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多新能源,但有三只指数,该怎么挑? | 基金盘点

中证环保、国证新能、光伏产业,三只新能源指数怎么挑?光伏产业指数今年翻了一倍…

新能源、光伏持续迎来爆发,已成为A股时下大热名词。今日光伏ETF再次大涨4%,与有色、新能车ETF共同居于主要行业ETF涨幅榜首。至今天收盘,本周新能源指数涨12.6%,光伏指数涨11.42%,远超同期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分别0.05%、2.16%的涨幅。

近期消息和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使得新能源板块确定性得到不断增强。上周五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被列为2021年经济工作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也指出,应构建绿色金融正向激励体系,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清洁能源。

新能源领域下,今年又以光伏尤其受到市场热捧,高瓴158.41亿元接盘隆基6%股份的消息本周更是彻底引爆光伏行情。作为全球第一风电及光伏大国,截至2019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已连续七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连续五年全球第一,并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

巨潮商业评论指出,光伏景气周期正在路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曾预计,到今年底,光伏发电从规模上将超过风电,成为全国第三大电源。伴随行业回暖和补贴政策,光伏企业正不断升级迭代技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靠近平价上网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若要有针对性地跟踪、或布局新能源、光伏板块,指数基金可以说是最简单快捷的途径之一,跟上行情的同时有效规避择股难题。以下,华尔街见闻为投资者整理了眼下市面上所有新能源指数、及跟踪它们的指数基金,并将在下文中进行对比区分:

目前市场上,集中布局新能源板块的指数主要有3只,分别为中证环保指数(000827.SH)、国证新能指数(399412.SZ)和光伏产业指数(931151.CSI)。

其中,中证环保指数有最多指数基金跟踪,并与光伏产业指数均有ETF跟踪,可于场内购买。广发中证环保产业ETF另有场外联接基金,场内外皆可申赎。

综合来看,光伏产业指数(931151.CSI):1.性价比高,收益可观;2.绝对重仓光伏行业;3.重仓股行业龙头,驱动指数业绩增长;4.择优选股,或更有投资价值。

一、 业绩表现

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三个新能源指数中光伏产业指数累计涨幅最大(105.63%),而最大回撤与其余两个指数相差不大(21.94%),性价比相对更高。

目前光伏产业市盈率为51.38,略高于其余两只指数的41.3和35.77。

二、 成分股对比

行业分布与集中度

成分股行业分布来看,三只指数光伏设备均占有最大比重,而光伏产业指数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光伏专门基金”,成分股中光伏设备尤其占到60.6%绝对比重,远超其余两只指数的14.4%和22.1%。

其余两只指数除光伏设备外,还包括风电、水电等其它新能源电力设备,储能设备分别占成分股市值的9.1%和9.7%,在新能源领域布局更加广泛和分散。

个股市值及集中度

成分股个数来看,光伏产业指数涉股数量适中,为50个,成分股平均市值较小,仅340亿元,以中小盘股居多,成长性较强。既能相对更全面地在新能源领域进行布局,避免踏空个股的情形,又能把握行业龙头业绩驱动。

相较之下,国证新能成分股为大中盘股,平均市值超700亿元。中证环保成分股数达到100个,市值尤其分散,小权重个股对指数影响较弱。

具体到十大成分股来看,相比其余两个指数,光伏产业指数成分股集中度也明显更高。

光伏产业指数中,第一大重仓股隆基股份市值占比就达14%以上,而另两个指数仅4%和3%。该指数前三大成分股市值累计占比逾35%,前十大成分股占比逾70%,远超国证新能和中证环保指数的24%和18%。

这使得隆基股份、通威股份、阳光电源等高市值、高成长龙头股有能力驱动指数业绩明显提升。

年初以来伴随光伏产业整体估值抬升,隆基股份股价已翻了近4倍,12月20日高瓴接手消息传出至今又涨逾20%。通威股份年内累计上涨214%,而阳光电源年内猛翻六倍,大涨612%。

三、 指数编制方法对比

指数编制的选样方法上来看,光伏产业指数对中证全指指数样本股分别按流动性、市值先后排序,在此基础上保留相对优质的个股作为指数样本股。

四、跟踪标的

目前市场上,跟踪光伏产业指数的被动基金仅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515790.SH)一只。

该基金场内简称光伏ETF,由华泰柏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基金经理李茜打理。

本月刚刚成立,光伏ETF规模已猛升至逾17亿元,首募以来一个月,份额已经翻了了两倍。上市交易以来,以来该基金日均成交额高达13.33亿元。

该ETF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分别为0.5%和0.1%。近一周涨幅7.5%。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