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困局

诗与星空
格力电器暴露了最大的弱点:产品线过于单一,尤其是在市场形势不佳的情况下。从已经公布的一季报来看,格力电器的营收甚至不足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同期营收的一半,这样的产品结构已经严重束缚了公司的发展,制约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本文来源:诗与星空 (ID:SingingUnderStars),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7月14日晚间,格力电器(000651.SZ)发布了上半年业绩预报。由于疫情的影响,预计2020年1-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63亿元至72亿元,同比上年下降48%至54%。

最近格力电器的各种消息应接不暇,而这份糟糕的业绩预报,更是反映出格力电器走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在董事长董明珠直播带货后接受采访时,她就针对业绩向投资者提前打了预防针:“我们在一季度也是损失比较大,我们损失了300多亿元的销售,按照我们原来的预期目标,2020年整体来说现在已经少了300多亿元”。

超高的成长性往往会隐藏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当公司发展缓慢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不仅仅是业绩出现了问题,综合对比公司近年来的财务数据,疑点也越来越多。

一、2005亿元营收,强弩之末

2019年,格力电器营收2005亿元,和上年同期的2000亿元营收额相比,几乎是原地踏步。同行美的集团(000333.SZ)、海尔智家(600690.SH)的营收都有200亿元左右的增幅,格力已经掉队了。

而在2018年年底,董明珠喊出了5年后营收突破6000亿元的口号。从2019年年报和2020年半年报业绩来看,和这一目标相去甚远。

成立于1989年的格力电器,经过30年的发展,如今站在了分水岭:在空调领域,公司已经独霸天下,而且早已走出国门,具有较高的全球市占率;其余领域,格力还是“小学生”,无论是小家电,还是新兴的智能装备业务,都还没有太强的竞争力。

作为曾经的家电双雄,格力和美的十年前业绩差不多。而如今美的集团的产品线全面开花,更是跨国并购了库卡集团,其抗风险能力远超格力。

随着地产行业的降温,以及城市化的放缓,格力越来越接近空调行业的天花板。别说6000亿元了,这么下去2023年能否保住2000亿元都是未知数。

二、神秘的经销商联盟

从已经公布的财报看,虽然业绩成长性不佳,好在格力电器的现金流依旧靓丽,公司赚钱能力还在。

但也从侧面说明公司和经销商的关系比较紧密,经销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格力利润、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Wind显示,除去港股通外,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是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这其实是一家由格力经销商合资成立的投资公司,是董明珠的坚强后盾。

正是由于这个强大的经销商联盟的存在,多年来,格力的业绩也饱受质疑,因为公司的销售对象并非最终消费者,而是经销商。如果经销商在公司效益比较差的时候多囤一些货,就能让公司当年的业绩好看一点。

如何判断公司是否真的这么操作?收现比可以很好地展示出来。

经营性现金流入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被称作收现比。理想状态下,卖出一块钱的货,收到一块钱现金,收现比就是100%。收现比越高,说明公司卖出的货能收到的现金越多,这个指标可以说明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与之对应的,收现比越低,应收账款则越多,坏账风险越大,同时因为资金周转不佳,公司可能会有较大额的贷款,有很重的利息支出。

十年来,格力电器的收现比大致相同,除了2015年。2015年格力电器的收现比甚至大于100%。

对于一家经营模式没有太大变化的企业来说,收现比的异常剧烈变化,预示着公司做了一些小动作。比如,代理商预付款增加,或者对上游供应商拖欠更多欠款。

从收现比趋势图来看,2019年的收现比也出现了轻微的异常,显示出经销商面临的压力比较大。

7月以来,公司连续发布多次减持公告,减持方正是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截至目前,持股比例已经从8.91%下降到8.2%。或许,这意味着资金链重压之下,经销商联盟意见没有达成一致?

三、缺钱的证据

家电行业是高资金周转行业,畅销产品很容易成为“现金奶牛”。比如美的集团,资金充裕,以2020年一季报为例,账面有785亿元现金的同时,还有600多亿元结构性存款(较高收益的一种存款,类似理财产品)计入其他流动资产。

在同行们大把现金进行跨境并购的时候,格力电器的账面却时不时暴露出“捉襟见肘”的迹象。

同样以2020年一季报为例,格力电器账面现金1217亿元,似乎非常充裕,但公司短期借款高达206亿元。更难以理解的是,应收款项融资119亿元。通过核对历年年报,发现公司用于融资的应收款项为应收票据。

格力电器的票据均为银行票据,到期后银行会无条件兑付,期限通常6个月以内,风险极低,几乎等效于银行存款。也就是说,公司收到的银行票据都进行了融资,说明公司的资金周转比较紧张,连到期都等不到了。应收款项融资是有成本的,公司2019年全年利息支出15.98亿元,接近美的集团的一倍。

美的集团也有类似应收款项融资的操作,但金额相对来说非常小,只有30亿元左右。

应收款项融资项目过高,体现了公司资金比较紧张的现状。

四、多元化转型的困境

任何行业的龙头企业,在面对市场天花板的时候,都有多元化转型的需要。一方面是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大规模;另一方面也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需求,没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在A股往往不会受到追捧。

如果认真拆解美的的年报会发现,假如剥离掉库卡机器人的营收,其营收也是原地踏步的,比格力好不了多少。所以,把握住好的投资机会,对于公司的营收规模的扩大至关重要。

在美的、海尔通过大规模并购进行多元化转型的同时,格力也在做多元化转型的努力。

2010年,格力注册了“大松”品牌,尝试在高端小家电寻找突破;2015年,格力发布格力手机,后来成了供应商和员工内购专用机;2018年,董明珠因为收购银隆在股东大会上发火;2019年,在资本运作方面动作频频,参与收购安世集团,董明珠亲自注资成立格力电商公司,认购三安光电(600703.SH)20亿股……

可惜的是,这些广撒网的投资,目前仍没有回馈到账面上来;甚至从披露的财务信息看,相当一部分投资有泡汤的嫌疑。

结合公司2019年年报,应收款项融资中,有相当一部分(年报为8.67亿元)来自银隆新能源。年报显示,格力电器向银隆等关联方企业的销售额达到了3.2亿元,产品以智能装备和大巴空调为主。和上年同期26亿元的关联交易额相比,银隆新能源等关联方的采购额大幅缩水,似乎也显现出董明珠个人投资的银隆新能源并不成功。

和巨头同行相比,公司的几乎所有投资都不算成功。2019年,公司的投资收益中,来自联营公司的收益为-2098万元,意味着公司的参股公司整体亏损。

长期以来,格力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掌握核心科技”,公司很多核心技术主要依赖自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说明格力在行业合作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2018年以前,格力极少并购、参股其他公司。迫于营收规模的压力,2018年才开始把触角伸向新能源,但股东大会并未通过收购银隆新能源的决议。

之后格力开始转换风格,尝试参股半导体、新能源等先进科技的公司。只是似乎有些后知后觉,这些投资距离变现还有比较长的距离。

最典型的对比是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带来250多亿元营收的时候,格力在自研机器人生产线。虽然最终也成功了,但格力的机器人销售额只有21亿元左右,不及对手的十分之一,营收主要来自关联方,和2018年相比,2019年的智能装备营收甚至还下滑了十多亿元。

当然,格力的投资并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比如对银隆新能源的投资,如果后者能够经营改善的话,会从格力采购大量的智能装备,从而带来一定的销售额。

在投资三安光电时,格力的公告中显示,有助于公司中央空调、智能装备、精密模具、光伏及储能等板块打入半导体制造行业。

由此可见,格力并未忘记初心,为实现6000亿元的营收目标还在努力,不过很显然不完全依赖空调业务,而是通过智能装备等新兴产品线来实现。

因为疫情的原因,上半年的家电行业尤其是空调行业,受到的打击非常大。董明珠通过各种直播活动来为产品引流,但无奈市场环境极端残酷。

目前的格力电器暴露了最大的弱点:产品线过于单一,尤其是在市场形势不佳的情况下。从已经公布的一季报来看,格力电器的营收甚至不足美的集团、海尔智家同期营收的一半,这样的产品结构已经严重束缚了公司的发展,制约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作为国产民族品牌的佼佼者,期待格力能够重整旗鼓,在多元化转型过程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模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