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率先入局,OV、字节、美团都虎视眈眈,2025智能电动汽车谁将胜出?

中信证券
中信证券认为,未来仍将有更多科技公司入局,市场竞争将在2023-2025年变得空前激烈。具有持续优化产品和成本结构能力的公司,才有机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在不停的否认传言,甚至一度表示“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之后,小米终于在周二晚间官宣造车。

在随后的小米春季发布会第二天的会场中,雷军甚至动情的表示,造车是他人生之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会押上所有,为小米汽车而战。

在互联网公司中,小米入局造车并不算早,但在手机厂商中它算是最早的一个。这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愈发火爆的一个缩影,在可见的未来,更多巨头下场参与这一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里借用网络流传的一个段子:

透露两个冷知识:

一、OPPO、VIVO和魅族今年都会参与造车

二、美团、字节明年都会参与造车 ​​​​

尽管段子只是臆想,但其背后无疑反映着造车火热的当下,人们对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公司入局的期待。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真正胜出?中信证券在今日的一篇研报中给出了一些答案。

以下是中信证券分析师许英博、尹欣驰、宋韶灵、黄亚元、李景涛、丁奇等人《智能电动汽车2025谁将胜出?》报告全文:

智能电动汽车将成汽车产品竞争主战场,更是下一代移动互联网AIoT 最重要的产品平台。基于保守假设,我们预计,到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规模将超700万辆(CAGR 39%),其中绝大多数具备智能配置。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重新定义智能车产品,完成消费者教育和投资者教育。我们判断,未来仍将有更多科技公司入局,加入“软件定义汽车”的竞争。同时,以大众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公司觉醒,显著加大智能电动领域投资。预计市场竞争将在2023-2025年变得空前激烈。

我们认为,决定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地位的关键因素是:1)包含软件、硬件、机械件的全栈产品定义、研发和落地能力;2)持续降成本以获得更大份额、积累更多数据以优化算法的能力。

更大的市场:我们预计2025年中国和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规模分别达700万辆、1500万辆,CAGR分别为39%、36%。届时,绝大多数电动汽车将具备智能配置。

1)电动汽车逐渐进入成熟期,电池成本持续下降加速普及。2014-2020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平均售价下降幅度累计达70%左右。特斯拉预计未来5年电池成本仍有望再下降50%以上,加速电动车普及。

2)电动车简化车身结构,降低制造难度。电动车零部件数量较传统汽油车减少约40%,模块化生产帮助造车新势力在发展初期利用第三方富裕产能或新建产能,实现代工生产,加速产业化进程。

3)智能化和软件水平改善用户体验。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将成为拉开用户体验差距的主要因素,高端汽车代码量可达1亿行,复杂程度高于PC和智能手机,且代码量预计仍将快速增长。

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座舱改善用户体验,保有量和行驶里程影响自动驾驶算法。

1)核心竞争力:软件定义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电动车结构相对简单且动力差异不大,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等)不再是关键竞争力。软件能力支撑智能化水平。

2)智能座舱:类似于手机曾经历的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迁移,汽车正在经历智能化进程。

3)自动驾驶算法:研发强度和自动驾驶里程数是关键。特斯拉凭借超48亿公里的行驶里程(2020.4)持续优化算法。

4)更大的保有量:意味着更多的数据。领军企业特斯拉持续推出更高性价比产品,产品均价由2013年初的11.3万美元/辆,降低至2020年底的5.0万美元/辆,降幅达55.7%,驱动累计销量超140万辆(2020.12)。

5)智能汽车商业模式未来可能从“购买产品”向“订阅服务”演进。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售价由2019年初3000美元上涨至2020年底的1万美元,亦有望于2021年推出按月付费套装。

更激烈的竞争:更多科技公司入局VS传统车企的觉醒。

1)特斯拉销量快速提升,中国造车新势力努力追赶。2020年,特斯拉销售整车49.96万辆(+35.8%),市值上涨7.8倍;蔚来、理想、小鹏分别销售4.3万辆、3.3万辆、2.6万辆,蔚来市值上涨16.7倍,理想、小鹏美股IPO之后市值大幅上涨。IPO和再融资驱动中资造车新势力公司研发投资持续提升。

2)更多科技公司入局:小米公告以全资子公司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计划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据路透社报道,苹果或将于2024年发布苹果智能汽车;华为以Tier 1角色进军智能汽车领域;百度与吉利控股合作成立集度汽车进军整车制造领域。

3)传统车企觉醒,加速智能电动车投放进程。大众在2021年Power day称争取最迟到2025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长城、比亚迪均加快了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和产品投放。

4)我们判断,2021-2023年将有更多科技公司涉足汽车领域,传统车企加速转型,2023-2025年可能成为电动车产品竞争最激烈的阶段。

谁能胜出:具有全栈研发和产品能力&持续降成本的公司有望获得更多份额。

1)全栈研发能力:智能电动汽车重新定义汽车产品,是对传统汽车公司原有研发组织形式的挑战,需要软件、硬件、机械件工程师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产品定义和研发设计。具有较强全栈研发能力,具有更灵活的研发组织形式的公司有望定义更优秀的产品。

2)持续降成本的能力:当前智能电动汽车的主力价格段在20-40万元,产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需要伴随价格段持续下探。更大的汽车销量、更长的行驶里程亦将产生更多的数据反哺优化自动驾驶算法。具有持续优化产品和成本结构能力的公司,有机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