摘要
1997年以来的五轮洪灾中,近两轮洪灾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比重在0.5%左右,洪灾对总量冲击相对有限。历次的洪灾冲击,不会改变通胀、固定资产投资自身运行趋势,但短期均对通胀、基建投资带来了扰动。
本轮洪灾发生至今有以下三个特点:
1)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偏多,且空间分布不均;
2)主要水站水位超警、超保、超历史数量均创新高;
3)由于退田还湖政策见效、水利基础设施兴建和防汛工作经验提高等因素影响,受灾面积、受灾人数、经济损失均较以往有所下降。
根据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以及中国天气网的最新预计(7月20日),长江中下游最危险时期或已过去,但汛情远未结束。未来洪灾风险有所转移,是否发生全流域汛情主要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主雨带东段北抬可能造成的黄河、海河和东北汛情,二是警惕8月份雨带可能回撤造成长江流域二次汛情。
本轮汛情发生的特殊背景是在疫情冲击之后,投资处于快速修复阶段,洪灾影响将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1)产业链角度:食品饮料链条中更多相关行业集中于农产品、畜牧产品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短期相关产品或由于供给问题带来价格提升,非洪灾地区以及龙头企业优势有望短期提升。建筑链条中,从行业传导来看,上游核心行业如木材及木材加工、金属与非金属制品、黑色冶炼等短期受到抑制;
2)投资角度:本轮洪灾对投资或造成短期扰动,但不改变投资加速修复趋势。在中性情形下,假设主雨带北抬后给华北、东北地区带来较严重汛情,洪灾在8月份才能得到控制,对基建投资的冲击集中在7、8月份,9月份回补,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或受损0.5个百分点;
3)通胀角度:洪灾不会在年内引发通胀风险。短期汛情致使蔬菜、猪肉齐上涨,助推食品价格短期冲高,中性假设下,CPI在8月冲高至2.8%,后续将持续下行。PPI受制于短期建筑活动走弱影响,回升动能趋缓,四季度将加速回升。
感谢陈礼清博士、黄汝南博士、郭新宇对本报告做出的贡献。
正文
疫情之后,再遇洪灾,无疑对于逐季修复的供需端会再次带来扰动。汛情会对当前基本面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否会再次中断逐季抬升的经济动能?我们试图从历史五次洪灾以及当前汛情走向给出答案。
一、历史上五轮洪灾的经济影响如何?
1997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五次“大洪灾”,分别是1998年、2003年、2010年、2013年和2016年(图1、2):
1)1998年洪灾主要发生在长江、松花江流域,主要受灾省份有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等省,主要特征是全国主要江河流域同时爆发洪灾,且持续时间很长,期间多次反复。与另外四次洪灾相比,这次洪灾影响最大,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比重、死亡人口数和房屋倒塌数均为历年之最。
2)2003年洪灾主要发生在淮河和黄河流域,主要受灾省份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陕西等北方农业大省,所以这次洪灾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成灾面积高达20365.7千公顷,为五次洪灾最高。
3)2010年洪灾主要发生在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受灾省份主要有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这次洪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是新世纪以来最高的,经济损失也是历年以来的最高值。
4)2013年洪灾主要发生在珠江、松花江、辽河、长江流域,主要受灾省份有广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省,受灾范围呈现“最南和最北”的特征,中部的长江流域受灾情况反而相对较小。
5)2016年洪灾主要发生在长江、淮河流域,主要受灾省份有湖北、湖南、安徽等省,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都相对较小。2016年洪灾也是与年内洪灾最为相似的一次。
历次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比重在3%以下,随着经济体量以及防汛能力的提升,至2016年洪灾对全年经济影响已不足0.5%。我们判断,本轮洪灾在降水规模、影响范围、灾情应对、经济影响等维度与2016年相对最为相似。
从降水规模来看,截至7月12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达4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9%,超过2016年(395毫米)和1998年(358毫米),成为1961年以来的历史记录。
从影响范围上看,本次洪灾的主要发生在长江和淮河流域,湖北、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是主要受灾省份,与2016年洪灾一致,与1998年、2003年和2013年洪灾的影响范围相差较大。
从灾情应对来看,7月12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与2016年最高响应等级一样,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方面与2016年最为接近。
灾情影响方面,截至13日7时,洪涝灾害已造成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61.6亿元,影响相对较小,延续了此前洪涝灾害影响逐步降低的趋势。
我们认为,洪灾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集中在两个渠道:一是通过食品价格影响通胀水平,二是对建筑以及投资活动产生直接冲击。前者由供给冲击导致,后者对需求产生影响。在分析本轮汛情之前,我们基于历史五轮洪灾,从上述两个渠道来观察洪灾的实质影响有多大。
1.1.历次洪灾对通胀呈现短期扰动,影响有限
以三峡水库每年入库最大流量出现的月份作为洪灾冲击的开始时间,五次大洪灾的起始月份均为7月。而每年7至9月份CPI多因季节性上升。汛情冲击对鲜菜、肉类供给产生影响,引致CPI加速上行。此外,供给恢复通常需要2至3月时间(如鲜菜生产周期为1到3个月),所以在数据上会体现出2-3个月的滞后影响。
在过去五轮洪灾中,两轮洪灾影响有限,其余洪灾均在一个季度左右的时间对CPI产生了扰动,其中食品项CPI短期受到的冲击较为明显。大洪灾年份9月至11月份CPI环比平均值略高于正常年份约0.2个百分点(图3),8至11月CPI食品分项环比平均值比正常年份高出约0.5个百分点(图4、5),其中鲜菜价格环比比正常年份高出约3个百分点,但由于鲜菜在CPI中的比重较小,对CPI的拉动作用有限(图6、7)。
洪灾虽对CPI短期带来边际扰动,但并不构成CPI价格变化趋势的主导因素(图8)。1998年和2016年的7、8月份CPI同比延续了此前的下降趋势,而2003年、2010年和2013年的7、8月份CPI同比延续了此前的上升趋势,且没有明显的加速上升。
除了CPI之外,洪灾对PPI也有短期扰动(图9)。大洪灾年份7月PPI环比平均低于正常年份0.2个百分点,从8月份开始逐步差距逐步缩小,在9至11月份超过正常年份,其中11月份高于正常年份1.15个百分点之多,这点在2016年和2010年表现更为明显,说明洪灾对短期PPI有扰动作用。但大洪灾年份PPI环比均在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内,洪灾对PPI的影响还是相对有限(图10、11)。
1.2.历次洪灾对固定资产不构成实质影响,短期扰动在基建领域
理论上,洪灾对投资的影响渠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导致室外进行的基建与地产建设项目临时停工;第二,阻断交通运输环节,影响产业链的稳定,冲击制造业投资。而洪灾对交通、水利等设施的破坏可能促使地方政府在汛情后增加相关领域投资,形成投资回补。
从环比动能来看,受雨季以及暑期高温天气影响,每年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均会出现一定程度走弱,但在经历7月份后,8、9月份又会快速反弹。
对历次洪灾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大洪灾对投资活动的影响相对有限,有些大洪灾年份的月度投资增速甚至略高于正常时期。我们看到2010年和2016年大洪灾年份7月份投资环比增速分别比正常年份低5.5%和1.1%,而其余三个年份均高于正常年份,剔除1998年7.6%的极端值后,大洪灾年份投资环比增速仍比正常年份高出0.7%,证明洪灾对固定资产投资几乎不构成实质影响。
与通胀影响相似,洪灾仅对短期仅带来结构性的扰动。我们观察到,2016年洪灾,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在7月份突然下降,主因当月基建投资下降过快所致,7月份基建投资同比增速较6月份下降10.1个百分点,为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降幅(图15)。从这个角度来看,洪灾短期扰动集中在基建领域的可能较大(图16、17)。
总量角度外,我们从受灾省份来进一步观察投资与洪灾关系,我们发现受灾严重程度与投资下滑速度没有必然联系。
洪灾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程度还与降水量分布、水利基础设施水平和防洪能力等因素有关。2016年洪灾经济损失较大的省份有河北、湖北、安徽、福建和湖南,其中湖北、湖南和安徽三省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未见明显下滑,湖北省还有所上升,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主要受2015年6-7月份高基数的影响,仅有河北省出现明显扰动(图18)。
2016年河北省“7·19”特大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相较于南方省份,当地政府防汛工作经验明显不足,或是导致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的重要原因。
从分项角度来看,洪灾对基建投资扰动稍大,而对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基本没有显著影响(图19-图22),但对建筑业投资有明显的扰动,洪灾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三季度内。
从增加值角度看,洪灾对建筑业增加值影响有限(图23)。三季度一般是我国梅雨季节和汛期,从历次洪灾实际数据来看,该时期建筑业增加值受洪灾影响很小。1998年和2003年建筑业增加值同比三季度均处于局部高点,并未受到汛情影响,2010年、2013年和2016年主要受趋势影响逐季回落,通过建筑业增加值受洪灾冲击程度来看,洪灾对经济总量冲击非常有限,与我们之前的结论一致。
二、洪灾当前形势以及后续风险点:长江中下游最危险时期或已过去,仍需警惕汛情转移及二次冲击
本轮洪灾,从6月2日到7月15日,中央气象台累计42天发布了暴雨预警,仅在7月3日和12日短暂解除,其中从6月2日到7月2日连续31天发布暴雨预警,连续发布天数为2010年年有预警记录以来最多。
与此同时,灾害应急响应级别不断上调,6月5日,长江水旱灾害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启动,7月4日,水利部将水旱灾害防御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7月12日又提升至二级。
虽然洪水来势汹汹,但截至目前,各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数均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但防汛工作远未结束,未来1个月左右仍处于防汛关键期。
综合来看,本轮洪灾进展至今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偏多,且空间分布不均(图26、27)。从降雨量来看,6月1日以来,南方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截至7月12日,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达40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9%,超过2016年(395毫米)和1998年(358毫米),创下1961年以来的历史记录。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量远超其他地区,而6月以来江西降雨量更是较常年偏多6成,近10日来鄱阳湖流域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已超过400%,预计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高。
其次,主要水站水位超警、超保、超历史数量均创新高(图26)。6月以来,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超保,33条超历史。长江中下游干流监利水站以下全线超警,中间洞庭湖还出现过超保洪水,太湖预计未来也有超保可能性。
最后,受灾面积、受灾人数、经济损失均有所下降。虽然降雨量、水站水位等指标表明年内防汛形式严峻,但由于退田还湖政策见效、水利基础设施兴建和防汛工作经验提高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洪灾造成的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持续下降。例如,近年来武汉市大规模拆除长江沿岸房屋,改造成江堤公园,并加固加高加款江堤大坝,防洪能力大大提升。截至13日7时,洪涝灾害已经造成了全国27个省区市3873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861.6亿元。但是与前5年同期相比,受灾人口下降7.3%,因灾死亡下降51.2%,倒塌房屋数量下降69.3%,直接经济损失下降9.4%。
此外,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中国已进入“七下八上” (7月16日-8月15日)的防汛关键期。并且根据中国天气网报道,7月20日之后,北方进入主汛期,南方则流域降水较弱,有利于水位下降。因此,结合当前情况,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最危险时期或已过去。
首先,从降雨量来看,主雨带东段北抬,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汛压力暂缓(图27)。7月1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蓝色预警中,直到16日,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北部等下游地区成为暴雨重灾区。但从18日开始,主雨带东段北抬,江浙沪一带降雨量明显减少,防汛压力暂缓。
其次,三峡水库蓄水富余量充足,全流域洪灾发生概率较小(图28、29)。三峡水库的水位动态变化是判断长江中下游干流是否会发生特大洪灾的关键指标。三峡水库的水位常年在145-175米之间波动,汛期来临前水位最低,枯水期来临前水位最高。
早在6月初,三峡水库就已完成防洪腾库,为即将到来的汛期做好准备。6月8日18时,三峡水库实时水位144.93米,而截至7月14日17时,三峡水库实时水位为155.39米,距离标准蓄水位上限175米还有近20米的距离,距离坝顶185米还有近30米的距离。
也就是说,尽管长江中下游多条中小河流已发生洪涝灾害,但三峡水库依然为长江干流可能发生的洪灾留有充足富余量,因此我们判断长江中下游干流暂无严重汛情。
此轮长江中下游降雨预计持续至18日左右,但汛情远未结束,未来洪灾风险有所转移,是否发生全流域汛情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后续仍有一些风险点值得关注,洪灾走向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首先,主雨带东段北抬可能造成的黄河、海河和东北汛情。中央气象台预计,17日至21日,主雨带东段有所北抬,西段仍维持在四川盆地东部和湖北一带。因此,16日以后,主雨带将呈现东北与西南方向延伸态势,即东端的黄淮流域以及西端的重庆、四川和云南等地,而北方正式进入了“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时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雨带推移后所影响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偏低,水利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防洪压力较大。
其次,警惕8月份雨带可能回撤造成长江流域二次汛情。以1998年特大洪水为鉴,主雨带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上移至东北地区引发嫩江、松花江全流域洪水后,之后又回撤至长江流域,8月份再出现5次洪峰。本轮洪灾与1998年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梅雨季偏早偏长,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北抬过程中突然崩溃,则可能导致长江中下游出现“倒黄梅”现象,长江流域则可能出现二次汛情。
三、本轮洪灾的冲击有多大?
3.1.产业链角度:食品与建筑链条短期影响较大
从产业链角度,洪灾影响更多集中在建筑以及食品相关链条。我们结合投入产出表对两个链条进行梳理。
食品饮料链条中更多相关行业集中于农产品、畜牧产品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短期相关产品或由于供给问题带来价格提升,非洪灾地区以及龙头企业优势有望短期提升。
此外,我们从产业链传导可以看到,短期影响行业更多集中在建筑活动相关,从行业传导来看,上游核心行业包含如木材及木材加工、金属与非金属制品、黑色冶炼等。从对上游的拉动程度来看,对于金属冶炼和金属制品行业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我们进一步观察建筑链条细分行业上游,房屋建筑、土木工程建筑的上游行业中我们看到,钢压延成品、石膏与水泥以及金属制品相对投入集中,短期上述行业或受到一定冲击。但土木工程建筑(基建相关)产值比重占整个建筑链条比例不到三成,因此对于建筑活动的整体冲击会相对有限。同时,我们认为部分受灾省份在后续会针对水利、交运等领域基建加大投资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因此土木工程建筑相关链条在汛情过后或迎来景气度的再度提升,相关上游行业也将受到推动。
3.2.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基建单季受损0.5个点,全年11%增速不改
首先,本轮洪灾对投资或将造成短期扰动,但不改变投资加速修复趋势(图32、33)。
本轮汛情来临前,各地生产投资处于疫情基本稳定后的加速修复阶段。表征实体经济下游需求的水泥、挖掘机产量,以及发电量、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等数据均在4月迎来拐点,特别是挖掘机产量在4、5两月分别暴增49.5%和82.3%,复苏态势已经确立,抗击外部冲击的韧性较强。
但需警惕洪灾对投资的短期扰动,例如,6月建筑业PMI虽然仍在59%左右的高景气区间,具有领先意义的业务活动预期PMI达到67.8%,为201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较5月份整体回落1个百分点,投入品和销售价格以及从业人员等分项均出现下降。
其次,受灾省份2020年重大工程投资计划占比较小,料难以对全国总投资产生很大影响(图34)。虽然洪灾对下半年投资与生产活动不会造成显著冲击,但短期内可能影响受灾省份重大项目投资进度。但从各省公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计划投资额来看,受灾较严重的江西、湖南、湖北投资额较小,占整体投资额比重大约为7.7%,比例相对有限。因此,我们认为洪灾对基建投资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最后,洪灾或促使地方政府后续加大水利项目“补短板”投资(表1)。一般来说,每年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确定,不会轻易变动,因此洪灾难以对下半年基建投资规模产生实质影响。但在来年政府预算编制过程中,会将上一年度洪灾所暴露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考虑进去,出现所谓“补短板”性质的工程投资。
表1 :重大洪灾过后地方政府水利工程“补短板”相关措施
年份 | 省份 | 相关措施 |
2017 | 湖北 |
1.集中力量解决洪涝灾害中暴露的突出短板,开工建设海绵城市80平方公里、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全面启动五大湖泊堤防加固、14条重要支流治理、重点易涝区域排涝能力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1321座病险水库加固工程。 2. 湖北实施“补短板”十大重点工程,3年投入超5000亿元 |
2017 | 湖南 | 推进涔天河水库扩建、莽山水库等项目,力争黄盖湖防洪治理工程开工,抓好洞庭湖重要堤防加固维修工程 |
2017 | 江西 | 深入实施灾后水利薄弱环节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四方井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项目 |
2017 | 福建 | 抓好新一批市政线网“六千工程”,新改扩建城市道路、雨水管网、污水管网、供水管网和绿道各1500公里、燃气管网1000公里,开工建设地下管廊100公里 |
2014 | 广东 | 抓好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完成300宗一般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50宗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现珠三角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和治理的比例不低于15%、粤东西北地区不低于10%的目标。 |
2014 | 辽宁 | 改造建设供水管网700公里、污水管网550公里、排水管网400公里、燃气老旧管网550公里 |
2011 | 四川 | 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亭子口、小井沟、白岩滩等30座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武引二期、毗河供水一期、开茂水库等10座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向家坝灌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已成灌区续建配套,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江河堤防、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微水利设施建设。 |
2011 | 江西 | 全面修复水毁水利工程,突出抓好唱凯堤、中潢圩等9条重点圩堤和24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赣抚平原、鄱湖、潦河等1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农田灌溉“润田工程”,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294万亩。加快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基本建成山口岩、伦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加快推进蓄滞洪安全建设工程,抓紧做好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做好白梅水利枢纽工程的推进工作。 |
2011 | 湖北 | 围绕“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建设湖北水利“四大体系”。着力抓好防洪薄弱环节整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突出抓好全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
资料来源:各省级政府门户网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我们分别按照乐观、中性和悲观三种情形假设分析,预测洪灾对基建投资的冲击。
情形一:在乐观情形下,假设主雨带北抬后强度减弱,对华北、东北未造成严重灾害,则洪灾在7月份便能得到控制,对基建投资的影响仅限于7月,且8、9月份加快恢复投资进度形成投资回补,则冲击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减少0.3个百分点;
情形二:在中性情形下,假设主雨带北抬后给华北、东北地区带来较严重汛情,则洪灾在8月份才能得到控制,对基建投资的冲击集中在7、8月份,9月份回补,则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减少0.5个百分点;
情形三:在悲观情形下,假设主雨带北抬后又在8月中旬出现回撤,形成“倒黄梅”,则洪灾的影响可能持续到9月份,导致三季度基建投资同比增速减少1.2个百分点。
3.3.对通胀的影响:CPI短期小幅回升,PPI上行动能延缓
根据历史经验,洪涝中长期(1年以上)影响有限,但是在短期内,7-8月发生的洪灾会助推7、8月的物价,而由于CPI是滞后变量,因此,甚至有些年份9、10月的价格亦受影响。
6月, CPI超预期回升,引起市场对通胀风险的再次担忧,这与突发的洪灾冲击食品供给端、北京新发地疫情影响进口均有关。汛情首先作用于菜价、猪价,引致6月食品CPI上涨,进而带动CPI超预期回升(图35、36)。
CPI方面,洪灾致使蔬菜、猪肉齐上涨,助推食品价格短期冲高(图37、38)。蔬菜价格方面,洪灾冲击蔬菜供给面,灾区大量农田成为分洪区,引起供求失衡。目前鲜菜价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图37),并且继续走高。但鲜菜价格对价格影响有限,原因可能有:第一,蔬菜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比较小;第二,蔬菜价格生产周期短(6-8个月),涨幅有限,且当前蔬菜价格的上行斜率已经趋缓。
猪肉价格方面,由于猪周期修复延迟,短期助推CPI转降为升。当前洪灾已直接助推6月猪价的直线上行,猪价和食品CPI的走势高度一致。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至两月,猪价可能源于各方面因素扰动攀升至50元/公斤的高位:
首先,夏季本来高温多雨,猪价在6-8月存在季节性上涨;
其次,2019年非洲猪瘟冲击影响尚未完全消化,虽然上半年产能逐步恢复,但恢复速度并不快;
第三,疫情严重冲击下游需求,猪价自3月以来逐月下行,不少养殖户恐慌性出栏去产能,因此,经过3个月的产能去化,6-8月产能亦不高;另外,洪水冲击猪场,猪瘟存在二次抬头风险,出栏再受打击。四川、两广这些主要的生猪产能地区,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最后,洪水影响生猪调运,加剧生猪调运难度。但是从中长期看,猪价仍然受猪周期、供需主导,而极端天气会放大季节性因素,延迟猪周期的修复,但并不会改变猪价轨迹。
粮食价格方面,洪水可能引起夏粮减产,另外,洪灾通过饲料短期对猪肉价格带来进一步扰动。首先,洪水褪去后,粮食可以补种;第二,水利公用设施的健全使得近年粮食因洪灾而减产的概率不大;第三,粮食作为战略物资,我国粮食占有量为470公斤以上,在各地都会有储备粮库,库存充足,并且价格也会受到一定的管制,大幅涨价不会出现。
PPI方面:洪涝影响需求端,短期工业品价格回升放缓。近期,钢铁、水泥价格出现小幅下降(图39),一方面是淡季因素,另一方也说明恶劣天气影响了基建、地产投资,进而影响了水泥需求。但我们认为复工是主线,洪涝冲击仅仅是阶段性,8月7号立秋过后,需求有望反弹,PPI持续回升,企业盈利修复(图40)。
展望下一阶段,我们认为,通胀不是风险,内需回升仍需政策支撑。CPI短期内大概率受洪灾扰动而涨价,但中长期,即未来四个季度下降趋势不变。下半年CPI整体不高。这主因去年下半年的高基数效应(图41),以及猪价没有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从猪周期角度来看,我们发现,目前我国生猪存栏已经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连续5个月修复性增长,7月以后猪肉市场的供应将逐步放量(图42);并且,我国猪肉虽然受到北京新发地疫情影响,进口短暂回落,但总体上,预计全年进口将比2019年多增100万吨以上(图43)。此外,目前猪肉价格已经处在本轮猪周期的下行通道中,猪周期见顶回落,生猪价格短期受到扰动,从5月的29元/公斤上涨至7月的36元/公斤,但同比仍在下降,指示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下降空间仍然较大(图44、45)。
同样,中长期菜价亦无需过虑。即便蔬菜深受洪涝之害,短期扰动比猪肉更加明显;然而,一方面蔬菜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较小,另一方面,本次极端天气造成的菜价供应紧张大概率为短期波动,汛期过后影响消退,中长期同样不构成涨价风险。
基于对当前汛情的评估,我们给出三种情景分析:由于8月中旬立秋,我们预期7月下旬还有洪峰,但立秋过后,8月份大概率会恢复正常。因此,我们预计7月猪价再次走高,8月迎来全年拐点,在正常情形下,未来一年,CPI大概率不会破3%,只有当洪灾极为恶劣,远超市场预期,CPI在8月的高点可能会达3.1%(图46)。
具体而言,通常,生猪价格按照季节性在夏季小幅上升。当前由于洪灾,生猪价格已经从6月初的29元/公斤上涨至7月初的36元/公斤,带动CPI小幅回升至2.5%。继而,我们假设:
1)情景一:在乐观情况下,洪灾在7月内就会得到控制,生猪价格在7、8月温和上涨至37元/公斤、39元/公斤,之后生猪存栏按照猪周期的进程供应不断恢复,2021年平均价格为25元/公斤;
2)情景二:在中性假设下,洪灾在8月内得到控制,短期扰动的影响持续到9月,7、8、9月分别上涨至38元/公斤、40元/公斤、41元/公斤;中长期洪灾影响消退,2021年平均价格为25元/公斤;
3)情景三:在悲观假设下,洪灾超预期,延续到三季度初,短期扰动的影响再滞后1月,持续到10月,7、8、9、10月分别上涨至40元/公斤、41元/公斤、42元/公斤,43元/公斤;同时,这种情景下,我们假设中长期洪灾也有一定影响,2021年平均价格为27元/公斤;
因此,在未来四个季度(2020H2-2021H1),若洪涝灾害影响相对有限,我们认为2021年生猪价格的下行走势并不会被破坏,猪价在2021年平均大概率为25元/公斤的结果,即便生猪价格达到27元/公斤,预计的CPI也维持在2%以下,整体CPI风险依旧可控,暂不会成为政策掣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