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估值3.6万亿,陆金所值多少钱?平安获益多少?

中泰证券
陆金所上市后,平安合理每股股价约为96.06元,较当前价格有15%的上涨空间。

蚂蚁集团本周开展上市前推介,两家承销商瑞信及摩根士丹利给予的估值分别为3800亿至4610亿美元(约2.96万亿港元至3.6万亿港元),以及3330亿至4570亿美元(约2.6万亿港元至3.56万亿港元)。

两家投行给出的估值区间上沿高达3.6万亿港元,比此前传出估值目标2800亿美元高出至少33%,着实羡煞众人。

同样是本周,中国另一家金融巨头陆金所也更新招股书披露,其赴美IPO发行定价区间为11.5至13.5美元/ADS,拟发行ADS共1.75亿股(不含超额配售权),相应融资规模为20.13亿至23.63亿美元。

按发行区间的中间价12.5美元发行,陆金所的市值将达到310亿美元左右, 约为蚂蚁集团的十分之一。考虑上市后股价可能的上涨,陆金所最后的市值可能要高于该水平。

陆金所:与蚂蚁同为头部

虽然规模远远不及,但陆金所依然和蚂蚁同为非传统金融机构中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的最头部机构,根据奥玮咨询的报告:

1、在零售信贷业务上,2020年6月末蚂蚁集团和陆金所以21536亿元和5194亿元的余额位列非传统金融机构该业务领域第一和第二位,份额分别为49.8%和12%;

2、在财富管理业务(剔除货币基金),2020年6月末蚂蚁集团和陆金所分别以18834亿元和3584亿元的月位列非传统金融机构该业务领域第一和第三位,份额分别为 47.3%和9%;

陆金所与蚂蚁的四大不同

虽然陆金所和蚂蚁集团主营的业务类似,但实质上存在诸多区别,各自是其细分领域的大龙头。据中泰证券:

1、流量来源不同:陆金所较为依赖平安寿险代理人的推荐

蚂蚁集团的信贷业务流量主要来自于支付宝这一支付工具,两者在同一个公司实体,当然支付宝的流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阿里集团的淘宝和天猫平台。我们假设花呗和借呗件均分别为2000元和1万元,则对应花呗和借呗实际使用用户数量分别为4亿人和9000万人,在当前7.1亿支付宝年活跃用户的渗透率为56.3%和12.7%;

在零售信贷业务上,陆金所的流量分成三部分,除了5.6万的自有线下队伍,4万人线上和电销队伍以及和部分第三方合作机构之外,最主要的引流是来自于平安集团,2020上半年新增贷款中有36.9%来自于平安集团。我们预估平安集团的引流主要来自于寿险代理人,考虑到大额的件均借贷规模以及较严的风控,实际成功推荐客户的代理人占平安寿险总体代理人的比重在5%-10%;因此近两年寿险代理人的下降趋势(代理人规模从2018年的142万人下降到2020年中报的115万)可能对陆金所的引流产生不利影响。

陆金所的财富管理业务同样依赖平安集团的导流。首先,当前1260万活跃投资者中来自于平安生态的有440万,占比由2017年的21.3%提高到2020年6月末的34.9%,其次当前平安导流客户的财富管理资产余额为1423亿元,占当前合规产品余额的43.6%,再次由于平安集团的客户大多是中产和富裕人群,其人均财富管理余额高于其他渠道引流,以2020年6月末为例,平安生态,线上直销和其他转介绍客户的客均财富管理资产规模(AUM)分别为32228元,30387元和12658元。

2、目标客群不同:陆金所客户边际需求更多信贷vs蚂蚁个人客户为主

陆金所消费信贷客户以小微商户为主,2020年年中5194亿信贷余额中来自于小微商户的余额达到3583亿元,占比69%,而蚂蚁的消费信贷中小微商户信贷余额虽然高达4217亿元,但占其总信贷规模的比重仅为19.6%,个人消费信贷的比重则高达80.4%,因此更聚焦个人消费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蚂蚁集团通过网上银行做的小微商户业务,其客户本身就在阿里的生态圈里,比如根据商户流水对淘宝店主进行纯线上放款,而陆金所的小微商户并不必然在平安的生态体系里,而是依赖寿险代理人个人的关系触达;

根据招股说明书,截止2020年6月末,陆金所1340万的累计零售信贷借款者中有470万客户尚在陆金所有存量信贷,2020上半年新的借贷者平均年龄39岁,46%是女性,92%有信用卡,47%有寿险保单,57%有居住房产,但有57%的客户当前没有无抵押银行贷款。上半年新增无抵押的零售信贷中59%自于小微商户,有抵押零售信贷的借款者几乎都是小微商户;

考虑到陆金所无抵押信贷29%和有抵押信贷17%的高借贷成本,我们判断其客户主要还是在其他渠道授信不足,边际上需要更多借款的客群,和银行以及蚂蚁的客群完全不同;

3、产品特性不同:陆金所大额长期高价VS蚂蚁小额短期普惠

由于陆金所的主要目标客群是边际需要更多信贷的小微企业主,资金用途和蚂蚁的个人客户有明显的差别:

1) 在件均规模上,陆金所上半年新发放无抵押信贷的件均是14.65万元,有抵押合同件均是42.3万元,而蚂蚁微贷的件均在5000元左右;财富管理业务也是类同,陆金所活跃投资者人均AUM2.9万元,大幅高于蚂蚁8000元的人均AUM;

2)在久期上,陆金所贷款的名义久期在3年左右,平台收入在合同期限内分摊确认,根据陆金所的披露,2020下半年,2021年,2022年和2023上半年平台收入确认比例分别为37.9%,44.2%,16.2%和1.7%。考虑提前还款等因素后,无抵押信贷的实际久期在20个月左右,有抵押信贷的实际久期在13-16个月区间;

3)在贷款类型上,蚂蚁集团全部是无抵押信贷,而陆金所2020上半年新发放零售信贷中75.6%是无抵押形式,另有24.4%是有抵押物合约,同时其在评估授信时,基本会要求借款者有有效保单,房产证明等;财富管理业务上,陆金所以资管计划和银行产品为主,2020年6月末这两项产品的余额占比为30.9%和29.7%,而蚂蚁集团理财平台在2020年6月末的客户AUM中天弘余额宝,其他货币基金和大理财各自占比为29.9%,24.2%和46.0%。

4)在贷款成本上,陆金所客户实际支付的借贷费率用APR衡量(包括利息,担保保费和平台服务费)较高,存量无抵押合同和有抵押合同的APR分别是29%和17%,2020年9月之后下调至24%以下;而蚂蚁集团微贷用户的借贷费用上限是LPR的4倍,当前实际值在13%-14%,基于贷款成本的差异,我们认为陆金所的复借率较低;

5)在资产质量上,两者披露口径均保持了低的逾期率,但由于高件均和长久期的特性,将平安产险信用保证险的赔付考虑在内(上半年已赚信用保证保费135.5亿元加上承保损失34.8亿元合计170亿元,预计对应减值率3.4%),同时我们注意到扣除陆金所回购的P2P和B2C产品的投资减值外,2020上半年有11.5亿元的减值来源于信贷业务(类似于核销),我们推断陆金所在疫情期间的逾期情况较为严重;

6)在平台收费上,由于蚂蚁未披露2.15万亿消费信贷中未生息资产的规模(花呗最长有41天的免息期),我们预估蚂蚁微贷科技平台收取的助贷费率预计在5%-6%,陆金所的助贷费率在10%-11%

7)资金来源上,陆金所上半年新发放的零售信贷中60.6%来自于银行资金,38.7%来自于信托资金,主要合作银行包括平安体系内的平安银行(新一贷)以及渤海银行等;提供信贷的信托公司有部分以利息净收入的科目并表进陆金所的利润表,2020上半年这部分的利息净收益为23.5亿元;

8)获客成本上,受费用在信贷周期摊销的影响,我们无法准确得出精确的新客获取成本,如果简单的用当期的获客成本除以当期新增信贷客户并进行均值处理,则2018年至今陆金所零售信贷业务的获客成本约为4000元;

4、业务开展流程不同:陆金所O2O VS 蚂蚁纯线上快速迭代

陆金所的信用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1、信用打分:即评估是否能够发放信贷,陆金所在打分时,71.7%无抵押贷款采用AI辅助对话,有抵押的业务采用视频连线和现场勘察结合模式,使用面部和声音识别系统确认借款者,并用微表情和声音情绪等借贷者的情绪反应来判断借款者的可信度;

2、定价:主要是考虑信用打分,以及债务,收入,资产等比例后给出借贷费率;

3、确定额度:在获得借款者的授权后查询征信,信用卡还款,保费缴纳,社保缴纳等记录情况,最后确定信贷额度;

总体而言,陆金所贷款流程是线上发起,但在抵押物评估等环节中有线下队伍的参与,存量客户的复借是纯线上模式,因此陆金所的零售信贷业务是典型的O2O模式。而蚂蚁的小微贷款流程全部线上化,用毛细血管的支付体系积累交易数据和交易行为,蚂蚁的智能风控精确灵活的让每个用户的信贷额度在每一个节点快速提高和迭代,帮助用户积累信用和满足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在催收环节,陆金所自建队伍,而蚂蚁选择外包。

将提振平安集团股价

如果陆金所能够成功上市,则在平安集团的估值体系中,其估值方法将由净资产转换为市值法,考虑到陆金所的业务体量,业务增速和2020上半年实际规模净利润情况,我们假设其2020全年归母净利润为150亿元,IPO估值为25倍PE,则平安集团42.3%的持股比例将对应1586亿市值,相较于234亿元的对应净资产大幅增值。

中泰证券采用分部估值法来测算平安的股价,其中寿险采取内含价值估值法,银行采取市值法,财险,证券和信托对标行业中上市主体采取市净率估值法,汽车之家,众安在线,平安好医生,金融一账通这4家已经上市的科技类企业采取市值法,陆金所这里采用情景估计法,即上文假设的1586亿,其他业务采用一倍净资产估值,可得平安合理每股股价约为96.06元。

本文摘录自中泰证券研报《陆金所和蚂蚁集团业务模式比较和对平安整体估值提升测算》,作者:陆韵婷/戴志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