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率先宣布拉尼娜的出现;9月30日,澳洲气象局和我国国家气候中心也宣布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国家气候中心甚至明确说,今冬拉尼娜状态会升级为拉尼娜事件,而且可能还有中等强度。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拉尼娜的成因和历史上历次拉尼娜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来推测今年拉尼娜可能带来的冲击。
拉尼娜(西班牙语“La Niña”,意为 “小女孩,圣女”),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水温出现异常大范围偏冷,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在拉尼娜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对流活动加强,风暴和降雨过程异常增多,极易引发洪涝灾害;而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却容易出现干旱少雨;以及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会出现异常寒冷的天气。拉尼娜还将使太平洋台风、大西洋飓风的活动明显增加。
一般认为,当赤道太平洋的海温距平均低于0.5℃就进入拉尼娜状态,在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就可以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据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数据表明,2020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海温关键区(Niño3.4区)的监测指数为-0.6℃,较7月份下降了0.3℃;9月1-20日,Niño3.4区海温呈波动下降,监测指数低于-0.5℃,标志着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综合分析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环流监测实况,结合国内外气候模式预测结论,预计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维持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现象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降水量的多少来影响农产品产量,引发全球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从地区来看,拉尼娜可能会给美国、阿根廷、巴西南部地区带来干旱及次年的低温,不利于玉米、大豆和小麦的生长和收割,造成这些作物减产,价格提升。与给太平洋东海岸带来的干旱不同,拉尼娜会给澳大利亚、亚洲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中国带来大量降雨,使得东南亚棕榈油第二年的产量增加,但会对橡胶、铁矿石造成不利影响。而南非则可能出现更多的降雨,有利于南非的玉米、蔗糖的生长。
拉尼娜对于气候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赤道环太平洋地区,还会通过海气作用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气候带来显著的影响。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 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为显著,气温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降水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
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我国普遍低温,迎来冷冬,且降水明显失衡。一方面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并增加居民取暖需求,对农产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带来一定推升作用;另一方面持续低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带来的雨雪冰冻灾害既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不利于工业生产、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项目的施工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对经济存在明显拖累。
最后,如果拉尼娜造成今年的持续性寒冬,那么就会使得新冠病毒的存活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使得人们暴露在病毒下的风险陡然增加。近期随着欧美各国疫情的二次爆发,各国重启封锁措施,一旦拉尼娜来临,叠加低温的影响,疫情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拖累可能会比预期严重得多。
9月1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率先宣布拉尼娜的出现;9月30日,澳洲气象局和我国国家气候中心也宣布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国家气候中心甚至明确说,今冬拉尼娜状态会升级为拉尼娜事件,而且可能还有中等强度。那么,拉尼娜究竟是什么?会给全球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会给全球大宗商品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在全球抗疫的背景下,拉尼娜对于疫情会造成什么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拉尼娜的成因和历史上历次拉尼娜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来推测今年拉尼娜可能带来的冲击。
一、何为拉尼娜?
拉尼娜(西班牙语“La Niña”,意为 “小女孩,圣女”),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水温出现异常大范围偏冷,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但与厄尔尼诺正好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都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 构成了由暖水—冷水—暖水—冷水的一种循环。二者常交替出现,大约2-7年完成一次循环,平均周期为4年。但是,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拉尼娜现象出现的频率趋于变少、强度趋于减弱。据统计,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年~5年发生一次, 短则1年~2年, 长则7年~8年;而拉尼娜现象一般5年~6年发生一次, 短则2年~3年, 长则10年左右。
拉尼娜现象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变冷、信风增强相关联,是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实际上,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赤道东太平洋表面被太阳晒热的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造成深层海水上翻,使得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于是, 在正常情况下, 沿赤道太平洋海平面高度呈西高东低的形式, 这种结构与西暖东冷的平均海温分布是相应的。当信风加强时,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面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剧烈,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正好相反,但强度和影响较小。在拉尼娜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的对流活动加强,风暴和降雨过程异常增多,极易引发洪涝灾害;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却容易出现干旱少雨;而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会出现异常寒冷的天气。拉尼娜还将使太平洋台风、大西洋飓风的活动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通常在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欧亚中高纬环流的经向度大,影响我国的寒潮冷空气活动频繁,导致中东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同时,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条件总体偏差,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往往较常年同期偏少。
一般认为,当赤道太平洋的海温距平均低于0.5℃就进入拉尼娜状态,在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就可以判定为一次拉尼娜事件。据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数据表明,2020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海温关键区(Niño3.4区)的监测指数为-0.6℃,较7月份下降了0.3℃;9月1-20日,Niño3.4区海温呈波动下降,监测指数低于-0.5℃,标志着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进入拉尼娜状态。9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以下冷水持续发展,对流层低层持续受异常东风控制,有利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进一步发展。综合分析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环流监测实况,结合国内外气候模式预测结论,预计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水将持续发展,秋季维持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二、拉尼娜对大宗商品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降水量的多少来影响农产品产量,引发全球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例如,2011年拉尼娜事件使得全球粮价涨了37%左右,大豆、玉米、小麦悉数涨价。
从地区来看,拉尼娜可能会给美国、阿根廷、巴西南部地区带来干旱及次年的低温,不利于玉米、大豆生长和收割,造成这些作物减产,价格提升。例如,于2010年发生的中等强度拉尼娜现象,导致美豆较上年度减产1.2%、巴西大豆较上年度减产14.5%、阿根廷大豆较上年度减产14.8%。
与给太平洋东海岸带来的干旱不同,拉尼娜会给澳大利亚、亚洲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和中国带来大量降雨,使得东南亚棕榈油第二年的产量增加,但会对橡胶、铁矿石造成不利影响。而南非则可能出现更多的降雨,有利于南非的玉米、蔗糖的生长。
拉尼娜一般造成东南亚降雨过多,如果降雨量超过正常水平,会影响棕榈油的生长、生产和运输。但是由于棕榈油开花结果压榨的长周期,降雨对棕榈油单产的影响一般滞后半年左右。因此,拉尼娜现象会促进明年棕榈油产量的增长。但同时,南美的干燥天气降低了大豆单产以及豆油供应,进而支持棕榈油价格,因此,及时产量增加,棕榈油的价格不会大幅下跌。
东南亚还是世界橡胶的主产区,橡胶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90%。但是受今年年初厄尔尼诺以及疫情的影响,割胶推迟;8月份之后又因为拉尼娜带来的异常降雨影响割胶进程。国际三方橡胶委员会(ITRC)表示,2020年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三国的天然橡胶产量预计较2019年的879万吨减少至少85.9万吨。据天然橡胶生产国协会(ANRPC)监测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全球橡胶产量同比下滑8.7%至777.8万吨,预计全年总产量同比下滑6.8%至1290.1万吨。
三、拉尼娜对中国的影响
拉尼娜对于气候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赤道环太平洋地区,还会通过海气作用对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气候带来显著的影响。
根据对21世纪以来发生的5次拉尼娜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 总体上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为显著,气温偏低1~2℃,局部偏低2℃以上。
降水方面,在拉尼娜年的冬季,东北地区北部和南部、华北中北部、长江中下游中西部和华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其中东北地区西北部和南部、华北地区中北部、江南西北部等地较往年降低20%-50%,局部地区降低50%以上;而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北西南部、黄淮大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江南东部、华南北部等地降水偏多,其中东北地区中西部、华南西部及内蒙古中东部等地偏多2成以上,吉林西南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偏多5成至1倍。
拉尼娜现象可能会推高我国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价格,进而带动食品价格上涨,推升CPI。我国大豆的对外依赖度较高,19年大豆进口占比已接近90%,其中阿根廷大豆进口占比较大,国内大豆价格受国际价格传导作用较大,与国际大豆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因此,拉尼娜现象导致美国、巴西、阿根廷大豆减产所造成的国际大豆价格上涨,也会影响我国的大豆价格。北方春种玉米区及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是我国主要的玉米种植区。根据以往数据,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一般会持续10个月以上,因此预计此次拉尼娜现象将会延续到次年5月,那么它所导致的北方低温多雨天气势必会影响我国玉米的单产,拉升玉米价格。除此之外,拉尼娜带来的寒冬还会引发民众对于服装消费的增加,拉动对棉花的需求,从而提升棉花价格。同时,拉尼娜还会造成异常高水平的市场波动。一般来说,拉尼娜现象的影响程度越大,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程度就会越大。
拉尼娜现象还会对我国的工业生产、投资等方面造成影响。拉尼娜现象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低温,部分地区还伴随着异常降雨,不利于基建、房地产投资。这些都将减缓疫情冲击下经济复苏的步伐。
另外,拉尼娜发生的时候,西北东北华北的月平均气温通常比前后两年要低,这就会造成煤炭消耗上升的现象。从历史数据看,在拉尼娜时期动力煤往往会出现一段上涨行情,虽然边际上对于煤炭实际需求的拉动对煤价并没有显著的抬升关系,更多的原因在于情绪的炒作。目前,我国经济整体还处于复苏的过程中,全球油价也在历史低位,但动力煤的价格已经接近历史新高,这背后反映的趋势动能很可能会进一步延续到几个月以后,进而提高工业生产成本。
整体而言,拉尼娜现象会导致我国普遍低温,迎来冷冬,且降水明显失衡。一方面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并增加居民取暖需求,对农产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带来一定推升作用;另一方面持续低温和降水分布不均带来的雨雪冰冻灾害既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也不利于工业生产、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项目的施工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对经济存在明显拖累。
四、拉尼娜对新冠疫情的影响
如果拉尼娜造成今年的持续性寒冬,那么就会使得新冠病毒的存活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麻省理工研究显示,病毒在4℃的环境下存活期为2周,而在38℃的高温下存活期仅为1天。因此,拉尼娜带来的低温天气使得人们暴露在病毒下的风险陡然增加。
目前欧洲二次疫情爆发,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均对公共活动及集会采取了更严厉的措施,程度接近6月份全国封锁的巅峰状态,各方面的限制将导致生产、外贸等经济活动受阻;企业盈利状况恶化,也会进一步弱化投资意愿;封城、宵禁甚至封国的严格管控措施也会阻断人口流动,对消费带来显著冲击。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恢复和经济复苏。那么一旦拉尼娜来临,叠加低温的影响,疫情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拖累可能会比预期严重得多。
本文来源:屈庆 (ID:gh_2da997b8c1e3),华尔街见闻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