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利和公益——有关商业底层逻辑的思考

沧海一土狗
任何满足人私利、私欲的行业,都是挣钱的,但有一些是不能碰的——侵犯公益。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会发现——有些钱不能拿,否则,就是犯众怒,被监管重锤不会有人同情的。资本还是得心存一些敬畏的,毕竟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不缺资本了,缺的是技术、人才和行之有效的组织方法。

这几年的市场风格分化比较严重,去年偏白马,茅指数涨上了天,今年春节期间发生了切换,小票崛起,小市值指数爬了起来。市场要么偏这边,要么偏那边,就没有特别均衡的时候。

这是白马和小票的故事,切换到价值和成长的视角,故事就变成疫情以来成长股一直压着价值打

这个现象有宏观方面的因素——流动性持续宽松,但更多的是产业方面的因素。过去的牛市,地产产业链是核心,从上游的黑色系、银行(信贷也是生产资料),到中游的地产、建材,再到下游的家电。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产业链,在几轮地产周期里,催生了很多现在的白马。

显然这一轮牛市的核心产业链不是地产,而是新能源车+光伏(以下统称新能源),这一轮的模板跟过去的地产类似,但主角都换了:上游的有色,中游的电气设备,下游的新能源整车厂。而且,这次的戏码更大,是全球一起唱这出大戏。

跟这条主线无关的股票,往往都很惨,好像是经历了一个假牛市。

那些地产产业链的大白马,大都表现得不太好,而这些股票又被大家贴上了价值的标签,所以,我们经常听说——价值股表现不好。

新能源产业链有很强的制造业色彩,科技属性相对较重,所以,被贴了成长的标签,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总结——成长股表现太好。

虽然宏观能解释一部分风格分化,也能解释春节后的那波调整,其实,更加重要的还在于中观的一些东西:

1、地产产业链的确不行,地产公司也曝了很多负面新闻;

2、新能源产业链的确高景气;

景气度分化的背后则是政策导向,

1、近几年地产政策相对严苛;

2、支持新能源,搞碳中和不是一个国家的诉求,而是全球;

在这两种不同的政策导向下,我们能看到一个很鲜明的对比,一边很不行,地产公司都要出债务风险了;另一边很好,不但国内订单多,海外订单也特别多。

那么,政策导向的背后又是什么呢?时代潮流和民心向背。

表面上看这个东西比较虚,但这种宏大逻辑背后又是一点一滴具体事件的积累。

举几个近期的例子,河南出现了极端天气,这种极端天气是超过所有人预期的。这次事件给人们内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以前,人们觉得气候问题很遥远、很抽象;现在,会觉得很具体,会觉得搞碳中和很有必要,不能玩虚的,谁也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这种极端气候。民心是往支持这方面偏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最近有关教育培训机构的政策,有不少人进去抄底了,觉得是机会,理由是教育资源是稀缺资源,是必需品等等。

但是,我只想问一个十分朴素且不专业的问题:你对它们表示同情吗,你身边的那些普通人对它们表示同情吗,你身边的那些家长对它们表示同情吗?

如果他们表示无感,甚至有些快意,你就要保持警惕了。这笔操作可能正好躺在历史的车轮下面。

诚然有些家长有私利,会如何如何,但是,这也只是私利,私利是上不得台面的。有关私利和公益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那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业。

有私利的确就有利可图,是构成一个行业的基本条件,但要茁壮成长,这还远远不够,你得有公益,有共识。

除了土壤和水分之外,植物的茁壮生长还需要阳光。

房地产的问题也是类似的,现在的房子已经够住了,核心矛盾已经不是盖更多的房子,而是,如何分配存量的房子,如何升级存量的房子。

问题已经从增量问题转化为存量问题,而权益经理的眼睛始终放在增量上,很难给地产产业链好的估值。

我也知道,谈论时代、民心和宏观很虚,但我们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最为要害的就是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关系就是政治,脱离政治去讨论商业真的有些肤浅。

我认为,在整个关系网内,最核心的东西是一个关系上的二分法:1、人与自然的关系,PVE;2、人与人的关系,PVP。这两个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有交错。

新能源行业重PVE属性,一是为了环保,调节人和自然关系,另一个是技术进步,从大自然那里获得新的code;但是,地产行业已经彻底变成一个PVP行业了,以前是做增量,我们向大自然“索取”舒适的住宅,现在不是了,它蜕变成一个分配问题了。

教育更是一个分配问题,就是如何去分配教育核心资源,教辅机构帮助不同的考生去PK。

医疗行业则有点奇怪,它是一个PVE和PVP并重的行业。一方面,有很强的PVE属性,企业需要做很多研发,搞创新;另一方面,有极强的PVP属性,人命关天,要兜底,要有基本保障。

以前大家还会幻想,医疗行业类似于消费行业,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行业会发展的很好。可是,一轮又一轮的集采打破了大家的这个美梦。

本质上,这还是一个To G的行业,政府并不希望整个开支随着人口老龄化增加太快,但医药的需求量却必然随着人口老龄化增加,于是,逼来逼去只能价格降低,集采应运而生。

那么,是不是搞PVE的创新药企就一定活的很好呢?理论上是这样的,搞创新——PVE,受的约束小;不搞创新,仿制——PVP,受的约束多。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创新药企也未必好过。专利是有保护期期限的,他们需要持续地研发,持续地资本开支,去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这对股东未必是好事儿,因为很难看到他们充沛的自由现金流。

走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清三个层次的基本问题,

1、什么样的行业是挣钱的?

2、什么样的行业是可以不犯众怒地挣钱的?

3、什么样的行业是可以不犯众怒给股东挣到钱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任何满足人私利、私欲的行业,都是挣钱的,但有一些是不能碰的——侵犯公益。

黄赌毒之类的自不必赘述,满足少数人的利益,于社会有大害。下面我们讨论一下银行业。

我们都知道现在银行板块的股价很萎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个行业赚钱很难吗?并不是,银行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有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让存量银行自由发挥,那么,它们的利润一定特别好。

但是,这是个PVP属性占大头的行业,这个行业赚到钱了,其他行业就可能遭殃了,它们的成本会很高。所以,政府一直在压着这个行业,总的原则就一条,在不出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不断地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这个原则有个潜台词,那就是,银行是重要的基础设施,核心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平稳运行,服务好上面的实体经济。

所以,银行业是一个很容易赚钱,但又不能赚很多钱的行业。你赚太多钱,就会被diss提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就可能侵犯公益。

也只有经济过热,通胀较高的时候,银行才能堂堂正正地出于另外一种公益赚一把钱。

所以,能不能赚钱是一个维度,该不该赚钱则是另外一个维度,可能后者更加重要。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今天的互联网可能就是当年的银行,明天的互联网可能就是现在的银行。

的确,你做的很大,形成垄断就能攫取超额利润了,但是,这个问题不仅仅有一步,它有两步:

1、烧钱搞到一个垄断地位;

2、社会允许你靠这个地位赚超额收益;

第一步看起来很顺畅,前几年资本也是这么操作的;第二步很隐晦,但足够致命,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会发现——这个钱不能拿,否则,就是犯众怒,被监管重锤不会有人同情的。

说到底,还是那个比较虚的问题——人心向背的问题。

说来也奇怪,这种虚的问题不能让你做的更好、更出色,一旦出问题直接要掉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的命。

所以,资本还是得心存一些敬畏的,毕竟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不缺资本了,缺的是技术、人才和行之有效的组织方法。

插句题外话,风平浪静的时候,大家觉得钱是钱,有钱很好,很棒;一旦出问题,我们才知道,真正要害的是一些具体的东西。疫情这一波告诉我们医疗物资、科研实力和有效的组织能力极其重要,对整个社会而言,钱就是废纸。

对个人而言,钱的数量是个问题,钱可以是目的;对整个社会而言,钱的数量不是个问题,钱的增速、流通和分布才是问题,钱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经过中美摩擦和疫情,人们也越来越清楚,什么是更加重要的。资本市场也给了技术、人才和组织以很高的溢价,而作为其对立物的资本,对价反倒是一折再折。

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投资偏好上的一些变化。

事实上,任何公司或组织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益和私利的问题,其规模越大,在公益和私利的问题上纠缠得越深,一定规模之后,这个公司会彻头彻尾地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即便它的股权都属于某个个人,它也是一家公众公司,因为它有可能影响到每一个人。

所以,我们极其有必要思考清楚某个公司的公众关系属性,是那种关系简单型的,还是关系复杂型的。

如果一个行业是靠pve获得利润,靠创新获得超额利润,没人管你,你做的好,大家会竖起大拇哥,这是那种公众关系简单的企业;在社会关系方面,它们需要注意的是,警惕自己从屠龙少年变成恶龙,pve走到头,会被利润诱惑着搞pvp,搞得好还成,搞不好就成社会公敌了,就像地产,大家最开始的时候的的确确需要建很多新房子。

如果一个行业是靠pvp获得利润,就属于那种在社会关系大网里打转的企业,需要要时刻心存警惕,在想办法获得超额利润之前,一定要先想清楚,自己是不是侵害了公益,否则,你赚的越多,越可能被群起而攻之。

总之,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攀科技树,向大自然攫取超额利润(pve),对人际关系的要求相对低一些;组织生产,处理人与人关系(pvp),则约束较多,需要注意分寸,有些东西是不能碰的,有些东西是不能薅太狠的。

然而,经理们又是喜欢确定的不确定性的,他们不喜欢不确定的确定性,于是,市场就搞成这幅很奇葩的样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要与众人为敌,市场也只是社会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罢了,它无法确保你的正义性。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ps:封面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9年诺奖得主,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著有著名的《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

本文来源:沧海一土狗 ,文章略有删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