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持续的政策利好催化,今年的中药板块走势特别强劲。从3月至今,申万中药指数已累计上涨超过30%。
就在日前,行业再次迎来重磅文件。
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围绕“进一步提高认识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行业学会协会作用”、“加强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 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八个方面,提出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坚持把发展中医药复兴和传承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并将此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持续的政策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开始走上快车道。
不过,中医药的发展也还存在着一系列待解决和突破的难点难题,包括在“中西医并重发展”的大方向下,如何突破中医、西医各自的壁垒,更好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等。
这正是此次出台的《意见》的核心内容。
“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文件,特别是提出要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综合性医院的评审和绩效考核,有望大力推动中西医协作。”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系统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呼吸科主任张炜认为。
中医临床科室建设望加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直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体系,在应对疾病方面各有所长。据了解,中医药在解决慢性疾病、术后康复、放化疗辅助治疗、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等实际临床问题方面,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以肿瘤治疗为例,目前国内多部肿瘤诊疗指南均将中医药列入肿瘤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今年早些时候,中医肿瘤资讯一项对301位临床肿瘤医生展开的调查显示,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且贯穿肿瘤治疗全程。
尤其当患者出现肿瘤常见伴生症状时,医生会更多地使用中医药治疗。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食后腹胀,气短乏力,便溏等,这些都是肿瘤常见的伴见症状。从中医角度来看,多数证属正气不足、气血两虚,应用中医药不仅可以改善其症状,更是从扶正祛邪的角度,辅助恶性肿瘤的治疗。
另外,抗菌药物的滥用已是当前我国乃至全世界所面临的难题。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不合理使用,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的耐药现象。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病原体的出现,加剧了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困难,增加了耐药菌感染死亡的风险。
2019年全国细菌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至2019年,我国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的检出率居高不下,部分细菌的耐药率呈现增长趋势。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现阶段全球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感染。并且,这种危害还在逐年攀升,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导致1000万人因此丧生。
然而,开发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往往要花费10来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需要短短2年,因此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抗生素耐药性的威胁。
而众多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复方或中药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有明显的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很多临床诊疗实践亦显示,中药可以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疾病,且耐药性小。因此,运用中药进行抗感染治疗被认为是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出路之一。
对此,此次《意见》同样提出,“三级综合医院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高原病防治和微生物耐药问题等,积极探索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形成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抗疫方案的亮点,为成功战胜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上海市中医药防控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张炜教授一直深入一线,并对此深有感触。据其称,中医药对于新冠轻、中症患者的疗效尤其明显,通过中医早期介入,能够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危重症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卫生经济学意义。
与此同时,中西医协作的医学模式在此次疫情中也展示出其特有的优势。比如中医采用中药扶正通络、化纤维化的方法,同时西医采用俯卧位通气,两相结合治疗重症患者肺纤维化的治疗更有效。
综合性医院是卫生事业的主力军,汇聚了主要西医资源以及相当一部分的中医从业者,且承担着全国大部分人的医疗保健任务,因此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平台。
目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大多数的综合医院都会设有中医科,提供中医药服务。但现实是,不少医院的中医科规模还在不断缩小,服务范围变窄,中医特色逐渐淡化。
也因如此,此次《意见》首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并且这种强化还是自上而下的。
依据《意见》:
1、三级综合医院应当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有条件的可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
2、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二级学科或专业组,诊疗科目设置中医二级科目,支持三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推动中西医协同有关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二级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3、有条件的综合医院特别是有条件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要按照《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设置中药房,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服务以及中药饮片煎煮服务。
4、加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以分级诊疗、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同体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推进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构建完善中西医结合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中西医协作望深化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能否得到很好的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还取决于双方能否相互理解。并且,在业界看来,发展中西医结合,首先是要让西医认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的主力军还是西医,西医牵头才更有影响力。
“但现在这种相互间的认识显然是不够的。”张炜教授指出。
“以大学课程安排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大概有将近一半的课程学的是西医学,而西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只需50个学时,差不多就是一个学期里的一门课。在这种情况下,西医很难对中医学有深刻的认识。”他告诉华尔街见闻。
“如果无法理解中医内涵,就会对(中医)治疗方案与最终的疗效产生怀疑。比方说,中医以‘带瘤生存’为治疗理念,这对于西方医学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张炜教授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综合医院中很大一部分的中成药使用其实由西医处方。但中成药品种繁多、剂型复杂、疗效各异,因此要用好中成药,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背景。
另外,虽然也有很多综合医院设有中医科,但对此张炜教授亦指出,现在综合医院里中西医科室之间的隔阂仍旧普遍存在。比如院内会诊,只有中医科会请别的科会诊,但基本没有别的科请中医会诊,双方缺乏互动导致“结而不合”。
“当然,这里面有中医不精的因素,中医也不乏根基不深者。可能西医科室请中医大夫会诊几次并不能解决问题,以后也就流于形式了。但这一次新冠疫情中,为什么中西医可以成为好伙伴,可以走到一起?我相信就是因为西医的一流专家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中医中药的疗效,所以中西医还是要加强双方的协作。”张炜教授告诉华尔街见闻。
事实上,由于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中医的独特疗效,有不少西医因此转而投向中西医结合领域,知名心血管疾病治疗专家吴宗贵教授正是其中之一。
据公开报道,吴宗贵教授曾在讲述其临床工作经历时表示,在心肌梗死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还没有成为常规治疗策略的时候,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后来,受陈可冀院士针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治疗开展的很多活血化瘀的研究的启发,他将活血化瘀中药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心梗患者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西医联合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心肌缺血、提高生存率。从此以后,吴宗贵教授就决心追随陈院士,从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正是为了打破这种中西医之间的割裂,加速双方融合,《意见》特别提出要创新中西医协作医疗模式,涉及“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在综合医院各临床科室加强中西医协作”、“开展综合医院科室间中西医协同攻关”、“深化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中西医协同攻关”等多个方面。
并且,《意见》还强调称,“公立综合医院应当有院领导相对固定分管中医药工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这些都是非常有革命性的内容。在这个文件基础上,(中西医结合)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但是做哪些,能做到什么程度,这还有待慢慢推进,但是我想未来一定会是美好的。”张炜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