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多前(2018年2月22日),我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基金定投试验,每周定投一只沪深300指数增强基金。
当时的目标主要是想验证一下定投是不是真的有用,多久能达到50%的预期收益目标?和一次性投资相比,有没有超额收益?对于平滑波动、降低回撤有没有帮助?
支付宝只能展示近3年的走势,实际开始时间比图中展示早4个月。来源:支付宝
3年过去,三个问题都有了答案。
今年1月中旬,50%的目标已经达成,于是选择了卖出。
当时基金净值2.98,和第一次买入时的2.18相比,收益率36.7%,定投有13%的超额收益。
试验期间,基金本身最大回撤22%,买入之后亏损持续时间28个月(就是说买了以后一直跌,过了28个月净值才又涨回到买入的位置)。而试验账户最大回撤15%,亏损持续时间12个月,定投降低了回撤幅度、缩短了亏损时间,提升了持有体验。
但是马上问题就来了,卖出以后得到的这笔钱怎么办?如果继续定投的话,那么闲置的资金是不是会错过很长时间的收益,也就是传说中的“踏空”?
最近几年,定投是各大基金公司、媒体都在推荐的投资方式,最好的推荐语来自股神巴菲特,他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中写道:“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通常都能打败大部分的专业基金经理。”
定投也存在争议,推崇的观点是定投十年赚十倍,而不屑一顾的人,则认为这是基金公司忽悠韭菜贡献管理费的宣传方式。
到底是神器还是忽悠呢?
在我的试验中,定投是有效的,可这只是一个时段、一只基金的数据,时间拉长、范围扩大,又会怎么样呢?
基民为什么不赚钱?
很多人都在抱怨买股票和基金赚不到钱,但其实A股自打成立以来,整体是上涨的。
上证指数1990年从100点起步,现在3500点,31年涨了34倍。
我们最熟悉的沪深300指数,2005年到现在涨了4倍多。
收益更高的偏股型混合基金指数(885001),自2003年底从1000点出发,截至目前12491.11点,涨了11倍,年化高达15.52%。
但有多少人真正从基金上赚到钱呢?股市里的说法是七亏二平一赚,就是说只有10%的股民赚钱,基民应该要高一点,但也不会太多。
今年3月,懒猫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公募一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此前一年收益率超过118%,但近一年持有用户中,80%以上的投资者是亏损的,70%以上亏损超过5%。
典型的基金赚钱基民亏钱。
核心原因在于追涨杀跌。
大多数的股民和基民,总是在牛市的中后期,看到周围的人买股票买基金挣钱了于是进入市场,此时持仓成本已经很高,很容易就亏钱。
同时,大多数人对亏损和波动的承受能力有限,当账面亏损超出承受能力的时候,就选择离开市场,而这个时候,又是成本偏低的时候,很可能是黎明前的黑暗,卖出就是错过后再上涨的机会。
所以有人说“牛市是亏损的主要原因”。
用一张图来展示会比较形象。
定投解决了基民的什么问题?
定投正是基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判断市场的高低,那么就放弃择时,不奢望买在最低,通过分批投资获得平均成本,准确说是比平均数还低的成本。
举个例子,一个基金现在净值10块,我不知道贵不贵,就先买100块钱,获得10份,下个月跌到了8块,再买一笔100块,获得12.5份,成本就变成了8.89块(200/22.5),比两次买入时的平均净值还低,当基金上涨到8.9块时,我就开始赚钱了。
这个微笑曲线不仅仅是模型,而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前面沪深300的走势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曲线。
无论如何涨涨跌跌,只要基金整体趋势向上,拥有微笑曲线的右半段,就一定可以赚钱。
而且,对于基民来说,定投可以降低波动的幅度和时间,减少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挑战。10块钱跌到8块,有可能还会继续跌,但不管怎样,回到8.9块的时间,一定会比回到10块所需要的时间短。
举个实际的例子,从10年前开始定投易方达沪深300ETF连接(110020),2011年6月21日买入之后,长达42个的时间都没有回本,回本之前最大回撤25%,但如果定投,那么在第18个月就第一次赚钱,在这之前最大亏损不到13%。
心理承受是一种能力,每个人或高或低都会有一个底线,有的人能接受亏损10%,有的30%,有的能亏1年,有的亏3年也没事。要提高这种能力,让底线是10%的人接受20%,是很难的,但通过减少对这个底线的挑战,就能使坚持的人群大大增加,从而就有更多的人等得到黎明,迎来赚钱的时刻。
定投的缺陷
定投虽然解决了大问题,但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首先就是机会成本,如果我手里有1万块,要每次定投100,那么剩下的9900怎么办?是不是就可能踏空?要知道,股市里真正大涨的时间,就那么几天。如果每次投1000,那仅仅10次的话,没法解决平均成本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对于工薪族就不成立,因为每个月都有相对固定的工资收入,不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反而是一种强制储蓄的好方法。
其次,定投越久,成本越固定,后续再新增的投入对平摊成本帮助不大。当然,反过来想,这个固定的成本,其实是平摊过的,已经达到了目的。
还有就是,如果是持续向上趋势比较明显的基金,那么定投比一次性买入成本要更高,从而降低了收益。例如过去几年收益最高的招商中证白酒基金(161725)。成立6年来总收益是466.32%,而定投总收益是280.09%。
不过,这个问题反过来想也可以,定投的作用是平均成本,而不是降低成本。
我们没有能力在事前就判断出买入的时间点是高还是低,所以就用定投的方式来进行平摊,效果上可能是降低也可能是提高成本,都应该接受。
何况,即便是成本提高,但既然基金在不断创新高,那么依然是赚得不少了,应该高兴。
还有人提出如果定投了一个长期向下的基金,那么也是会亏损的。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这不是定投的问题,而是基金选择的问题。
而且,即便是不幸选中了这样的基金,长期来看,定投也能在减少亏损方面提供帮助。
例如华宝标普油气上游股票人民币A(162411),过去10年(成立于2011年9月29日,接近10年)亏损了53.64%,但如果选择定投,总亏损是8.89%。
定投10年能赚几倍?
那么定投的收益能有多少呢?
把时间拉长到10年,选择过去收益最高的主动基金兴全合润(163406)、景顺长城鼎益(162605),和收益最高的指数基金国泰纳斯达克100(160213),再加上易方达沪深300(110020)做一个测试,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相对可行的预期。
之所以没有选择招商中证白酒,是因为这只基金成立6年,不够年限。比照过去6年的收益,从起点一次投资收益4.5倍,定投收益2.8倍,那么拉长到10年,可推算收益分别为15倍和5-6倍左右。但这属于特例,而且有4年是推演,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
根据测算,10年收益7倍的兴全合润,定投总收益3倍多。但是按年化收益来看,定投反而比一次性投入更高,因为资金是陆续投入的,年份越短的资金,同样的总收益去计算,年化收益越高。
4只基金都是这样的情况,一次性投资的总收益高于定投,但年化收益,又是定投超过一次性投资。有意思的是,景顺长城鼎益一次性投资的总收益不如兴全合润,但定投收益反而是更高。
看一下两只基金的走势图会发现,鼎益的最大回撤要比合润更高,这样的情况在回撤发生当时很难受,但回过头再去看,反而是获得更低成本的机会,从而实现了定投收益的反超。对于心理承受力强的人,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忍受不住提前割肉,就太可惜了。所以,很多事都是两面,不同的视角出发对好坏的判断会完全两样。
再看加上50%止盈的数据,就是说收益率达到50%以后就全都卖出,之后按原有的份额继续定投,年化收益率相比不止盈的定投又提高了一点,但是总收益却在下降。这里面的核心就是我在小试验中碰到的疑问,止盈之后的资金怎么办?机会成本比较高。
有“台湾定投教母”之称的萧碧燕,二十多年的基金定投生涯中赚到了超过1000万新台币(相当于230万人民币),对于止盈后的资金,她的方法是分成36份和原有的份额一起(假设原计划每期投入100元,止盈获得3600元资金,则此后3年每期投入变为200元)继续定投。可以用这个方法对上述4只基金做一个大致的测算(由于没有专门的工具,很难精确计算),相比于普通的止盈,总收益可以获得较大提高,但依然没有超过不止盈的策略。
根据以上测算,定投10年赚2-3倍已经是不低的一个预期,折算年化收益已经在20-30%的区间。如果选中了招商中证白酒这样收益超高的基金,那么定投10年可预期5-6倍的收益,这是非常罕见的特例。
如果对策略做一些优化,在低点时增加投资,例如净值10块时买100块,净值8块时就买120块,那么成本会变为8.8元,比之前例子中的8.89更低,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但这就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暂时不讨论。
另外,以上测算虽然时间拉长至10年,却仍然是局限于一个时间段内,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换一个时间段,情况又会有差异。
不过,长期来看,基金定投仍是一种门槛较低、且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工薪族,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样。
除了选择长期向上的基金以外,对投资者唯一的要求是耐心,下跌时不急躁,无论怎么跌都不卖,并且在赚到钱之前,不需要卖出基金支付其他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