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数据来了!央行7月没有买入国债

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一锤定音:7月末“央行对政府债权”科目余额为1.52万亿,与上月末持平。这意味着,央行7月并未入场购买任何国债。

早在财政部抗疫特别国债正式发行前,市场就对这笔国债怎么发、谁来买,央行买不买、该不该买广泛热议。7月随着特别国债密集发行,一笔中债托管数据的大幅增加再度将此类讨论推至高潮,许多分析人士纷纷猜测:这是央行入场购买国债了?

今天央行公布的资产负债表一锤定音:7月末“央行对政府债权”科目余额为1.52万亿,与上月末持平。这意味着,央行7月并未入场购买任何国债。

“对政府债权”即央行持有的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指央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普通国债和特别国债。目前对政府债权主要包括央行持有的特别国债。

2007年,财政部分别于8月、12月发行特别国债为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注资,央行以外汇占款购买,对政府债权规模迅速扩张至1.5万亿元左右,随后基本保持不变。

此前“其他”条目大幅增持国债,引发市场猜测

7月特别国债密集发行。30日,随着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四期)第四次续发行完成招标,一个半月内,今年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全部完成发行。

在这一背景下,中债登近日公布的一笔债券托管数据激增,引发市场对中国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的猜测。

中债登公布的7月债券托管数据显示,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其他类型机构持有的国债规模大幅增长1964.9亿,至1.79万亿,远超历史水平。

中债登并没有明确列示是哪类机构增加持仓,但鉴于央行包含在“其他类型机构”之中,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就曾表示,很可能是央行在增持国债。

据悉,2018年底中债登将特殊结算成员项目进行了拆分,政策性银行单独列出,也新增了“其它”类机构,后者可能包括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央国债公司和中证登公司等机构。

当时明明认为,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提货币与财政协同,明确提出要促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而除了短期限的流动性投放外,促进政府债券顺利发放的另一方法、也是更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央行直接入场购买国债。

根据《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权。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其中之一即为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换言之,央行不能在一级市场认购国债,但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

明明表示,从央行本身购买国债的动机上看,倾向于认为存在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的可能:

货币政策需要配合财政政策、促进政府债券顺利发行的目标,而在流动性紧平衡的环境下,财政、市场对货币政策出手支持政府债券发行也有一定的诉求。此外,历史上央行购买特别国债也较为常见,且其他条目绝大部分都是央行所持有的国债。

央行购买特别国债被证伪

如今,随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披露,证明央行“对政府债券”并未发生变化,官方数据打消了市场此前的种种猜测,央行入场购买国债的传闻也被证伪。

事实上,此前亦有中债登人士对媒体表示,央行自行下场购买国债的概率不是很大:

这次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和之前几次有所不同,完全是市场化发行的。有‘搞套路’惯例的特别国债都没搞套路,再加上前期市场争议本来就很大,我觉得央行自己偷偷下场买国债的概率不是很大。从市场必要性上来看也不够充分。

澳新银行经济学家邢兆鹏此前分析称,“其他”类投资者增持国债可能不是中国央行在购买,而是境外央行通过货币互换协议等,由人民银行代理其购买在岸债券导致。这样的购买不会影响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但同样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在近期有关央行进入二级市场购买特别国债的讨论升温前,“赤字货币化”议题也曾引起广泛讨论,一些建议认为应该修改人民银行法,允许央行在一级市场认购国债。

当时,多数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在中国实施财政赤字货币化既没有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

他表示,“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让央行来背债,那么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也会出问题。并且,凭借庞大的国有资产规模,中国政府的偿付能力毋庸置疑,提高中央政府杠杆率仍有空间。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对此表示,欧美国家财政、货币政策都没有空间,所以直接认购国债。但中国宏观政策还有空间,而且私人部门、政府部门都有消费、投资的意愿,因此没有必要通过赤字货币化的方式融资,相关条款也不可能修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