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DC/EP和e-CNY取代第三方支付是一种妄议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说DC/EP的计划是一种双层系统,整个研发队伍是人民银行组织,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等,电信营运商和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好像是一种内斗,谁会取代谁的说法。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出席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时澄清当前数字货币(DC)和电子支付系统(EP)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认识误区,指出DC/EP的发展主要立足于国内支付系统现代化,设计之初主要为零售支付系统服务,双层系统已明确将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等均考虑在内;且支付系统现代化须考虑不同市场现况,根据现实情况作不同推进计划;尤其是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不能仅从技术方面考虑,还须从制度层面作多方平衡和考量。

以下为周小川行长讲话全文。

DC/EP的发展主要立足于国内支付系统现代化

今天我想讲一个学术问题,“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系统”。

这个题目前一段时间已有很多讨论,确实也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加以关注并列入“十四五”规划之中,要积极探索发展试点推广的内容。但我看了很多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和评论,发现实际上还是有很多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有些方向问题还需要探索。

尽管中国已经进入了DC/EP的研发和试点阶段,但对这个问题可能理解上还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同时,我感觉它也是国际上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我现在更多是一个旁观者,对一些在研发和试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也有一定距离,观察不是很准确,我想就这个题目跟大家交流探讨一下。

首先,媒体特别是外媒对这个问题有些讨论会引起某些误解。其实过去几年时间,我们对这些基本概念都作了很多讨论,但是并未完全取得一致认识。

举几个例子,外媒现在比较多的一种说法,是中国的DC/EP或e-CNY不管怎么发展也替代不了美元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我觉得这个说法本身命题就不太对,因为DC/EP的发展主要是立足于国内支付系统的现代化,跟上数字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提高效能,降低成本,特别是为零售支付系统服务,本来设计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就没有想取代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支付货币的地位。

再有一种说法也是外媒说的比较多,就是把数字货币的研发和试点与人民币国际化密切挂起钩来,认为数字货币对人民币国际化帮助不大,或者说也实现不了人民币国际化。我觉得,人民币支付系统的现代化、数字化对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跨境使用会有一定程度帮助,但帮助不是太大。人民币国际化更多取决于体制、政策上的选择,更多取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是技术上的因素。

再有一种议论说人民银行推动的DC/EP和e-CNY是想取代现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妄议。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说DC/EP的计划是一种双层系统,而且整个研发队伍是人民银行组织,由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等,还有电信营运商和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研发,都是在他们以往工作基础上,瞄向升级换代的新台阶。大家都在一条船上,当然在一条船上的人有时候也会有不同意见,有时候也可能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争议,但毕竟是一条船上。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好像是一种内斗,谁会取代谁的说法。

前两天,我正好看了一个电影,讲的是打排球的故事。我想举个例子。排球运动员怎么训练,排球要想加大进攻和扣球的力度,运动员就需要练肌肉。结果旁边可能有人看到这个训练以后就开始说风凉话了,说“你肌肉练得不错,但是你不管怎么练,要想参加举重比赛拿名次,门都没有。”球队说我们根本就没打算去参加举重比赛,别拿这种根本不着边的事来说风凉话。

另外,现在排球的打法越来越重视后排进攻,三米线以外起跳。训练后排进攻的时候就会有人说,教练和二传手有意贬低二号位和四号位选手的进攻,着重练后排进攻。这种挑拨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一个队里实际上大家都希望一传好的时候,都有进攻得分的机会,而且说白了,排球比赛经常评最佳扣球手,给谁机会多得分就多,所以内部有时候会有一些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但毕竟他们是一个队,大家要合作共同获取进展。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有些莫须有的概念或提法其实是缺乏对研发计划和试点的理解,同时也容易造成“这山望着那山高”。明摆着计划已经提出来了,已经在系统建设和试点过程中了,不要打着排球的同时又想在别的运动项目上得冠军,这可能是有问题的。 

再有一个是关于对可控匿名的议论。其实支付系统必然要在保护隐私和反洗钱、反恐、反毒品和反跨境赌博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一方面保证隐私,同时还要对某些活动实行必要的监控。因此如果从两个角度来看,会有人站在左边说你保护隐私不够,也有人站在右边说你纵容了洗钱毒品交易。所以,必然须寻找中间的某一个平衡点,但是这个平衡点也可以选择稍微偏左一点或者稍微偏右一点。

中国DC/EP明确提出的概念叫可控匿名,从可控匿名本身来讲它并不是一个数学上能够精确定位的点,但是它表达的意思就是在保护隐私和反洗钱反毒品交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大家可以再深入地研究这个平衡点究竟在哪,但不要拿这个事有意或者刻意地贬低或攻击DC/EP进程。

还有一个问题,有人谈论数字货币的发行权是否要经过特别的立法等,这中间也有很多概念需要探讨清楚。总之,在媒体和各种讨论声音之中,我们还是要增强沟通讨论,使社会以及全球范围各个方面,能够对数字货币的进展和开发有更明确的了解,对中国DC/EP和e-CNY有更好的了解。

支付系统现代化须考虑不同市场现况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一下关于支付系统现代化究竟抓哪个重点。

从全球角度来看,数字货币有很多不同侧重点,有的侧重对零售系统效能的提高,有的重视批发交易,也有的注重交易所和金融市场的交易可不可以采取新的支付和结算体系。有人说全球有那么多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是否能更方便。脸书最开始推Libra的时候,觉得跨境汇款不方便,不能提高跨境汇款的方便性。也有人提到跨境投资的方便性。所以,多个领域都可能有发展的前景。

我们究竟应该注重什么问题。整体来讲,支付系统现代化是一段时间迈一个台阶,这个台阶一般来讲是比较大的台阶,大家才有足够的动力。比如像手机更新换代,有的厂商几个月就发布一个版本,但是从用户角度来讲,我的手机才花钱买的,而且还可以用,性能上没差多少。所以一定是觉得这个台阶比较大后才会考虑去升级;特别小的台阶,微小的改进要换系统有可能动力不足。所以,要用这种差异化衡量台阶到底迈得有多大,来看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向。

怎么看这个台阶呢,一个是看系统的功能,它的效能怎么样,它的表现怎么样。第二个看成本,是不是成本能够降低,效能跟成本一比就是性价比。此外还要看这个系统出错的可能性,因为金融系统涉及稳定,涉及信心,对出错概率非常关注。还有一个就是很难避免百分之百不出错,小概率会出错,出错以后究竟能不能纠正这个错误。比如支付错了能不能退款,能不能止损,信用卡里也有一个叫charge back,就是能把这个钱找回来。再有一个从性能上风险控制的能力,这个系统有多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有时候,一些技术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说,非常希望能用他的技术,但是从金融系统的角度来说,对稳定性、风险控制、出错概率以及纠错能力的重视,可能比从技术角度来讲要求更高一些。

从这几个角度看,我国比较重视零售系统,这个台阶可以迈得比较大。中国是现金用得比较多的社会,但是从全球来看也不是特别突出。我估计发达国家即便是信用卡比较普及的国家,也会感到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这个台阶还是很值得要迈上去的。这也是客户的需求,客户也不希望有太复杂的多样的支付方式,很希望在有手机以后,通过移动互联网有一个主流零售支付方式出现。所以这个台阶成本节约也是很大的,向前迈进的动力是比较大的。

从批发的角度看,现在有一些国家要搞CBDC,从我个人观察来讲,中国e-CNY并不是完全的CBDC,当然也可以归结为CBDC这个大议题里,但是它也有自己的特点。有一种CBDC主要转向批发系统,多数老百姓和非金融系统的人对支付系统的批发环节是不太了解的,并不知道背后的清算系统是怎么工作的,也不太知道这个系统目前是不是效能比较差、是不是出错、是不是成本过高、是不是向银行多收费,是不是收的这些费用间接转嫁给其他银行客户。

随着技术的发展,批发系统也有很大潜力进一步提升。但是,目前成本水平下,效能并不能有很大改进余地,即便改进,社会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总体来讲,批发环节也要给予注意,但是这个台阶似乎现在迈不了太大,要迈就是一个相当小的台阶。

还有交易所,交易所现在所有系统的运行还是非常好的,除了个别情况下特别是由于高频交易,出现过像英国市场上闪崩的情况,总体来讲运行较好。虽然交易所系统,包括所谓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排队自动撮合系统,以及后面的证券登记和交割系统也有不少成本。但是在这方面的呼声并不高,如果大家希望降低交易成本的话,可能减少印花税,印花税比技术系统的成本更受关注。

另外,也不是交易结算越快越好,近年大家都在讨论是不是交易所技术系统有能力可以提供T+0,可以当日回转交易,可以更多提供高频交易。但实际上市场人士对此也提出一定质疑,并非越快越好。整个支付系统也包括交易所系统,未来都有可能实现实时全额交易,但是实时全额交易系统并不是在各个环节都适用的一个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ISDA衍生品交易协会反复主张搞差额结算,它对市场参与方的风险控制更有好处,同时降低了由于每笔实时全额交易要求的经济资本和风险。这也涉及这个台阶究竟迈得有多大的问题。

再看一下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际上是跨境支付里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但是国际贸易能不能就像我们老百姓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看好的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直接这么做就行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一定批量的,涉及更复杂交易情形的系统。

首先是集装箱,一个集装箱装很多东西,涉及品种、规格等很多信息都需要在合同中加以规定,事先要作很多沟通。其次更主要的是涉及运输仓储和保险,运输环节究竟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有风险,会不会有损失;仓储环节怎么样,会不会东西放到里头坏了,这些都导致进一步的一系列服务,而且会涉及到金融。

从支付角度来讲,跨境支付涉及汇率和币种选择。除此之外,由于出口商还需要有贸易融资,货发出去了等对方收到并验货到付款,这个过程中下一步生产已经开始,所以需要贸易融资,贸易融资过去典型的一个工具就是信用证融资,开了信用证以后就去融资了,下一轮生产就可以找银行借钱。金融服务也必然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成分。

此外,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在做国际贸易,他们跨国家、有的时候跨着大州,相互之间也不怎么认识。有的人虽然认识也不知根知底,所以必然需要找一家银行,A国找一家自己熟悉的银行开户,B国也找一家他熟悉的银行,银行之间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代理行关系除了做付款以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帮助企业之间建立人之间的关系。这套体系虽然很复杂,而且有人抱怨可能效率不高,但是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就像老百姓去商店里买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么简单。这个系统的改造也需要有更多功能得考虑,寻找机会升级换代。

再有一个就是汇款,跨境汇款确实成本比较高,脸书抓到了跨境汇款的痛点,所以提出用Libra做跨境汇款,而且为了让更多的国家接受,用一篮子货币。结果它没想到一篮子货币国际上讨论很多年,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各个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怎么弄,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尝试了一年以后发现一篮子货币很难做到,所以就从Libra改为Diem了,只针对美元。

跨境汇款既有技术方面的难度,更有政策制定方面的难度,特别是涉及跨境劳工向家里汇款的,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汇款,尽管有美元、日元、欧元等,相对来讲效率比较高,成本也不算太高,但是发展中国家成本就比较高,时间延迟也比较多。因此,这是一个迈台阶的机会,但是也不是单靠技术系统就能解决的。它有赖于制度政策方面的解决,特别是涉及汇率制度,外汇管理,有一些国家有外汇管制。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有那么多海外华侨往家里寄钱,可能有美元、有日元,但是你是拿不到的,必须换为人民币,当时的汇率又非常不合理,拿少了怎么办呢,就额外再给一部分调汇券。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些阶段早就迈过了,但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还是面临类似的各种问题。另外他们也确实都担心美元化带来的风险。因此,我们在选择利用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提高支付系统现代化并且迈上一个台阶的时候,究竟在哪个方向上可以迈的比较大,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在选择方面需要考虑的。

因此,不能想一口吃成个胖子,说我弄了一个系统,可以拍胸脯吹牛,既能解决零售支付,又能解决批发系统,交易所系统也都完全改造了,贸易结算、汇款等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这不现实,作选择要有定力,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最后,我说一下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家,货币的地位应该提高,而且也确实有提高的潜力,但技术系统会对此有影响。所以,这些年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开发和支持,譬如跨境人民币的支付系统(CIPS)等。是否可以利用数字货币CBDC上一个很大的台阶呢?我觉得不要太高估技术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体制和政策上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下一步作多大选择的问题。

一个货币能否被广泛接受,取决于其经济体量、贸易体量、对外开放程度,不是能够强求国际用户作出选择的,(客户)都有自主选择权。所以货币使用的广泛性不仅是技术特性,和货币可自由使用程度相关。

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人民币纳入了SDR篮子,其中一个因素就是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程度已有了很大提高,但它是一个连续过程,还有继续提高余地,同时还要有反洗钱的功能,防止逃税、毒品交易等。还须考虑货币抗冲击的能力。全球来看,各个国家处于不同阶段,隔一段时间都会有金融危机,抗冲击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因此主要考虑的是制度因素。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还会作出更鲜明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也取决于发展路径、改革开放的路径,取决于观点的平衡。有人认为人民币可自由自用、可兑换是非常好的事,可以尽快推进;也有的人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事,风险很大,尽量不要去做。可能最后是个正态分布,中间的观点比较多,而且它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平移的。

所以,开放进程中的变化可能和人民币国际化有更多联系,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基础,是相对比较好做的,包括金融系统在做CIPS的时候,像中国银行等在跨国支付中起到很大作用的银行,政策制度明确背景下,利用现有技术开发一套系统并不是太难推进的事。

从中央银行的角度来看,发行的货币是央行负债,需要使其可兑现,有购买力,且是稳定的。而且货币使用达到某项功能的时候,央行要给使用者提供这种方便和保证,是一种承诺和义务,这都需要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加以考虑。

因此,支付系统现代化,DC/EP和E-CNY首先对跨境的零售使用,包括旅行者商务访问之间的使用,也包括现在比较时兴的零售网购等方面都会带来提升的体验,对人民币会有好处。我们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批发金融交易、贸易汇款等各个方面要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在政策体制方面不断向前迈进。

我们相信,未来在这些方面能够取得进展,才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大步伐。同时,国际上几种主要的货币相互之间确实是有份额占比的,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也取决于别人做得好坏。

 本文作者:周小川;来源: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原文标题《周小川:DC/EP和e-CNY取代第三方支付是一种妄议》。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