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房企四巨头品牌物业,融创物业、恒大物业才刚刚挂牌上市,碧桂园服务俨然已成为资本市场更老练的操盘手。
12月11日,碧桂园服务公告拟再度配股,筹资额高达77.5亿港元,这是其2018年上市以来的第三次融资。
拿到钱的碧桂园服务大举收并购,以此作为规模扩张和开拓版图的武器。而这一回,碧桂园服务又为吸纳资金找到了新由头:加码社区团购与城市服务。
今年以来,以碧桂园服务为首,号称现金流充沛的物业公司频频配股融资,背后是物业新股供给密集,而市场资金有限,各家公司纷纷找机会“抽水”,再去收并购,似乎越来越演变成一场场资本游戏。
一边融资一边“画饼”
根据公告,碧桂园服务拟配售1.73亿股,占扩大后股本比例约5.90%;每股45港元,较12月10日收盘价折价9.46%,预计募资净额约77.45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77.45亿港元,是迄今为止物业公司规模最大的一次配股融资,也是这家物业龙头上市以来的第三次融资。
2019年1月,上市仅半年的碧桂园服务,以先旧后新方式配股募资19.39亿港元;今年4月,又通过发行可换股债券募资近40亿港元。
加上本次配股募资总额约136亿港元。这也使得两年前以介绍方式上市的碧桂园服务,融资额度不输于今年高位入市的恒大物业、融创物业,以及华润万象了。
事实上碧桂园服务并不缺钱,截至中报,其账上躺着约百亿银行存款和现金。
碧桂园服务首席财务官黄鹏称,原则上未来一年不会再融资,但又留下一线转圜余地:如果可转债不能转股,则有可能再补充融资5亿美金。
多次融资后,这家龙头开始大举扩张。上市当年,公司就连续收购了5家物业管理公司。2019年,又相继收购港联不动产、嘉凯城物业等,今年还有多项并购计划。
碧桂园服务还给投资者抛出了更多蓝图。华尔街见闻获得的一份投资者电话会议纪要显示,公司称本次配售是为了“储备好现金子弹”、“要拥抱新经济”,大力发展社区团购和城市服务等新业务。
这份纪要显示,社区团购模式需要投资物流等基础设施,需要通过“烧钱”来培养用户习惯;城市服务方面,也需要在科技领域持续投入,以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此前,碧桂园服务总经理李长江透露,要用五年时间做到1000亿营收 ,而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营收为 62.71 亿元,预计全年超百亿。
当下碧桂园服务的营收主要仍是物业费。而如果单靠物业费,显然无法达到“5年翻10倍”目标,社区增值服务和城市服务成为其寄予厚望的增收手段。
管理层预期,社区团购未来三年GMV或超500亿,可获得超过50亿的酬金性营收;城市服务预期明年营收超40亿元,后年营收增长超100%,达到100多亿元。
不过,12月11日晚人民日报评论社区团购说,别只盯着“几捆白菜”,要看到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网传互联网巨头纷纷表态退出,社区团购似乎要凉了。碧桂园服务的战略估计也要调整。
新锐接班人的资本运作
作为物业股龙头,市场给予碧桂园服务的估值非常高,最新的滚动市盈率约55倍。
在资本市场横冲直撞两年有余,碧桂园服务的市值已从上市首日的250亿港元,上涨至最近的1367亿港元,是唯一一家市值超千亿的物业股。
这与碧桂园服务的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杨惠妍密不可分。与其他大多数物业公司不同,碧桂园服务的母公司并非碧桂园,而是杨氏家族。上市时,杨惠妍持有其超过50%的股份,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本次配售事项完成后,杨惠妍持股从52.59%,稀释到了49.49%。
在资本市场,杨惠妍显然比她的父亲杨国强更长袖善舞。背靠宇宙房企碧桂园,杨惠妍及其夫婿陈翀,推动了家族企业从地产主业到多元化的转型,以及新业务的资本化。
早在2017年,杨惠妍作为大股东,就已将碧桂园分拆出来的博实乐教育送上了纳斯达克。
在房企分拆物业上市浪潮下,碧桂园的动作也很迅疾。2018年6月22日,原碧桂园物业公司改名碧桂园服务在香港上市,杨惠妍任该公司执行董事及主席,在推动公司成功上市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陈翀也在碧桂园家族的新业务和资本化中贡献良多。碧桂园财报显示,陈翀担任碧桂园非执行董事、碧桂园董事局主席特别助理。如今,碧桂园的凤凰优选、博智林机器人、科技小镇等,也处处有杨惠妍夫妇的影子。
2018年12月7日,碧桂园公告杨惠妍已由公司副主席变成了联席主席,与父亲平起平坐。根据公告,经调任后,杨惠妍将负责协助杨国强处理集团日常工作,并负责集团的战略投资及基于现有业务的新业务探索(例如新零售业务)。
在杨国强主舵时期,碧桂园赶上房地产行业规模爆发,2013年,公司首次销售过千亿,随后四年迅速超过5000亿,一跃而成行业第一。
如今杨惠妍夫妇掌舵的各项新业务,也冲到了各自赛道的前列,碧桂园家族的野心,可不只是想在房地产主业当老大而已。
只不过这个“老大”,除了规模和资本运作,还应该有更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