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暴涨后的冷思考,这杯奶真的香吗?

港股挖掘机
随着近日暴涨,当前或许不是投资原奶企业的最佳时机,然而,放眼未来,这个行业的根本性改善才刚刚已开始。随着上游巨头对下游的收购,原奶企业的周期性痛点将被解决。

这是一篇你看完之后会想饮一杯浓郁醇香的牛奶的分析。

中地乳业8月3日股价暴涨一度155%,创历史新高之后,8月4日盘中一度拉涨超36%,随后涨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盘,其股价上涨2.36%,报于1.3港元,最新总市值为28.26亿港元。

同时,中国圣牧的股价也连翻大涨了——8月3日中国圣牧股价暴力拉涨至60%,8月4日其股价再度攀升了33.85%。

原奶龙头股价双双走红之际,主要原因还是归功于乳业双雄的加码动作。

日前,伊利股份发布公告表示,全资子公司金港控股以自有资金认购中地乳业截止本公告日已发行股本约19.9%的定向增发股票,认购数量约4.3亿股,认购价格为每股0.47港元,认购总价为约2亿港元。认购完成后,金港控股将持有中地乳业已发行股本的比例约为16.6%,成为其主要股东。

不久前,也就是在7月27日,蒙牛乳业也发布公告指出,公司以每股0.33港元的价格认购中国圣牧11.97亿股股份,中国圣牧于7月28日收到认购款3.95亿港元。本次增持完成后,公司合计持有中国圣牧14.67亿股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17.8%,并将成为中国圣牧单一最大股东。

双方的争抢原料奶市场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让原料奶在业界“C位出道”了。

寒冬期有多惨?倒奶杀牛喂猪,猪嫌难消化

乳业是周期性行业。所谓周期性行业,那自然有吃肉的时候,也有挨打的时候。

不过乳业的周期变化,跟别的行业还不太一样,而是叠加过大量的公共卫生事件。

2013年,国内原奶收购价格进入快速上涨阶段。

原奶收购是啥呢?原奶就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没经过加工的奶。蒙牛、伊利,这种乳企,会去牧场收购原奶,然后经过加工,才是我们平时喝的牛奶。

2013年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家知道,是全球性的口蹄疫,牧场遭殃。同时,新西兰遭遇了至少30年不遇的干旱。新西兰大家知道,是世界上重要的优质奶源地嘛。

这就导致咱们国家“奶荒”。然后,国内奶牛养殖企业纷纷扩张,增加牛群。

结果是啥呢?“奶荒”扩成了“奶剩”。

自2014年到2018年12月,我国的原奶市场步入明显下行周期,奶价大幅下滑。其中,2015年,农业部的数据一度跌至3.4元/公斤,但实际在很多主产区,收奶价格甚至跌至2.5-2.6元/公斤。

有多惨?行业出现咱们历史书上讲的,倒奶。倒奶还不够,杀牛。

之后的3年中,国内奶价虽然连续三次反弹,但大多浅尝辄止,很快又跌出新低,而这也导致国内牧场大面积亏损。

(数据来源:方正证券)

这几年有多夸张?

连猪都不想喝牛奶了。

上行期有多爽?“自2016年以来形势最好的一年”

转机出现在2018年底。经过一轮调整,国内奶牛存栏数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导致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于是,2018年12月开始,原奶价格突破前期旺季高点,而后在2019年淡季价格也没有明显下降,进而促使奶价波动中枢上了一个新台阶——2019年原奶平均价格为3.65元/公斤,同比上涨5.38%。

我国乳制品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在2005年达到千亿规模之后迅速扩容,其后十年间复合增长率达13.91%。而由于经历过一段奶价下行周期,2015-2019年行业的增速已转向个位数增长,2019年乳制品市场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

中地乳业在2019年财报中坦言称——“这是自2016年以来形势最好的一年”。

随着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习惯逐渐培养,我国乳制品行业规模还将有望继续增长。据欧睿预测,未来五年我国乳制品市场仍然将稳步发展,至2024年乳制品市场零售额或将突破5500亿元。

(数据来源:渤海证券)

疫情是一把双刃剑:

2020年年初的疫情给奶业恢复带来了影响,根据中国奶业协会披露的市场调查情况显示:截至2月7日,13个省份出现倒奶,半数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出现饲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厂开始喷粉(喷成奶粉,易于储藏),企业销售同比下降。

但另一方面,疫情或许加强了公众对喝牛奶的重视,毕竟“硬核医生”张文宏所言的“多喝牛奶,可以提高免疫力”这一醒世名言再次让大众认识到牛奶的重要性。

据《2020中国奶商指数报告》中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众对均衡营养、提升免疫力非常关注,超过96%的公众认为乳制品对提升免疫力作用很大,近50%的公众增加了乳品摄入的种类,并坚持每天足量喝奶。

从人均消费量来看,2018年,我国人均消费量为17.44千克,同期美国的人均消费量为84.85千克,是我国的4.87倍。

不看好国内乳业消费的一个理由是,东亚人普遍乳糖不耐受。

不过,我们近邻日本人均消费量为38.65,同样是中国的2.22倍。换言之,我国的乳制品行业规模未触及天花板。

当然,如何让中国人喝,涉及到长久的传统饮食方式、生活方式改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简单对标其他国家。

得奶源者得天下

采用巴氏杀菌工艺的低温奶将成为细分赛道成长性最高的板块。

一直以来,牛奶是饮用奶市场的顶梁柱,拿下66.43%的零售额。前期,牛奶主要是通过常温奶打江山,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在消费升级的影响下,低温奶便以迅雷之势走红了——其未来五年其复合增长率或达到8.90%,是乳制品行业当中最具成长性的细分品类。

由于低温奶,营养成分相对更高,保质短且需要低温储存,所以上游奶源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资料来源:渤海证券)

于是,秉承着“得奶源者得天下”的这一理念,近两年龙头乳企开始掀起了“奶源争夺战”,目前几家大型牧业上市公司多“名花有主”。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目前上市的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包括现代牧业、中国圣牧、中地乳业、原生态牧业、西部牧业(SH:300106)、赛科星(股转系统,俗称的四板)等,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被蒙牛收入囊中,赛科星被揽入伊利麾下,中地乳业此前一直主要供应伊利、蒙牛,原生态牧业和飞鹤深度绑定,只剩背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西部牧业还在独立运营。

而如今,从伊利、蒙牛再度加码的动作来看,可想而知当前的原奶乳企是有多香了。

周期的”天花板“到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国内的乳业,是不是已经到了繁荣周期的“天花板”了?

我们认为,蒙牛、伊利等上游大品牌对下游原奶企业的收购,实际上解决了原奶企业的周期性痛点。

所谓周期性行业,经营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需求与价格同涨,投资同步增长;

第二个阶段:市场开始饱和;

第三个阶段:进入衰退期;

第四个阶段:低谷期。

通常,投资周期股,建议在在行业的低谷买入在顶点卖出;或者在市盈率高点买入,低点卖出。

而目前,国内的原奶乳企,显然进入了需求与价格同涨,投资同步增长阶段,

此外,经过长期的亏损、盈利能力薄弱,现在的原奶乳企们纷纷赚钱了,体现在财务报表里,就是市盈率已经从高点进入了低点。例如:

中地乳业2016年市盈率最高为19倍,2017年最高市盈率为148倍,2018年最高市盈率为25倍,2019年最高市盈率为11倍。经过近日的暴涨,当前市盈率24倍左右。

中国圣牧2016年市盈率最高为22倍,2017和2018年为亏损状态,2019年扭亏为盈,市盈率最高为100倍。经过近日的暴涨,当前市盈率为177倍左右。

但目前,随着上游巨头对下游的收购,原奶企业的周期性痛点将被解决。

原奶企业,一度存在三大痛点:

1、产业链的弱势。

一直以来,原奶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弱势。下游乳企由于规模大、集中度高,因此掌握着话语权和定价权,上游原奶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2、难以平滑周期波动。

奶业生产和消费也有淡旺季,因此原本原奶企业的销售并不算稳定,为了消化多余的原奶,大多数原奶企业不得不生产成品并在市场销售,但下游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原奶企业本身的品牌、渠道和营销并非强项,导致近几年原奶企业巨亏。

3、面临输入性过剩。

国内外奶牛养殖的土地、饲料、人工等成本,以及养殖模式的差异,导致国内原奶成本与国外相比存在先天劣势,双方并无法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此在海外原奶价格较低时,就会对国内原奶产生替代,带来输入性过剩。

而今,巨头纷纷”跑马圈地“,原奶企业与上游企业深度捆绑,无疑销售能得到保障,能专注于养殖、提升效率;平滑周期。

事实上,根据中信证券年初的研究报告,原奶的市场供给,依然处于偏紧的状态。

存栏方面:2018H2 开 始,多家牧场逐步规划扩产,如现代牧业开始规划新建万头牧场,预计未来每年存栏量增 加 6000-7000 头;

乐源牧业在河北威县再建万头牧场;骏华农牧启动新建 1 个 3000-5000 头规模的标准化牧场等。

单产方面: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行业奶牛单产不断提升,已从 2015 年的 6 吨/头提升到 2018 年的 7.4 吨/头。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全国生鲜乳产量指数,2019 年 1-9 月原奶产量同增约 5%。

中信证券预期原奶供给将持续提升,但考虑到新牧场建成并投入以及奶牛成熟产奶需要一定时间,判断增速会缓步提升,短期供给缺口仍然存在。

同时,奶价上涨趋势或持续,但增速或将放缓。

2019年,全年原奶均价3.65元/公斤、同比增长5%,第四季度奶价3.81元/公斤、同比增长 7%,呈现加速增长趋势,主要系需求稳健增长,但中小产能仍在退出,供给增速持平略增,供需缺口拉大,因此奶价加速上涨。

中信证券认为,2020年需求维持低个位数增长,供给温和提升,预计2020H2供给增速超过需求增速,供需缺口开始缩小。2020年奶价仍将维持上涨趋势,下半年涨幅望有所放缓。

随着近日暴涨,当前或许不是投资原奶企业的最佳时机,然而,放眼未来,这个行业的根本性改善才刚刚已开始。

本文来源:港股挖掘机 (ID:HKSTOCKS-007),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