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参加的那些投资电话会,背后可能都是它在提供专家 | IPO见闻

站在金融机构背后的凯盛融英没少赚钱,作为国内最大专家访谈机构,最新净利率高达26%。

金融行业人人艳羡,不仅是传统的金融机构赚得盆满钵满,连带着那些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支持的公司也分到了一杯羹。此前已经上市的金融行业服务商多为资讯、行情等工具类互联网商,如今专在行业研究领域提供专家支持的公司也将进入资本市场的公共视野。

8月11日晚间,专家信息服务提供商凯盛融英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Capvision,简称:凯盛融英)向港交所递表,拟发行H股上市,中金公司和花旗银行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在递表港交所之前,去年4月27日,凯盛融英就已经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当时的计划是在A股挂牌上市。2020年6月到2021年2月间,凯盛融英已经完成两期上市辅导。

到7月初,市场已传出凯盛融英将上市计划改赴港股。

投资业务“卖铲人”,创始人为控股股东

凯盛融英成立于2008年,是行业专家知识信息服务提供商,主要通过自身的专家网络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产业背景和行业知识。

凯盛融英所存在的背景是,券商研究所、公募基金等机构在投资服务和投资决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掌握更多行业背景和视角,以更深入的触角掌握自己的投资领域。

不过,以往提供产业视角这类工作多由卖方研究员自己完成。但随着卖方服务逐渐同质化、对产业视角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且研究员自身毕竟并不浸淫产业,作为二手知识的传播者仍然有其局限性,于是凯盛融英这样的专家服务型公司就应运而生了。

在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凯盛融英的存在感很强,其拥有的专家库也弥补了券商研究所产业资源的不足,成为研究所之外为投资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补充。

除了通过卖方提供服务,凯盛融英也直接面向二级市场的买方投资者、跨国咨询公司、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以及高净值用户等。

来源:招股书

凯盛融英成立后,2010年获得首笔融资,来自兰馨亚洲,金额未披露。此后,公司曾经接受天风天睿、千合资本等投资。天风天睿于2020年5月将其所持约7%的股份全部转让,受让方为浙民投、湖州产业集团和千合资本等。之后千合资本又将股权再度转让给尚景桦溪,退出股东名单。

来源:天眼查

 

截至IPO前,创始人徐如杰直接和间接持有凯盛融英33.21%股权,和陈荣生作为一致行动人共同持有约34.60%股权,在IPO前两人共同为控股股东;IPO后,两人将不再为控股股东,但仍将是单一最大股东集体。

其他财务投资机构所持有股权未有超过10%,最高的为粤民投康禾,持股比例为7.85%。

目前,徐如杰担任公司董事长兼CEO,陈荣生未在公司担任职务。

来源:招股书

主要需求来自金融机构,凯盛融英国内市占率稳居第一

近几年,凯盛融英的专家库资源实现大规模增长。

2018年底时,公司约拥有23万名专家成员,到2021年3月底时,专家成员数量已经攀升至36万名,2年多时间内累计增长超过50%。

目前公司的专家库中,主要包括企业高管、商业领袖、行业自身人士以及学界精英、战略分析人士等,覆盖行业包括商贸零售、医疗健康、咨询服务、汽车及金融等。

凯盛融英所从事的业务,被称作“访谈行业”中的“信息访谈”。

全球访谈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150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4409亿美元,复合增速为7%,预计202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5594亿美元。

其中,中国访谈行业大幅增长,由2015年的85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213亿美元,复合增速为20.1%,远超全球平均行业增速,预计2025年将达到459亿美元。

其中,信息访谈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均录得最高增长率。

在信息访谈中,行业专家知识信息服务是增长最快的子类别。2015年到2020年间复合增速约为14.2%,预计中国行业专家知识信息服务市场在2020年到2025年间将按照29.3%的复合增速增长。

无论在全球还是仅仅在中国,来自金融机构的专家需求都是最旺盛的。

不过在中国,来自金融机构的需求更加显著地优于其他需求渠道,且与咨询公司、其他企业的需求量拉开更大差距,80%左右的专家知识信息服务需求都来自金融金融机构。且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未来5年,来自金融机构的专家需求仍将维持11.7%的复合增速继续增长。

未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为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有望在渗透率的进一步上升和行业的正规化背景下,在享有先发优势和品牌效应的条件中,拥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凯盛融英在全球市占率约为3.2%,排名第五。

在国内,凯盛融英的市场份额约为33%,收入6.11亿元(约合9650万美元),市占率稳居第一,且远超前五大中的其他四家公司,收入规模超过其他四家公司之和。

主要营业成本为专家成本,净利率高达26%

为金融机构提供专家服务,这一听起来仅仅是作为渠道商、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业务,却为凯盛融英赚到了不少钱。

在收入端,凯盛融英从2018年收入3.8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4.61亿元,再增长至2020年的6.44亿元,年复合增速约为29.2%,保持高速且稳定的增长。

在净利润端,凯盛融英则从2018年的净利润8450万元增长至2019年的9367万元又至2020年的1.67亿元,年复合增速为40.4%,3年的净利润率分别为22%、20%和26%。

2021年第一季度,凯盛融英实现收入2.13亿元,实现净利润6840万元。

从收入构成来看,专家访谈服务贡献了大部分收入,2018-2020年分别实现收入3.46亿元、4.04亿元和5.70亿元,收入占比则分别为89.9%、76.1%和86.6%;研究和会议服务则合计占比略超10%。

来源:招股书

三年间, 凯盛融英实现的毛利率则分别为48.9%、43.3%和51.1%,最新一季度的毛利率约为54.6%。

其营业成本中,专家费用占据大部分,约60%以上的营业成本为专家成本。

来源:招股书

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率约为10%上下,2020年至2021年已经降低至9%以下;管理费用也在2021年一季度降低至7.4%。

因此最终实现26%甚至更高的净利润并不稀奇。

来源:招股书

不过作为自身不拥有研究能力的机构,凯盛融英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在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搭建桥梁,赚取差价。

因此,凯盛融英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就是专家库。

一方面,能否一直维持专家数量和客户数量的双重稳定增长;

另一方面,是能否在专家和用户那里始终保持定价权;

这两个因素是影响未来凯盛融英能否继续舒服赚钱、站稳资本市场的重要因素。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