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铁王座”下的众生相:高歌猛进与黯然离场……

新材料在线
“能够肯定的是,随着动力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实力不够的企业难以生存下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颇为亮眼。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增长200%。

在巨大的市场刺激下,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随之创下新高。“经常被客户催货催得受不了。”今年5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股东大会上亦喜亦忧。亿纬锂能、蔚蓝锂芯等企业也陆续在公告中披露目前处于满负荷生产的状态。

扩产,似乎正成为动力电池企业的“头等大事”。近两个月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批电池厂商陆续宣布扩产计划。

但新能源汽车厂对此并不完全“买单”。特斯拉CEO马斯克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就曾先后向外界表示“电池供应问题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扩产的一大瓶颈”。

热火朝天的动力电池赛道,众人纷纷高举扩产大旗,资本源源不断高调加码。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上半年电池新能源行业并购入股案例有20个,交易金额总计约161.45亿元,平均交易金额为8.07亿元,行业的投资扩产项目数量与投资规模均大幅超过去年同期。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大举扩产,亦有人黯然离场。

7月28日,力信(江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力信能源”)启动预重整,这预示着又一家动力电池企业走到了破产边缘。令人唏嘘的是,力信能源在《2018年动力电池企业新能源客车装机量排名榜》中还曾位列第13位。

“力信能源绝不是行业里的独例,在新闻报道之外,还有着更多的‘力信能源’。”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对新材料在线®表示。

机遇与挑战仿佛一副扑克牌的正反面,搅动着供不应求的市场。大浪淘沙已数载,国内动力电池各梯队的企业到底面临着怎样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在“马太效应”不断加剧的今天,动力电池中小企业如何另辟蹊径突出重围?

01 头部竞相扩产,二线夹缝抢市场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霸榜”已久。

2021年1-6月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排名中,宁德时代占据49.1%的份额,比亚迪15.6%紧随其后。

这个场景存在多时。从电池市场销售格局看,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升。赛瑞研究《锂电新材料发展分析研究报告》显示,2016-2019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CR5市场集中度从68.97%上升到81.56%,CR3市场集中度56.70%上升到73.64%。

从近些年的市场装机量榜单也能看到“TOP3-TOP10”第二梯队企业的竞争持续激烈化,虽然角逐的是个位数的市场份额占比,但名单一直日新月异。

尽管如此,第二梯队的市场份额也在提升中。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排名第4-10位的第二梯队企业市场占比达到了19.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明显。

这种变化或许并不能给第二梯队带来更多美好幻想,切蛋糕的手仍被头部企业稳稳掌控,对第三梯队及其以下中小动力电池企业更是“噩梦”。

从宁德时代日前发布的《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报告》可以看到,在其2020年非公开募集的资金中,有多项都用于生产基地以及项目扩建。

6月17日,宁德时代宣布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在宜宾正式投产;7月6日,宁德时代再次宣布将与合作方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在储能解决方案、储能商业模式创新、电池技术合作等多方面展开合作。

比亚迪也加大了电池产能布局,按照比亚迪的规划,今年年底比亚迪电池月产能届时将可满足8万辆新能源车型的需求。

“头部企业一轮又一轮的扩产也意味着市场将进一步被分割,留给三线之后的电池企业的机会不多了。”在锂电行业钻研多年的技术研发工程师关韦对新材料在线®表示。

“能够肯定的是,随着动力电池行业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升,实力不够的企业难以生存下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墨柯一语中的。

事实上,动力电池领域的淘汰赛早已开始。

02 冲击“铁王座”的代价

回顾《2017年动力电池装机量十强》名单,不少业内人士唏嘘。

宁德时代、比亚迪、沃特玛、国轩高科、比克动力、力神、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国能电池、智航新能源……昔日璀璨的名字,有些已经销声匿迹。此外,钱江锂电、环宇电源、遨优电池、湖北猛狮等企业因资不抵债,进入了破产清算阶段。

动力锂电池应用分会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动力锂电池公司数量达155家,截止2018年年底,国内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实际装机量的动力锂电池公司却锐减至99家。

“严格来说,每一家上了规模的大企业倒下的原因都是多方面的。”墨柯认为,在退补和锂电池成本上涨等大环境因素之外,技术、人才、资金等也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仔细分析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会发现它们有着极强的技术研发能力、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客户拓展能力以及吸引资本的能力,这些也是众多尾部企业所缺乏的。” 扬子江汽车集团总工程师雷洪钧表示,“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对电池的续航能力、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水平不够或是技术路线布局走偏,将导致跟不上市场节奏,最终被市场淘汰。”

当年,专注于磷酸铁锂电池的沃特玛因短时间内很难快速转型三元锂电池领域,加之曾为提高市场份额疯狂借债,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屋漏偏逢连夜雨,旗下电池屡屡出现安全事故,导致失去补贴的同时失去订单,最终一步步退出了历史舞台。2019年11月,沃特玛宣布破产清算,对外负债高达197亿。

国能电池则是在新能源补贴新政出台后,研发速度没跟上,导致产品质量问题重重,订单大幅减少,最终倒在行业发展长河里。

曾一度驰骋市场意图冲击“铁王座”的企业都沦落至此,中小规模的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近些年我们过得越来越难了,订单越来越难拿。” 一位不愿具名的低速电动车用锂电池企业负责人对新材料在线®表示:“困扰我们的,一是技术,二是资金。从我们自身来看,技术真的太重要了,小企业没有技术优势,产品也就没什么竞争力。我们规模不大,也吸引不到什么资金,没有钱就不能扩大生产线,也留不住技术人才,这是一个死循环。”

这位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表示,他和团队目前就处于到处找资金的困境中。

深圳一家生产锂电正极材料的企业市场负责人也透露,他们经历了几次在长期合作的电池企业里险些收不回款的“刺激”情况。“大家过得都不容易,他们(电池企业)拿不到订单,我们也不好过,我们现在都还有收不回来的坏账。”

“适者生存,这话在动力电池行业里同样适用。”关韦对新材料在线®表示,“说实话,这对行业来说是好事。动力电池行业一直是技术引导型,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市场的适当竞争将加速行业升级。”

03 破局之路在哪?

动力电池行业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寡头垄断格局,那么,龙头之外的电池厂们路在何方?

纵观近些年行业发展情况,虽然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一线电池企业占有绝对优势,但二线企业的崛起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与此同时,尾部动力电池企业即使倒闭浪潮此起彼伏,但也总有人能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从市场现状来看,背靠资本、绑定车企、产能扩大、创新研发以实现技术弯道超车是二线企业主要的发展路线

其中,扩产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近些年崛起势头强劲的二线企业就纷纷扩产。

“近些年第二梯队企业扩产速度并不逊于一线。究其根本,还是动力电池市场足够大。” 雷洪钧表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远远没有到达顶点, 现在动力电池的市场也远未达到一家或两家企业能够独占天下的时代。”

“从目前的市场看来,高端的动力电池需求空间仍在不断增长,所以我们的扩产是有市场依据的。” 蜂巢能源相关人士的回答印证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

他进一步解释道,“动力电池是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未来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将越来越高,所以现在业内各家都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宁德时代基于三元锂电池的CTP电池系统产品、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等作为近些年的技术产品代表,都为其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订单。

这是否意味着,将精力放到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研发之中,通过技术弯道超车是头部之外各企业的突围首选?

据报道,蜂巢能源从2018年开始专注于无钴电池的研发,并于2021年7月16日实现了首款无钴电池的量产;中航锂电也实现电池包创新,与广汽埃安深度合作开发的LFP弹匣电池通过了针刺试验,可承受1400度高温;孚能科技更是将技术路线直接跳跃到半固态电池上,寻求弯道超车。

“拥有领先、不可替代的技术,具备规模化的成本优势等企业特征是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与中小企业拉开距离的关键。但相比于二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要求就没那么高了。”墨柯表示,中小企业只要在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等任何一个技术方向上有特长,就能活得很好。

同时,他还建议道,“对于达不到高端动力电池生产技术要求的中小企业,变换发展新赛道不失为另一个明智的选择。生产低速两轮、三轮车用电池或是3C电池,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电子产品的市场很广阔。”

 “我们公司在动力锂电池上没有多少优势,但是我们在3C产品电池上一直有不错的行业积累,在经过几年的动力电池市场扩展之后,我们还是决定将企业业务重心回归3C电池。”江西一家锂电企业的负责人对新材料在线®表示。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车企正在加大对具备全球供应潜力的二线动力电池厂的扶持力度,如大众汽车集团入股国轩高科、戴姆勒集团投资孚能,这也让更多有实力的二线电池厂迎来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从一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人的角度,我也希望动力电池厂家能更加地深入整车市场,把重心放到提升电池性能,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拥有更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雷洪钧补充道。

本文来源:新材料在线,原文标题:《深度 | 动力电池“铁王座”下的众生相:高歌猛进与黯然离场……》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