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系房企宝龙去年实现了815.5亿元销售额,同比大涨35%。
但这家已成立30年的老牌房企,规模不仅远远落后于同期的世茂、也被后起之秀阳光城等抛下,增长的焦虑,如影随形。
在房地产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当下,巨头林立,千亿已成为房企的生存和竞争门槛,2020年的千亿房企已达43家。而“三道红线”、集中拍地等新规的约束,又让房企座次趋于固化,再难出“黑马”。
2020年,宝龙施展财技,跻身“绿档”房企,目的很明显——赢得15%的加杠杆空间,争取实现最后的规模冲刺。
但这么做的风险也显而易见,通过非控股权益的突然大幅增长实现负债率的降低,实际上将部分债务挪到了表外。但这依然在三道红线监管的范围内。
千亿只差临门一脚
受益于拿地策略转型,宝龙地产交出了一份涨幅不错的2020年报。
2020年,宝龙实现合约销售额815.5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营业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36%;归母净利润达到61亿元,同比上升51%;毛利润率为36.4%,归母净利率为17.2%。
业绩公布后,宝龙地产总裁许华芳重提千亿目标:2021年销售额要实现1050亿元。
从目前宝龙手握的可售资源看,宝龙明年实现千亿是有可能性的——其全年可售总建面超过1000万平方米,累计可售货值约1700亿元,去化率达到62%即可达成目标。
不过半年前许华芳还曾抛出过一个更有野心的“双百双千”计划,即五年内自持购物中心超百座、核心利润超百亿、权益销售额超千亿、上市公司总市值超千亿。
宝龙的现况和“双百双千”理想则有很大差距。截至目前,宝龙已开业自持购物中心数量为53个,宝龙地产核心利润为60亿元,权益销售额608亿元,两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450亿元。
无论是地产还是商业的规模,宝龙都有冲刺一把的想法。
不难理解销售额排在TOP50开外的宝龙此刻的规模焦虑——由于发力太晚,2016年时,已经在香港上市7年的宝龙地产全口径销售额只有176亿元,此后4年宝龙穷追猛赶。
早期宝龙将自身定位为城市综合体运营商,在2003年开始就进行商业项目开发,在业内一度有“北万达、南宝龙”的地位。
聚焦商业地产的宝龙却错过了房企规模扩张的黄金期,在其专注的商业领域,也渐渐落后于同时期发展的万达与后起之秀新城控股等公司。
2016年起,宝龙开启战略转向,通过增加负债驱动扩张,积极拿地且增加了住宅用地比例。2017年-2020年,宝龙地产的销售规模以每年约200亿的幅度增长。
但宝龙尚未触及千亿门槛之时,“三道红线”融资监管就封死了中小房企继续举债扩张的渠道。
加杠杆的风险
在“三道红线”时代,具有规模诉求的宝龙仍希望能贴到加杠杆的上限。
于是2020年报业绩会上,宝龙宣布财务指标成功“翻绿”了。
根据年报,2020年宝龙地产净负债率为73.9%,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9%,现金比短债1.226,全部落在“三道红线”监管指标的绿色档内。
实际上,改善后的资产负债率为69.9%,监管要求的合格线是70%,宝龙仅仅是擦边通过。这一数据能翻绿,和“非控股权益”的非常规变动有较大关系。
年报显示,2020年年底,宝龙地产的非控制性权益大幅增长140%,高达150.6亿元。
该数据的增幅远超以往——2017年至2019年,宝龙地产的非控制性权益增幅仅在50%-65%的范围内浮动,相对稳定。
非控制性权益突然大幅增长,可以增厚总资产,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尽早达成“三线翻绿”的效果。
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报告称,至2020年底宝龙“三条红线”指标处于绿档范畴,其中剔除预收后的资产负债率刚过70%的合格线,主要是非控股权益同比增速141%带来总资产增厚,并未真正实现降负债,未来维持绿档可能存在压力。
按照“三道红线”监管新规,如果宝龙依然处于黄档,那么有息负债增加上限是10%,按目前666亿元的有息负债计算,仅能增加66.6亿元,进入绿档则能增加15%,那宝龙还有100亿的空间。
业绩会上,宝龙地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廖明舜也表示,今年宝龙地产有息负债预算是增加90亿,“如果能勾到更好的地,有可能会接近上限”。
宝龙正处于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住宅+商业”双线大扩张战略中。
未来5年,宝龙不仅要扩大物业销售规模,还要新开业数十家自持购物中心。仅2021年,宝龙就计划新开业14个自持商业项目,这些自持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沉淀。叠加“三道红线”影响,资金压力前所未有。
目前宝龙地产的债务情况并不乐观。
去年一年,有息负债规模从552亿元增长到了666亿元,增幅高达20.6%,其中短期借贷达到了207亿元。此外,流动性的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高达352亿元。
宝龙地产在手的非受限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为253亿元,不足以覆盖短期借贷和流动性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之和。
房地产行业资源愈发向头部集中,宝龙这类腰部房企要赢得生存空间就必须弯道超车,但过去头部房企的扩张主要是负债驱动,在整体去杠杆的大环境下,超车越来越难。
为了赢得加杠杆空间,宝龙通过财技“翻绿”,但并没有在增收增利后实质性地降低有息负债。
监管层设立“三道红线”,目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如果只是通过修饰财报满足指标,房企的风险性反而会加大。而且少数股东权益的大幅增长,未来也可能会稀释掉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