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医药分析师”徐佳熹:心脏支架​集采价并不意外,政策不是医药股回调主因

位宇祥、邱豪
徐佳熹认为,并不是因为最近的行业政策变化导致了医药的回调,更多的是行业比较优势在减弱。但医药行业投资的长期逻辑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创新和消费升级。

“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因为最近的行业政策变化导致了医药的回调,更多的是行业比较优势在减弱。”

“短期来看,大家需要去关注一些低基数的领域;而医药行业投资的长期逻辑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创新和消费升级。”

11月5日的华尔街见闻11.11直播节上,兴业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对话见闻研究总监傅峙峰,以及选股宝高级研究员申思琦,对医药行业的投资现状和前景,作出上述判断。

针对这两天热议的心脏支架采集降价,徐佳熹坦言,这次的支架集采,既是竞争比较残酷的一次遴选,但同时,最后的结果并不太让人意外。

他提醒,医药行业相对是一个专业门槛要求较高的投资领域,普通投资者需要建立基本的投资逻辑,不建议直接买医药个股。

政策不是医药股回调主因

总体来说,应该从一个更长的周期去看今年的医药表现。

2015年药审,整个CDE做了改革,2017年开始,中办、国办发了36条意见。2018年上半年整个资本市场不太好,但医药还是走得非常强。之后大家开始关注创新、服务、器械等等方面。

但是2018年下半年的集采、疫苗、伤残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发生,使得大概7个月的时间内,指数跌了30%多。正因为这一波回调,消化了相当程度的估值,2019年之后出现了新的以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CRO医疗服务等等为主的一波行情,一直持续到大概两三个月前。

今年其实也是这样,一二季度的时候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家可投的东西不多,主要关注避风港,比如像医药、消费、饮料,但是到了下半年,疫情控制非常得力,也没有大规模的疫情二次爆发,经济数据也在恢复,大家就预期后面会持续性的改善,这个时候可投资的选项变多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因为最近的行业政策变化导致了医药的回调。器械集采大家早有预料,也许有些人没有预料到价格降会这么多,但它并不是个新事情。

目前的政策其实是一个相对温和的状态,最近的板块回调,我觉得更多的是行业比较优势在减弱。中报的时候,公募基金医药配置比例达到历史的一个高位,估值溢价率也是在历史高位,这个时候它累计的涨幅比较多,确实有一些调整的需求。

再加上投资者最近关注像新能源、汽车和一些顺周期的行业,对医药的兴趣有所下降,这是最近两三个月医药板块回调的主要因素。

并且如果扣掉银行股,医药对于整个A股的估值溢价率,其实已经从高峰期回调了40个百分点,从120%降到了80%。

在快速回调过程中,风险也得到相当释放。

心脏支架集采价并不意外

这个价格比我想象的略低一点,但也仅仅是略低,为什么?大家如果想明白的话,其实并不意外。

这次的集采方案,医保局经过了深思熟虑。首先器械相对于药品不容易做集采,它的很多产品没有办法做比对,所以必须要找相对比较标准化的产品。但又不能找用量特别小的产品,一个产品如果终端就一两个亿的销售,拿它集采没有意义,所以当然要拿大品种来开刀。

最后,选的品种必须有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企业愿意竞价。心脏支架就刚好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

从企业角度来说,为什么要报那么低的价格?

一方面像报价最低的蓝矾,在海外还可以销售,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量是出口;而且今年因为疫情,口罩、手套出口也比较多,在这方面也给公司降价提供了比较好的利润基础。

其他的一些中小型的厂报低价,我是毫不意外的。大部分这一类的企业总归是希望中标的,因为如果不中的话,可能后续的市场推广、生存就会出问题。除了确保中选,他也希望尽可能拿到最低价,还有额外的10%额度的奖励。

以药品之前的做法,成本加成型报价。大家去看一下之前各家公司的报表,这些东西的成本就是几百块钱,在这上面稍有加成,所以就报出来大部分六七百块的价格。

那么我觉得这既是竞争比较残酷的一次遴选,但同时,最后的结果并不太让人意外。

未来什么品种能做集采,什么品种不方便做集采,其实是明确的。

像生物类似物,短期来看可能不会,但是以一个发展的眼光看,等到生产的厂家更多,竞争更激烈,大概率会做集采。但像器械里面有些东西就就很难去做集采。

因此我觉得集采这件事情就看几个标准,第一,量大不大?消耗多不多;第二,产品是不是标准化?SKU特别多的也很难集采;第三,是不是竞争比较激烈?

对于被集采的企业本身,营业能力总体来说肯定是下降的。本来一个七八千块的支架,出厂大概在两三千块钱,成本如果在四五百块钱,毛利一下就降了很多。

但故事没有这么简单,从药品的经验来看,集采之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那些后续有产品线的龙头,成长依旧不用太过担心。另外一些在研发上突出的新势力,也会表现的很好。

不建议普通投资人直接买医药个股

对于普通的投资人来说,其实我真心不建议大家直接去买医药个股。

我大概把投资人分成三类,第一类,在所有的普通投资者当中肯定不超过1%,他们确实有生物医药的背景,研究生起,又懂投资,最好在行业圈子里有一些人脉。这种是可以去做个股投资,没有问题。

第二类,可能对投资比较懂,但对医药没有那么懂。这些要想涉及个股投资,我觉得就是去买一些大龙头和细分赛道的龙头就可以了。这种大概在投资者中占到10%~20%。

剩下的80%的小伙伴,我觉得想做这个,就去买医药行业的基金就可以了。因为这个领域的确是比较专业,普通人没有必要去花那么多的时间研究,让专业的人花时间替你去做这个事情。

普通投资者要树立的两个大的思维:

第一,医药不是用来投机的,它不是一个特别适合用来做交易的行业。因为简单的说,一家医药公司一个产品研发周期动辄5年,在半年时间内,公司的基本面是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大部分医药公司是时间的朋友。

第二,它是一个异质化的行业。每个细分领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研究方法不太一样。比如OTC,非处方药,更像是食品饮料,看的是品牌、渠道、管理层,更多具有消费属性。而包括创新药在内的处方药,更多是看品种,以及医院的终端销售能力。

而像医疗服务、药店,这些赛道我觉得更多要看并购、扩张、精细化运营。另外对原料药而言,具有一定的周期属性,可能会需要抱一些下游的大腿。

看好两类生物技术公司

短期来看,每年四季度大家都会关注明年上半年什么业绩好。因为今年一二季度疫情的影响,明年很多行业迎来复苏,会有非常亮丽的一季报和中报。

而医药有一些领域可能正好相反。大家可能要去考虑一些低基数的领域,比如说医院端销售的处方药、跟手术相关的医疗器械、跟新冠不相关的检测和医疗服务,明年至少会有一个高成长。这些是我觉得大家中短期需要看的。

长期的逻辑从来就没有变过。一个是创新,另一个就是消费升级。前者包括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等等;后者像高端医疗服务、药店、品牌的医药消费品。

今年港股的创新药企,总体上来看是比较分化。今年表现好的公司大都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商业化比较成功,比如说信达生物、康方生物。

后面我相信生物技术公司,两类会走的不错。一类是能够从biotech(生物技术公司)变成biopharma(生物制药公司),实现比较好的商业化的公司;第二类是真的在技术上特别牛,可以不建自己的销售队伍,但是可以通过授权国内外的大药厂,自己也能赚的盆满钵满。但这个技术不说独步天下,但也得是全球前三的。

历史上医改的道路,中国做的不错。一方面,要控费降价,要便民;另一方面,也要保留国内的医药工业、保障自主创新能力、药品供应的能力。这是一个平衡。要让企业挣钱,又不能让企业挣到黑心钱。

中国未来有机会出现不超过十家巨无霸药企公司。

本文作者:位宇祥、邱豪,来源:投资作业本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