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资百亿美元,但小米可能不会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36氪
小米造车会重走小米手机的性价比路线吗?答案是不会。雷军在2月底找到蔚来创始人李斌,有过一次深度交流,36氪从接近双方的人士处了解到,两人的共识都是“追求品牌向上”。

百度和小米,国内最热门的两家科技巨头造车,都有了定论。

3月30日,小米用一则百余字的公告为此起彼伏的造车传闻画上句号:本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本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雷军亲自操盘,投入100亿美元,设全资公司……公告虽短,信息量极大,字里行间能看到小米造车的决心。

不过,跟百度果断进场不同,小米造车,雷军曾一度纠结。

“今年1月15号,董事会建议我们研究下电动车,我内心是很抗拒的。”3月30号的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直抒胸臆。他的纠结是有道理的。

百度的自动驾驶业务耕耘7年多,在营收和市值贡献上,仍未见起色,放手造车,几乎没有机会成本。但小米不同,这家公司用10年时间将手机业务做到了全球第三,刚进入手机制造业的深水区,仗还远未打完。

而造车投入巨大,可能多年不见回报,还会拖垮主业,但是,如果不造车,同行均已进场,小米会面临被动局面,甚至有人向雷军吹风,未来手机和汽车的智能生态是一回事。

“做(造车)还是不做真的是个问题,白天我能想到100条理由做,晚上我能想到100条理由不做。”雷军直言。这就有了过去75天里,小米管理层的在汽车行业的全面摸底和调研: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两次正式的董事会。

“进行了极为严谨详尽的调研与论证,才做出了这个小米史上最重大的决定。”雷军说。

小米造车来晚了吗?

造车时机是小米要直面的首要问题,作为“风口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缔造者,雷军亲历了发端于2014年的第一波造车潮。如今站在头部造车阵营的蔚来、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有两家都是雷军或者小米的投资项目。

三家头部造车公司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制造和销售服务体系,在2020年,分别交付43728、32624和27041辆电动汽车,而且通过美股IPO,将互联网巨头和顶级投资机构们的钱都已经拿了一遍,目前各家储备都已经超过300亿人民币。

但造车“风口”仍未过去。三家头部造车公司经历过第一轮5年生死战,累积的最有的价值资产就是品牌和认知度。

而品牌和市场基础,小米每年上亿台出货量所增加的用户触点,是天然形成的。有小米粉丝告诉36氪,细数一下,家里已经有快40多件小米硬件,如果将账号和数据体系打通,小米汽车显然会是这个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是苹果造车的底层逻辑。

从智能和电动两个维度看,除了小鹏汽车在过去3年建立了全栈自研体系,蔚来和理想汽车的智能化自研也都是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发力,如今的团队建制仍然没有完善。而小米在人工智能和芯片技术上都有积累,何况作为硬件公司,小米天然具备产品定义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要知道,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在造车之前,正是摩托罗拉的中国区负责人。

而在动力电池上,颠覆性体验的技术尚未出现。理想汽车的超快充4C倍率电池刚刚找到合作供应商,最早要到2023年交付。蔚来押注的高能量密度路线,如果半固态电池的供应商进度顺利,在明年底才能上车,而走到大规模交付,也起码要到2023年。

3年的时间空档,雷军需要的正是速度。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雷军果断将大量投资拒之门外,全资投入造车,首要考量可能就是免于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梳理汽车公司复杂的利益结构,快速启动造车项目。当然,截至2020年底,小米集团1080亿人民币的现金储备也支持雷军的这个决策。

而10年投入100亿美元的决心,也能在2021年这个节点,将那些快速涌入头部造车公司的人才和资源,截流到小米造车的大池塘。

“当年做手机,只有3-5个人,7-8条枪,今天小米已经有一点积累,有3万多名员工,1万多人的研发和工程团队,1000多亿的资金,值得大干一场。”雷军说。

小米怎么造车?

小米造车会重走小米手机的性价比路线吗?这无疑是决定小米汽车定位的关键。在小米管理层75天的调研中,这显然也是一个核心问题。

据36氪从行业获得的信息,答案是不会。雷军在2月底找到蔚来创始人李斌,有过一次深度交流,36氪从接近双方的人士处了解到,两人的共识都是“追求品牌向上”。这不是说小米要做高端豪华车,而是造车定位与小米手机目前的战略一致,打造高质量和高技术体验的产品,这就注定难以在15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里肉搏。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小米芯片从2014年立项,一路波折,到今天图像处理芯片澎湃C1才开始应用。正是由于性价比路线,带来了低毛利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博弈困境。而新造车三家公司,蔚来、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则吸取了小米经验,在汽车硬件创业中,果断定位在30万元左右的中高端市场。即便如此,各家毛利也在2020年才挣扎转正。

而从整个汽车行业的趋势来看,不管是传统车企转型,还是新兴造车势力,无不想从中高端定位切入。小米造车,也很可能不再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了。

从小米的投入计划也能看出端倪。10年投入100亿美元,初期投入100亿元,这是什么概念?以烧钱著称的蔚来汽车,在2019年面临存亡危机,被媒体诟病的也不过是4年亏损400亿元。小米在“前人”经验上,10年投入700亿元的手笔,显然不会是冲着低价市场。

因此,可以预见,小米造车,势必要在软硬件技术上投入大量研发,而在制造上,也会追求高度控制。这就不难理解,前不久,小米与长城的会见以“假新闻”的回应告终。

不管是比亚迪还是长城,小米与主流车企合作的基础都不牢固。首先,对方投入的资源不可控,其次,双方在供应链上的话语权难免存在冲突。小米汽车制造寻求的路径更可能是类似蔚来采用的“借壳”造车模式,或者收购具备生产资质的工厂,例如,李一男的造车项目牛创新能源就收购了北汽新能源的常州工厂。

“造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重要的创业项目,愿意压上所有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在昨天发布会的结尾高调承诺。以10年为界,小米集团的新使命显然是汽车,雷军会走出一条新的路吗?

本文作者:李勤,来源:36氪,原文标题:《焦点分析 | 斥资百亿美元,但小米可能不会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