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上海,万科双总部隐现

华尔街见闻
深圳将为“集团总部”,上海将成为“地产开发总部”。

世界上所有伟大或想要伟大的公司,都喜欢“折腾”。

华为经常搞“内部大创业”;万科过去多年一直在“自我革命”,业务扩张,组织重建,即便在股权之争中,也没有中断。

其中一项就是“折腾”总部。30多年来,万科总部从福田搬到大梅沙再搬回福田,未来还要搬到深圳湾总部基地,这是总部实体地址的变迁,背后是城市化、战略转型、股权之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而自十年前的总部精简“180计划”,两年前的组织重建之后,万科总部人数又一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一部分业务和人员搬迁到了上海,总部的180人再次减少,迁出的这部分业务,将变成“地产开发总部”。

华尔街见闻获悉,原本在万科总部的“研究与开发专业公会”将转移到上海办公,该公会囊括了设计、招采、成本、工程等职能部门。
 
华尔街见闻就此向万科集团求证,万科方面称,一年前,为了加强五个区域间一盘棋、地产开发业务与物业业务一盘棋的建设,集团已成立研究与开发专业公会,由原总部相关职能成员和区域相关成员共同组成,以提升地产开发产品的研究和建设能力。
 
万科表示,为了配合总部从“地产总部”转向“集团总部”的战略,公司的组织重建工作近年来一直在持续深化中。此次公会迁至上海,则是上述工作推进过程中的落地举措之一。

据华尔街见闻了解,该公会致力于打造成为五区域BG开发业务的专业化协同总部。

迁到上海后,公会会长由集团高级副总裁、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海担任,副会长由集团副总裁王蕴担任。

观察人士认为,这或可视为万科设立了“双总部”,将开发业务拆分出来放到上海,为专业总部,旨在加强开发业务,原深圳总部则淡化了地产色彩,为综合性职能的集团总部。

这是2018年万科提出收敛聚焦,提升基本盘之后,再次对传统开发业务的强调。

至于为何将之放在上海,万科的考虑是,上海作为国际领先城市和国内最大经济中心的优势,便于借助长三角汇聚更多头部人才、链接更多外部资源,助力五区域BG业务打赢和冠军组织建设。

实际上,万科五大区域中,目前华东、长三角开发业务确实跑在了前面,上半年集团销售前十名中,有五名都来自华东的城市。

如今的万科,开发商早已不足以概括它,城市运营商、资产管理者也不能全面形容,万科的业务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包括商业、长租、物流,产办、冰雪等,与之相伴的组织重建和架构调整,区分专业总部和集团总部,也在情理之中。

从人数上来看,不同于别家总部几百人、几千人的设置,万科总部是巨头公司中少有的极其精简的总部。万科在2010年间实施了“180计划”,在集团总部精简人员、合并总部一些部门,从280人精简到180人,精简幅度达到46%。

据悉,此次公会搬迁后,集团总部的办公人数将会阶段性地减少几十人,达到史上最低。
 
不过,也不排除集团总部接下来其他职能部门会招更多的人。公会的迁走,给他们创造了机会。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万科集团总部越来越变成一个投资公司?却也不尽然。集团总部仍然包括战略、投资、运营、资金、财务、人事、税务、董事会事务、行政与会务、品牌、媒体等多元职能。

也有人认为,以后万科总部估计更财务资金导向了,“毕竟郁亮、祝九胜都在这里”。

近年来多家房企都有了双总部的设置,比如几年前恒大便在广州、深圳设立双总部,去年吴向东跳槽至华夏幸福,后者便在深圳设立了南方总部,今年佳兆业在北京也设立了总部。

2019年以来,蓝光、弘阳、三盛、禹洲等都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形成“原总部+上海”的双总部模式。

房企“+上海”的双总部模式最为常见。这是因为,上海强大的资本、资源优势以及在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对于房企实现规模扩张以及进行全国化布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第二总部选择的热点城市。

克而瑞指出,“双总部模式”与房企运营管理以及战略需求息息相关,既可以继续发挥原总部作用,巩固大本营优势,又可以借助第二总部形成双核心联动、协同发展,实现战略扩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